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374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9      字数:3473
  秦王府不可能一个人不留守京城,宋纤又不爱这些庶务,他更愿意教授生徒,所以没跟来并州。
  袁耽闻言有些皱眉。
  秦王府有一小部分关西人,地位不高,但上进之心十分热切,让河南士人有些不喜,但这会他也不好公然说些什么,那样显得他不够大度,有畛域之分。
  “是要见见宋公。”邵瑾点了点头,道。
  见话题被岔开,宇文悉拔雄遂不再多言,默默垂首。
  不过鱼遵却注意到了宇文悉拔雄的话,又道:“中尉司马方才所言,颇有几分道理。大王若进位储君,必不能外出办差了。并州观察处置使这种持节重任,恐再无可能得到。”
  “那又如何?”辛佐不解道:“太子居东宫,便已是储君。君何舍小而弃大?”
  鱼遵无言以对,因为辛佐说得确实有道理,但他总觉得没这么简单。
  他的理由和宇文悉拔雄一样,今上是开基之主,又是起于行伍,死人堆里滚出来的,惯说一不二。
  太子能不能实际参与政事,全看天子愿不愿意授权。
  若参与政事,初时尚可,时日久了,若与天子意见相左,怎么办?一回两回便罢了,日积月累之下,又会如何?
  说难听点,哪怕是臣子与天子意见不一,天子大概都不会怎样,或虚心纳谏,或一笑置之,因为臣子没法威胁到他。
  但太子不一样。
  如果有人煽风点火,那真的头大。
  再者,若参与政事,太子要不要就官员任免发表意见?这也是个大坑。
  鱼遵估摸着,若天子五年内驾崩,太子可无惊无险登基。
  若十年才驾崩,就要看太子的手段了,还是有点危险的。
  若更长,他说不好,也不敢说。
  邵瑾有些疑惑地看了鱼遵一眼,先行按下此事,与众人商议起了天子可能会问到的事情。
  ******
  满朝文武去了汴梁,洛阳仿佛被抽干了精气神一样,萎靡了许多。
  邵瑾自广莫门入内时,几乎没碰到太多车马,很顺利地就进了城,抵达秦王府。
  宋纤今日没出门,正在屋内注书,听闻秦王回返时,有些惊讶,但很快就想明白了。
  他不紧不慢地起身,来到院中之后,便见到了一副英气勃发模样的秦王及中尉陈逵。
  “殿下。”宋纤行了一礼。
  “公无需多礼。”邵瑾上前两步,扶住了宋纤。
  寒暄完毕后,二人来到了书房之内。
  邵瑾也不多言,直接取出了信。
  宋纤接信览毕,久久不语。
  “宋公。”邵瑾轻声唤道。
  “太子之位,其实考验的是心性。”宋纤说道:“东宫僚属甚多,中庶子职如侍中,中舍人职如黄门侍郎,太子庶子职比散骑常侍、中书监令,太子舍人职比散骑侍郎、中书侍郎,太子洗马职如秘书……”
  “看似一如朝廷,实则并无权力。若想一遂胸臆,只能结交朝官,然此乃大忌。”
  “没有权力,却有很多吃力不讨好的地方,大把人等着挑错。”
  “殿下为秦王时能做的事情,为太子时万不能做。还得压抑心性,无论喜不喜欢,都得变成天子、百官希望看到的样子。”
  “首要孝事父母,兄友弟恭,万不能与兄弟起争执,否则便是有理都输了。”
  “品行要宽厚仁德,要有仁者爱人的气度,否则便是心胸狭窄,不似人君。”
  “当了太子后,还要勤学慎言。诸般典籍要精通,读书要勤奋,练武不能断,更不能有抱怨、懈怠之辞。懈怠一日,都有可能被人传闲话。”
  “为人要谦逊守礼,一定不能僭越。天子赐下的东宫仪仗,尽量不要全用,免得给人声势煊赫的感觉。”
  “尽量远离怪力乱神之事,以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人设计卷入鬼神之事,汉巫蛊之祸殷鉴在前。”
  “用度要俭朴节省,奢靡之物不能用,海陆珍馐不能食,丝竹管弦能少就少。”
  “不能广置姬妾。将来有了太子妃,最好能女红纺织,以示勤勉。”
  “切忌结交朝臣。若有好友身居要职,少走动。”
  “以上这些,殿下能做得几件?”宋纤问道。
  邵瑾恍如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
  做一个储君,竟然这般烦难!能完全做到这些,与圣人何异?怪不得说考验的心性呢。
  最关键的是,当了太子后,关注你的人会大大增加,更有不怀好意之人瞪大眼睛盯着你的一言一行,为免给他们机会,只能尽量压抑心性,谨言慎行。
  压抑、压抑,再压抑,谨慎、谨慎,再谨慎。
  “但光做到这些还不够。”宋纤又道:“天子未明示之前,储君很忌讳参与政事,但又不能不表现出治政的才能,其间度之把握,并不简单。”
  “其实——”宋纤叹了口气,道:“储君之位稳不稳,全看天子。他若喜爱太子,以上诸条少少犯一些也无妨,便是有人捅到天子面前,他也不会太过在意。若对太子不满,便是做得再好,也会认为太子心机深沉,在装模作样,而后步步紧逼,终至不可收拾。”
  “故实则只有一条。”宋纤说道:“让天子满意。”
  邵瑾听得入神了,忍不住问道:“怎样才能令天子满意?”
  宋纤摇了摇头,道:“不能一概而论。今年能让天子满意,明年这样做就不一定,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另者,有些小事可能会让天子心性产生变化,这又很难分说了。”
  邵瑾想了想后,道:“我父不是这样的人,他没有这么苛刻。”
  宋纤意味深长地看了邵瑾一眼,道:“若喜爱一个人,无论闯多大的祸都能宽容。若厌恶一个人,做得再好都能挑出毛病。”
  邵瑾微微颔首。
  末了,他又问道:“今上会让太子参与政事吗?”
  宋纤沉吟片刻,道:“曹魏之世,曹孟德虽未称帝,然与天子无异,曹丕多次参与军政大事。司马晋之世,晋惠亦被允许参知政事,然实则由东宫僚属及太子妃贾南风掌控。本朝如何,实难知晓,毕竟一朝有一朝的规矩,本朝也是第一次立太子。”
  宋纤的意思其实和鱼遵差不多,太子究竟能有多少权力,完全看天子给多少。
  他一点不给,你就真一点都没。
  他愿意大给,甚至可以让台阁抄送政事至东宫,让太子在上头批注,按令施行。
  今上能做到哪一步,没人知道。
  宋纤觉得以今上的强势,恐怕给不了多少。
  邵瑾没在王府待多久,当天就离开了。
  临行之前,宋纤最后提醒道:“皇后很重要。”
  邵瑾点了点头,转身离去。
  ******
  宿羽宫之外,残雪未消。
  邵瑾抵达的时候,邵勋正在批阅送来的奏疏。
  司马脩袆躺在榻上,一天中昏沉的时候倒比清醒时多了。
  偶尔清醒时,也是静静看着窗外,或者看着邵勋的身影。
  接到童千斤禀报时,邵勋搁下毛笔,洗了洗手,然后来到了碧霄殿坐下。
  案几上摆了两大摞奏疏,看着蔚为壮观。
  “阿爷。”邵瑾尽量平复心情,行了一礼。
  “吾儿壮实许多了。”邵勋打量了儿子一眼,笑道。
  邵瑾心下暗暗松了口气,目光一不留神触及那两大摞奏疏,又赶紧收回。
  邵勋见状,叹了口气,说道:“给事中、黄门侍郎、诸散骑未至,都没人拣选奏疏了。其实大部分奏疏空洞无物,看着就让人厌烦。你若有暇,可为我分门别类,将重要的挑拣出来,圈注一下,省得阿爷空耗精力。”
  邵瑾立刻垂首道:“阿爷,术业有专攻,还是等近臣或女官来了再说吧。”
  邵勋哈哈一笑,道:“也罢,就等他们来了再说。你且先休息一日再回汴梁,陪陪你阿娘。”
  “是。”邵瑾应道。
  同时心中有些愕然,阿爷竟然什么都不问!一番努力都白做了。
  邵勋随手翻开一份奏疏,口中犹在自语:“字写得很好,却尽是废话。梁奴你以后会知道的。对这些人,不要给他们好脸色。”
  第一百章 归去
  二月初十,虽然不下雪了,但气温并没有明显回升。
  宿羽宫这边的人越来越多,邵勋也越来越清闲。
  这一日,他看到梁州刺史孙和送来的捷报,其中提到杨难敌死了,病死的。
  其子引众东归,但不知道是没达成统一意见还是怎么着,似欲投降,又似不降,结果孙和没给他们机会,在半路设伏,歼灭仇池氐众两千余,槛送数十人入京。
  打不死的小强终于死了,但真论起来,杨难敌是病死的,并非死于战场。
  石虎在哪呢?邵勋不由得思量起来。
  按照两年前得到的消息,他可能还在吐谷浑鲜卑部中,将来再找机会收拾,连不遵奉朝廷号令的吐谷浑一起收拾了。
  傍晚时分,邵勋坐在山腰之上。
  一张高脚桌、两张椅子、几样小菜,静静看着辽阔的广成泽。
  二十多年前他在此开荒,筚路蓝缕。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他重临此地,欣赏着累累果实。
  曾经满是灌木、杂草的荒地变成了良田,残雪与麦苗交相呼应。
  曾经泛滥的沼泽被整治成了陂池,待薄冰融化之后,就是碧波万顷。
  果园、菜畦星罗棋布,恰当好处地利用了那些零碎土地。
  巨大的仓城取代了邸阁粮库,一整座城全是仓库,仿佛在炫耀这座少府名下最大苑囿的豪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