晋末长剑 第1372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8 字数:3314
辛晏脸色数变。
他想过被夺权入京,但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而今身在汴梁,反抗亦是无法,最终只能低头应道:“臣——遵旨。”
“此事宜早不宜迟,可书信一番,将妻孥唤来汴梁,朕可赐宅一区,以慰辛卿之劳苦。”邵勋又道。
“是。”辛晏应道。说这话时,脸色已有所好转,但还是掺杂了许多情绪。
“靳卿。”邵勋又端着酒杯来到靳准面前,道:“昔日朕许你戍边数年,便可入朝为官。国事繁杂,迁延过久,今可应诺矣。”
有了辛晏之事在前,靳准还有什么好说的?他是刘汉老臣、新朝降人,匈奴人看不起他,梁人也和他没什么交情,造反的话后继无援,必然失败,更别说还会坑了女儿。
于是很爽快地举杯回敬,道:“臣遵旨。”
邵勋对他的态度很满意,遂道:“部落可交给令郎,卿入京直任教练监便可。”
原教练监裴廓年前病逝了,追赠光禄大夫,许荫子弟一人为官,居丧结束后入职。
司徒裴邈在缠绵病榻许久后,比裴廓还早一个多月病逝。
他俩走后,裴家在上层的势力大为衰减,目前仅有御史大夫裴郃、民部尚书裴湛、司隶校尉裴纯(原并州刺史、游击将军)三人——原司隶校尉邵续已转任殿中尚书。
不过裴郃即将出任太尉,高高挂起,不掌实权,御史大夫则由山遐接任。
许是为了补偿,担任青州刺史多年的裴遐将要担任鸿胪卿一职。
但从人员配置来看,像裴、羊这些大族在中枢为官者,整体年龄偏大,走一个少一个。
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些大家族没能形成老中青搭配的仕宦年龄结构,中间出现了巨大的断层,一旦老人故去,一时间难以有人接替。
或许,有个无形的大手在干扰这一切吧。
邵贼太年轻了,开过年来才四十七岁,他可以给这些在打天下过程中给予他巨大帮助的世家大族体面,不找茬办他们,就这么春风化雨徐徐消减。
一个字,熬!
把老登都熬死,大家就不用搞得太难看,也是一段君臣佳话。
“河、秦二州刺史,泰真可能荐之一二?”邵勋坐回了上首,看向温峤,说道。
温峤心念电转,然后苦笑一声,惭愧道:“思来想去,实无所得。”
“黄门侍郎阴元如何?”邵勋问道。
其实他本来看重桓彝的。
桓茂伦当过一阵子给事中,让邵勋了解了他的能力,觉得不错,此番劝降宣城纪氏功劳不小,于是准备外放他当刺史,思来想去最后给了江州,而不是秦州。
邵勋已经私下里和阴元谈过话了。
此人早就把族人接来了洛阳,本身有能力,又是凉州出身,在当地维稳不成问题。
听到邵勋发问后,温峤立刻答道:“阴侍郎才学上佳、交游广阔,必能胜任河州刺史一职。”
邵勋微微颔首。
辛晏暗暗叹气。换个中原人去当河州刺史他都不怕,可派过去的是敦煌阴氏的族人,还是张骏旧臣,麻烦就大了。
阴元出任河州刺史后,不消数年,就能把他在当地经营的势力慢慢瓦解。完了!
靳准则有些好笑。
他和辛晏在河州搭档,一为都督、一为刺史,各自掌兵,真没有矛盾吗?事实上他俩是互相监视的状态,谁都不敢轻举妄动,陇右民情渐复后,天子一动就是两个人,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教练监就教练监,其实不错。这种衙门早就有成规了,他只需要督促、考课就行,无需大改。还能离家人更近一些,好处很多。
“秦州刺史便由供军少监满昱出任,他曾当过天水太守,泰真并不陌生。就这么定了。”邵勋说完,端起酒杯道:“满饮此杯。”
******
一系列的人事调整陆陆续续公布了出来,让正月里在家休息的官员们都安生不了。
改元不是小事,它标明了下一阶段的动向,人事调整是应有之意。而作为旧时代的老臣,原中书监张宾已到弥留之际。
正月十八日夜,邵勋携充华刘氏至洛阳张府探望。
府中冷冷清清的,仆婢就没几个,处处透露着一股萧瑟、寥落的气息。
张宾一生存活着的就一子一女,女儿在范阳,长子本在家治产业,但为了照顾父亲,早就从河北赶了过来,此刻毕恭毕敬地站在外面。
“孟孙可有遗言?相识一场,能做到的朕一定答应。”邵勋坐在床榻边,拉着张宾的手,轻声问道。
张宾艰难地摇了摇头。
邵勋微微一叹,道:“令郎亦有才学,朕可辟他为——”
张宾枯瘦的手猛地一紧,邵勋便没再说下去。
“何至于此!”邵勋苦笑道:“朕难道是刻薄寡恩之人么?”
“陛下……春秋鼎盛。”张宾只轻轻说了这六个字。
这话没头没脑,但邵勋却听懂了。
这个时候,他看了眼刘野那。
刘氏会意,轻轻出去了,并把房门带上。
现在屋内就他们两个了。
“孟孙,此间只有你我二人。朕向来佩服你的才干,今只有一问。”邵勋压低了声音说道:“近来立太子之声渐涨,朕当立何人?”
张宾沉默不语,仿佛进气少出气多。
“孟孙。”邵勋又道。
床榻上响起了似有似无的叹息,许久之后,微弱的声音渐渐响起:“陛下春秋鼎盛,可令太子主持修书,仅……仅每月朔望听政。削减东宫卫队,禁军三监、府兵诸卫但以老臣领之。”
说完后,仿佛耗尽了精力般,张宾闭上了眼睛。
邵勋悚然一惊。
张孟孙真是看透了他的心思,所提建议都恰到好处。
这是对太子的严防死守,同时也是对太子的保护,父子二人之间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关系。
这种关系又是脆弱的。
若哪天太子忍不住寂寞,后果十分严重。
邵勋想起了还在并州的六子,他能忍受长期修书的寂寞吗?
……
邵勋在天明时分离开了张府。
张孟孙已逝,老臣又走了一个。
他看着东天的鱼肚白,回想起昨夜的君臣密语,突然起了一种冲动:召集禁军、府兵讲武操练。
他起自军队,只有军队能给他安全感。
回到军队中时,如鱼得水,所过之处,众皆欢呼。
这才是权力的底层逻辑啊。
第九十八章 心潮澎湃
正月底了,天气依然很寒冷。
仿佛老天爷高居云端,漠然看着芸芸众生,然后给他们降下霜雪考验。
雪,又下了,很大。铺天盖地,连绵不绝。
去岁秋天种下越冬小麦的农人忧心地看着这一切。虽说被雪覆盖的麦苗兴许没那么冷,但就是担心啊。
准备下个月就春播的农人则更为忧愁,再这么下下去,春播必然推迟,而后一系列的事情都会跟着推迟。
梁县崆峒山下,三千军士冒雪前进,很快抵达了广成宫下。
广成苑令何审早早得到消息,见得御辇后,立刻下拜。
不过御辇是空的,等了一会,邵勋、刘野那二人双双策马而至,皮裘上满是落雪。
“你父要去武威了,曾向我要人,听闻你不愿去边地立功?”下马之后,邵勋拍了拍何审的肩膀,笑问道。
“臣才具一般,管理一苑可胜任,一郡则错漏百出。便是入幕为官,亦难建言献策,臣的眼界就只有这么大。”何审说道。
邵勋大笑,刘野那也忍不住轻笑。
何审立刻低下头。
“不想离京就不想离京,说那么多作甚?”邵勋揭穿道。
何审是何伦之子。
正如他说的,才具确实一般,但也不差,至少管理一个苑囿没有问题,相反整得还挺好、挺细致的。
但他也有缺点,就是贪恋大城市的繁华。一有空就把工作扔给苑丞垣继(垣延之子),自己跑到洛阳游玩,然后再醉醺醺地跑回来——当然,饮酒不算什么事,邵勋还没整顿工作时饮酒的问题。
广成宫内空空荡荡,除了少许年事已高的宫人外,并无他人。
这些宫人多来自洛阳、平阳。
邵勋想起了历史上那些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五代时有宫人甚至历事数朝、七八位皇帝,反正王朝覆灭和宫女、太监没太大关系,一个王朝覆灭,留下来继续服侍新帝即可,就那皇帝轮流做的年代,估计他们也麻木了。
童千斤指挥亲军士卒接管了整个广成宫。
邵勋带着刘氏坐在正殿前廊下,俯瞰山间雪景。
“许多年前,朕半夜至此烧爆竹。”邵勋指着广场上某处,说道。
“为羊献容?”刘野那问道。
邵勋嗯了一声,将女人抱入怀中,让她避着风雪。
怀里的美人今年也三十九岁了,容颜有些衰老。
许是因为喜欢骑马,身材保持得还不错,但羯人本就易老,又生了那么多孩子,比不得后宫中一众“新锐”力量了。
刘野那最近也有亲人逝世,即辅国将军刘曷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