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382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9      字数:3330
  “第三类则是裴逸民,认为万物自生,积极入世,此谓崇有派。”
  “此便是玄学三分。”
  邵勋嗯了一声。
  前两类都是贵无派,是玄学中占比最大的,第一类算是其中的激进派,第二类则是温和派。
  第三类就是崇有派了,人数相对较少,不是很流行,以裴頠为代表。
  当然还有第四类,那是不信玄学,或者假装信玄学,比如庾亮。
  邵勋最近发现一个现象。
  经过他多年培育,武人勋贵群体日渐壮大,然后居然出现了分化。
  一部分人读书相对较少,还是喜欢练武、打猎、谈论兵事,一部分读书较多的,谈玄的人居然也不少。
  仔细想想,其实是必然现象。
  别看武人快速崛起,从士人手里抢夺了不少好处,但说到底他们仍然是自卑的。
  别的不说,就问你一个老牌士族愿意嫁女给你家,你愿不愿意?或许有人能抵受住这种诱惑,但绝大多数无法抵抗。
  一个士族女子在他们眼里的重要性是难以想象的,为此倾家荡产都在所不惜。
  这种事情直到隋唐都屡见不鲜,那会武人勋贵已然势力大涨,比邵勋建立的大梁朝武人的地位还要高,高多了。
  再说大梁,孙和算是邵勋的学生,为长子孙雄娶河东卫氏女,散尽家财不说,一度还借钱了。
  张硕碰到东海王氏女,根本抵御不住。
  至于他们的老师邵贼,那就不谈了,除了少许胡人女子,后宫里便全是士女。
  何也?其实很简单,文化影响力。
  人家有文化,掌握了话语权,社会风气就是他们主流价值观的体现。
  北地的风气有武人元素的体现,但士族的元素更多,两者互相联姻,互相碰撞之后,或许会融合成新的社会风气,但那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邵勋还是想改改他们的思想。以前没法全身心做,只是培育武人群体,算是量变,算是物质积累,现在可以尝试搞搞质变,搞搞物质决定意识。
  他也不知道经他这么一来,社会风气会走向哪个方面。
  他只知道如果他不做任何思想领域的变革,终大梁一朝,仍然会是玄学的天下,可能和历史上南朝的玄学不一样,多了一些其他元素,但整体是差不太多的。
  到了梁朝后期,可能还会加入佛学元素,谈佛的人会多起来,玄学、佛学会部分合流。
  别人不是穿越者,没有这个洞悉历史迷雾的眼光,但邵勋有所担心。
  其实目前条件还不成熟。
  最好的时间点是二十年后,当他在江南的布局出现一定的成效后,再来做这件事,无奈他不确定自己有没有二十年寿命。
  更让他无奈的是,他的孩子包括太子,不一定理解这么做的意义,即便说了也半懂不懂。
  他终究才十八岁,历事太少了,很多事情是需要长期工作积累,才能慢慢领悟的。
  “虞卿觉得,此三类人中,朕该拉住哪一类?”邵勋问道。
  “以臣观之,北地士风与江南殊途,而今第二类人最多,最值得拉拢,他们懂得变通。”虞喜回道。
  “吾儿?”邵勋看向三子,问道。
  “父亲,取法乎上,得乎中。”邵勖说道:“《露华问对》所载多言之有物,又假托寻道之名,或有部分人感兴趣,届时再寻机而动即可。”
  “善。”邵勋笑道:“此番差事还没结束,不可松懈。”
  “是。”邵勖躬身行礼。
  傍晚时分,他离开了丽春台。行经秘阁之时,远远看了一眼。
  一群人正在里面修书,却不知要修多少年。
  第一百零七章 方法论
  “咕咚咕咚”的声音响个不停,整个房间内充满了奇怪的味道。
  邵勋皱着眉头,慢慢走了进去。
  这个房间不大,陈设也不多,最显眼的便是丹炉了,一个水火鼎,即下部放金石原材料,曰“火鼎”,上部是收集矿物升华后冷凝物的装置,曰“水鼎”,合在一起便是水火鼎,所谓水火相济也。
  这个丹炉他没见过。
  最常见的其实就是一个釜,上面一个盖,和药鼎很像,底部加热后,丹砂(主要成分硫化汞)分解为硫和汞,称之“金液”,然后升华凝结在盖子内部,最后滴落下来,重新反应变成硫化汞,整体更纯净了,称为“还丹”。
  眼前练的是“金丹”了,原材料是少府买来的丹砂,已加热多时。
  “拿来。”邵勋指了指房间左侧台子上的一本册子。
  正在炼丹的王丹虎听到声音后,微微扭头,然后又低头继续观察丹鼎了。
  房间内还有两名王氏子弟充当助手,其中一人拿起册子走来,亲兵上前接过,再交到邵勋手里。
  邵勋分开一看,微微有些满意,这是按照他的要求来的。
  原料(丹砂)记录了产地、重量等一系列资料。
  水火鼎也规定了尺寸、形状、材质。
  另外还有炼丹的过程,每一次都有记录。
  满意之外,还有不满意之处。
  邵勋问道:“为何不记录寒热?”
  没人说话,片刻之后王丹虎转过身来,低头道:“观火即可。”
  这是通过火焰颜色辨别温度,比较粗浅,误差较大。
  邵勋说道:“《淮南子》云‘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又有‘扬汤止沸’之说,汝可取此二像,各设一端,曰‘寒端’、‘热端’。”
  说到这里,邵勋沉吟了一下,道:“《九章算术》中有‘空位’,知否?”
  王丹虎点了点头。
  邵勋嗯了一声,受过教育的人就是好,这些话和工匠是说不明白的。
  所谓“空位”,即进位,就是零。
  后世他总看到印度人在网上吹嘘他们发明了“零”的概念,只能说部分是事实。
  “‘寒端’曰‘零’,‘热端’曰‘百’。”邵勋说着说着,找寻了一下,看到笔墨纸砚后,提笔迟疑了许久,最终心一横,道:“天竺那边有数字……”
  说完,提笔在纸上写了0到9十个阿拉伯数字。这是后世他熟悉的数字形状,但并非最初的形状,不过无所谓了。
  这套数字系统历史上在唐代传入了中国,但几乎没人用,没那个需求,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反正他先写下来了,接着又简单地讲了讲进位概念,不复杂,王丹虎一眼就看明白了9以上的数字怎么表达、书写。
  “0曰‘零’,100曰‘一百’,可明白?”邵勋问道。
  王丹虎点了点头。
  “既如此,你可知炼丹时寒热多少?朕觉得有数百,但到底多少不知,你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知道有多少。”邵勋说道。
  王丹虎似乎有些不以为然,冲口而出道:“何须如此麻烦?炼丹只需看火候即可。”
  不过她说完就后悔了,身躯微微有些颤抖。
  邵勋听了却暗喜,正要你来问呢。
  只见他冷笑一声,道:“你可知为何炼不出真丹?”
  王丹虎茫然摇头。
  “因为寒热不对。一线之差,丹即不成矣。”邵勋说道:“再者,‘气压’也不对。”
  “何为‘气压’?”王丹虎惊讶道。
  她没听过这个词。
  邵勋绞尽脑汁想了想,道:“士人有气度,强者直令人直不起身,仿若被压,此谓‘气压’。然方才朕所言之‘气压’,乃我等呼吸之气所压。”
  王丹虎又茫然了,气轻若无物,还能压人?
  邵勋看她那样子,暗暗叹气,难道要搞个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言尽于此。”邵勋说道。
  说完,又看向跟随而来的少府监蔡承,问道:“少府可能制琉璃水管?”
  蔡承想了想,道:“可。”
  邵勋点了点头,又看向王丹虎,道:“你若不信,可将琉璃水管中灌满水,一头置于釜中,一头置于外,看看炼丹时水柱会不会动。”
  琉璃是半透明的,不清晰,但还是能勉强看清水柱变化的。
  蔡承立刻应下了。
  他不知道天子想干嘛,照做就是了。
  邵勋则有些思绪万千。
  其实换一个时代,他即便说了这么多,有用吗?可能有点用,但用处不大。
  人家为什么要做这些?没理由啊。
  所以要给他们一个内生动力。
  炼丹是一个内生动力,还不小,因为人们真信这玩意,信众还很多,富户都能为了炼丹倾家荡产,可见其热情。
  邵勋现在告诉他们,你们炼丹不成功是因为细节原因,即温度、气压不对,一线之差导致失败,所以想办法研究出一些能简单测量气压和温度的装置,再来炼丹。
  如果还炼不成,那一定是这些装置还不够精确,再想办法。
  又或者原材料杂质多,想办法辨别其中的成分,再剔除杂质。
  炼成金丹,延年益寿乃至得道飞升是内生动力。
  那么,有没有外部动力呢?当然是有的了。
  研究炼丹大半辈子,没炼出真丹,但搞出了一堆奇奇怪怪的副产品,其中有些可以赚钱,这就是外部动力。
  另外,朝廷奖赏也是外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