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383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9 字数:3929
所谓人亡政息,亡的只是一部分外部动力,即朝廷对搞科学研究没兴趣,不投钱、不奖励、不给官,但如果副产品能卖钱,本身内心之中还有强烈的炼得真丹的执念,那就还有一部分动力让科学研究继续下去。
所以邵勋千方百计让他们掌握科学的方法,而不是胡乱凭感觉炼丹。
当然,人的兴趣爱好也是内生动力。
比如虞喜是余姚士族,本身生活优渥,但人家就是乐意半夜登山观星,记录星象,并为之演算,我乐意,你管得着吗?
值此之世,不管他的继承人上台后是不是重视他老子的心血,邵勋都准备两条腿走路,内生动力就是保险绳。
哪怕二代皇帝对科学研究毫无兴趣,至少有一部分士人在搞研究,凭借着自己的热情,用自己的钱财,用科学的方法记录过程,总结归纳,提出理论——这是下一阶段的重点。
邵勋临离开之前,从蔡承手中接过一物,走向王丹虎。
王丹虎下意识想后退,却又不敢。
邵勋将粗陋的麻布口罩戴在她脸上,道:“此屋中丹毒不少,戴此物能减少一些。”
随后又让蔡承拿来一副麂子皮手套,交给王丹虎,道:“以后取材时戴上此物。朕让少府再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让此屋更加通风。”
“现在不服散了吧?”邵勋问道。
王丹虎垂下头去,闷声道:“不了。”
“人要爱惜自己。你才三十岁,就服了多少丹药了。以后若嫁人,还能生子否?”邵勋说道:“你家人已为朕赦免,好好做事,勿要多想。”
说罢,对她笑了笑,转身离去。
出了“实验室”后,邵勋站住了,问蔡承道:“卿觉得朕这样做是不是太麻烦了?”
蔡承回道:“陛下乃天上人下凡,懂得自然多,若倾囊相授,于天下必有裨益。”
“一顿有,还是顿顿有,你不懂。再者,朕已经传授很多了。”邵勋笑道。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蔡承叹道。
邵勋大笑:“卿读书了,不然说不出此话。”
二人渐渐远去。
现在,是时候推进他的下一步谋划了。
目的是争取更多的接受过教育的人从事各种试验。
你说他忽悠也好,利诱也罢,都不重要。
能“骗”一个是一个,方法给你,自己去“捕猎”吧,如果能有上好的“野猪”、“老虎”、“豹子”的捕猎理论,我来给你出书扬名,并传扬到四方,让更多的人掌握更科学、更高效的办法。
王丹虎看着邵勋远去的背影,沉默不语。
良久之后,她来到屋内专门放置文册的“记录区”——粗略分为原料区、反应区、记录区三大部分。
掀开一本文册后,上面写着日期、地点、原料以及设想。
炼丹方法是她设计的,今日炼的是丹砂。
此物受热升腾而起,似乎有昔日列子御风而行的特点,所以传说中得此丹可飞升。
她坐了下来,眉头微微皱起,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猜想。
邵贼——他说,若有猜想,就去实证,要“实事求是”。
那个人虽然凶恶,但提出的方法都很高明,让王丹虎对炼丹的过程更加清晰了,不像以前全凭感觉,和父亲一起胡乱炼。
她又看向自己曾经记录的一段丹术要诀:“……择甲子夜半,置青铜神室于三足阳燧之下,以阳燧取天火,初以文火养之,其色渐转玄青,有紫气盘桓如龙蛇。至第三转,武火猛攻,则赤汞化白虹,升于室顶为霜雪,其质流动似水银,此所谓'杀朱成白,炼阴返阳'之象也。须臾间精气凝结于底,状若金粟,当以玉匙急取,迟则二气复交,反生毒煞。”
“文火”是多热?若沸水是“一百”,这是三百?五百?八百?
“武火”呢?一千?还是更多?
中间是不是涉及到他说的“气压”?
丹砂本是一物,后来变成了升腾而起的“白虹”以及留于底部的“金粟”,似乎变成了两物。
再者,如果不急取,待“二气复交”,两者似乎又合为一物了,这是不是丹砂精华呢?
她觉得可以重新写一篇了。
这个药其实没用,她以前就试过,而今只想顺手记下这个过程,再仔细琢磨一番,不让之前的事白做。
这样的生活,似乎也不错。
下次他来的时候,自己便有话说了。
聊聊科学
看过我第一本的都知道,《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里面大篇幅科技发展,500个人群穿,完整传授知识,建立一套科研——贸易——利润——反哺刺激工业发展的体系。
第二本书《晚唐浮生》年代太早了,又是单人穿,知识很少,于是从最基础的做起。
在当时北方战乱频发,人烟稀少的地区搞农牧并举、三茬轮作,即不追求亩产,追求单人产量。
轮作避免病虫害,可以肥田,在人少地多的情况下非常合适。
另外还搞了一些葡萄酒渣催奶的事情,以及农业上的各种育种,基本都是农业革命的范畴。
先农业革命,然后才有商业革命,最后催生工业革命。
农业起不来,社会财富没有增加,不能养活大量脱产人口,产生不了消费群体,商业就是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撑死了在几个大城市比较兴盛,其他地方一潭死水,整体消费潜力有限。
没有消费市场,工业生产体系就起不来,技术进步无从谈起,会非常缓慢。
就像明朝江南的纺织业,其实已经到顶了,没有其他的消费市场了,因为明末战乱,市场还大量萎缩,投资工业无利可图,甚至亏损,那就不如买地投资农业,或者干脆持币观望(银冬瓜),可以这么说,当时如果不能开辟海外市场,中国工业革命的可能已经死了。
事实上也没怎么开辟,只有和周边地区有一定规模的贸易,我翻看《英格兰东印度公司年鉴》以及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发现量有,但不多,还时断时续。
那么这一本《晋末长剑》所在的魏晋时期如何呢?
生产力更低,农业产量比先秦、汉代有所提高,但也就接近隋唐。
事实上农业到了唐代,基本已经到头了。
北方亩收有高有低,平均下来一亩一斛(108.32斤粟)的样子,这个数据到了金—南宋时期也是如此,后来明清变化不大,基本到头了。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怎么发展工业呢?其实几乎不可能。
只有一种变通的办法,即人为创造一部分消费群体,比如府兵、官员、酋长、士族,人数可能在几十万到一百万之间,只能着眼这个市场。
市场规模小,能不能催生工商业发展呢?难说,或者说你想看到发展到什么程度。
或许有人说,17世纪英格兰不过400-500万人口,人家消费市场有多大?
这是个好问题。但英格兰的市场不止国内,还有西班牙以及西班牙广阔的殖民地,有至少1500万人口德意志地区,有一千多万人口意大利地区,有2000万人口的法国以,有几百万人口的北欧及其他,他们甚至连非洲酋长手里那纯度很低的沙金都要,仨瓜俩枣都骗,为了开拓市场无所不用其极。
当然他们也有竞争对手,主要是法国及德意志地区(联合省慢慢去工业化了)。
但他们有个buff。
工业资本家卖商品,将消费者手里的钱赚走了,消费者无钱消费,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别急,西班牙输入货币,相当于现在印钱,一部分流入老百姓手中,整个社会通货膨胀,生产——消费的体系又运转起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得到了发展,各种技术层出不穷。
这是发展科技的正途。
那么在本书魏晋时期,没这个条件怎么办呢?
或许说算了,别搞了。
但邵贼来了一回,又有这个条件,试一试呗,哪怕不成功也无所谓。
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
1、靠接受过教育的士族的兴趣爱好搞研究,这一部分人不会太多;
2、以利诱之,即分析当时社会现状,看看哪个行业的士族最多,最受人追捧,没有任何悬念,就是“炼丹行业”,通过士人对长生以及可能的财富的追求,吸引一部分人投身其中;
3、作坊生产产品,然后销售,再反哺科技,这是我之前提的“正途”,但在这会应该不容易;
4、忽悠一部分人研究“道”,寻找“道迹”,自发展开研究;
5、可能还有其他手段,但不是主要的。
五种手段效果都很可疑,但能吸引一个是一个。
而为了不浪费这种本就不多的科研者的精力财力,就要交给他们科学的方法论。
首先就是之前改元时提到的“实事求是”。
比如之前有一章谈邵贼谈论提到微生物,没人信,因为你没法证实。
质疑、实证这种精神要培养,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邵贼自己也不懂太多东西,他只有概念性的。
比如一元二次方程都忘了,写正弦、余弦写到一半也不下去了,什么浮力定律,只记得好像跟密度相关,其他不知。
牛顿三定律,只记得一个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其他忘了。
不能证实的不能说,至少不能公开说,只能私下里假托他人,搞一个没有来历的趣味故事集,讲一些基本的原理,而且不能署邵贼的名。
再者,如果是明朝时期,邵贼会选择将他知道的知识尽量讲出来,哪怕东一个、西一个,不成系统,可能还有错误;在晋朝这会,没必要。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
如果是先发国家,那不必着急,建立一个能产生果实的体系比直接获得果实更重要,因为穿越者掌握的知识知识一小部分,他不懂的、忘记的或者记错更多,这个就需要体系来演进;
如果是后发国家,有迫在眉睫的压力,那就赶紧先拿来用,先救命要紧,副作用以后再说。
其次,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
比如定量、逻辑思维。
这个年代的逻辑思维只能靠数学来锻炼,而恰恰是士人学了不少算术,本身是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因为他们可能要执牙筹计算各种东西。
上一章提到定量,这才是走向科学的路子,不然就是技术,而不是科学。
炼丹时炉内温度多少,能不能有个测温计?
人类最开始的测温计很简陋,误差也很大,只能简单测量,但任何事物都是从这些简陋的东西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定义零度和100度,然后炉内升温后,气体会有变化,水柱会移动,然后你自己定义刻度,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