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416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9      字数:3963
  他一边看,一边随口解析:“辽地极为广阔,千年以来汉家只控得傍海一线,何也?天气相对温润,不似北边那般苦寒。”
  说到这里,看了眼虎头,道:“宇文十二部所居之处,比平州可冷多了,虎头你去过,可有所觉?”
  “儿是夏天去的,只觉野花遍地,水草丰茂。”邵裕说道。
  邵勋摇头失笑。
  “阿爷,四兄是不是要去辽东?”邵渥突然问道。
  邵勋、邵裕同时看向邵渥。
  这事还没有大肆宣扬开,只有少数人知道,邵渥从哪打听到的?
  邵渥见两人齐齐看向他,无奈道:“儿从阿娘那里听到的。”
  邵勋收回目光。
  邵裕则搂着邵渥的肩膀,道:“十一弟,舍不得我?”
  “四兄,你去了那里会不会挨冻?”邵渥担忧道。
  “烧炭就是了。”邵裕笑道:“自汉以来,从中原去平州诸郡为官的不知凡几,他们难道都冻死了?”
  “也是。”邵渥点头道。
  “虎头,前汉时长安有起烟熏地之暖殿。你若嫌冷,可于宫中制炕床。”邵勋说完,提笔在一张纸上写下“火炕”二字,然后又解释了一番。
  “高句丽人有吗?”邵裕问道。
  “兴许有,兴许没有,我亦不知。”邵勋说道:“管人家有没有,你自己建就行了。阿爷让少府发甄官署工匠一百家予你,你届时看着办。”
  虽然说不知道人家有没有,但邵勋知道大概率是有的。至少在唐代渤海国时期,黑水靺鞨已经普及此物,成本也不高,属于东北地区的刚需之物。
  不过此时平州诸郡却几乎见不到火炕,可能是没有北边那么冷,也可能是东北的原始森林太多了,烧炭取暖也能过冬。
  邵裕闻言点了点头,对未来在辽东的生活多了几分信心。
  平心而论,父亲真的是把平州最好的一处地方给了他。
  辽东郡固然在户口上比不了昌黎,但天气没那么寒冷,而且深入辽海,有好风时,乘船抵达青州只需一昼夜。
  从陆路上看,若想回到中原要经昌黎,过辽泽,走卢龙山道,最后才能抵达幽州,遥远无比,险阻极多。
  可若走海路,也就一天一夜的工夫,抵达的还是相对富庶的青州,不是穷困的幽州。
  辽东郡的破局,只在一个“海”字,破除对大海的恐惧,提高渡海的安全性,则所有难题迎刃自解。
  海船的运力,可不是陆路车马能比的,大了许多倍了。若将来辽东有什么稀罕物产,直接海船运到青州、冀州贩卖,兴许能大获其利。
  说难听点,朝廷经营辽东郡都比经营昌黎郡容易一点。大海固然危险,可辽泽就很容易通过吗?
  “阿爷,我闻辽东多参天巨木,合造海船,将来能不能发一些工匠过来?”邵裕问道。
  “可。”在这个时候,邵勋就怕虎头不提要求,他只要愿意提,做父亲的都愿意给。
  “四兄,海船造好了,我去辽东找你玩。”邵渥说道。
  “好,为兄安排高句丽美姬服侍你。”邵裕笑道。
  邵渥小心翼翼地看了下父亲,然后眉开眼笑地点头应了。
  “虎头,你要不要百姓?”正在批阅奏折的邵勋突然问道。
  “要,如何不要?”邵裕说道。
  邵勋点了点头,道:“江南有旱,河北有水。虽然都即行赈灾了,但还是有些人衣食无着,阿爷这便行文官府,将其聚拢至青州,暂先屯垦官地,待你能接收了,便渡海发送过去。”
  “好。”邵裕立刻应下了。
  “四兄,你的封国若在北边,阿爷便是想帮你都不行。”邵渥说道:“辽东离中原太近了,就隔着一道海。”
  “干脆你来辽东和我作伴算了。”邵裕笑道:“乐浪、带方二郡虽为高句丽所据,然地方豪族多不服其管束,心向中朝者多矣,二郡一并给你算了。”
  “四兄莫要玩笑。”邵渥连连摆手:“我吃不了那苦的,短期游玩可以,可玩乐个月余,我就想念爷娘了。”
  邵勋轻轻摸了摸邵渥的脑袋,笑骂道:“就知道待在爷娘身边,有甚出息?”
  邵渥嬉笑道:“我天天跟着阿爷端茶倒水就行了。”
  邵勋轻笑一声,继续批阅奏折。
  父子三人吃过午饭后,各自分别。
  邵裕径自出了城,回到了燕王府之中。
  王妃糜氏与他见了一面,然后又回内室了。
  邵裕换上素服,来到书房,继续守“心丧”。
  王府大部分属吏留在幽州,汴梁这边只有右常侍崔景化、舍人郭时二人。
  “大王,到将军已收拢了数百精骑,多燕山内外豪勇之士,慕大王之名而来。”崔景化说道:“宇文夫人回了趟娘家,说要讨一支兵马过来。”
  邵裕听了无奈道:“她这人是真怪,不喜欢范阳、蓟城,偏爱自由自在的草原,跟我算是苦了她了。”
  “大王何出此言?”崔景化笑道:“辽东一地几乎抵得上中原数郡之大,却没几个人。草原要多少有多少,还比作乐水丰饶,宇文夫人一定喜欢。”
  “没和她说封建辽东之事吧?”邵裕又问道。
  “没有。”崔景化说道:“臣只说天子下令扩充燕王府护兵,夫人便回去招兵买马了。大王射柳之名响彻草原,愿追随大王之人多不胜数,便是侯莫陈氏都有贵人打听能不能前来投军。”
  “苦了你们了。”邵裕叹道:“若不愿去辽东,自可离府。孤会为尔等略备薄礼以谢,君臣一场,好聚好散。”
  “大王说得甚话。”崔景化抗声道:“臣非浅昧之人,愿随大王至天涯海角。”
  郭时亦道:“深入昌黎探查敌情之时,臣马失前蹄,彼时大王不弃我,载我同行,臣这条命便是大王的了,何须出言试探?”
  邵裕闻言,肃容致歉道:“孤错矣。去了辽东,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此誓不变。”
  二人亦拜道:“愿效犬马之劳。”
  邵裕将二人搀扶而起,又道:“今日在宫中,陛下愿发灾民若干,我等议一议,将来如何安置。攻慕容鲜卑之后,我定会向天子讨得军粮,然颇虑不足。”
  “大王不如多要些牲畜,先放牧算了。宇文十二部会放牧的人很多,辽东的草场怎么着也比作乐水好。”
  “郭舍人何出此言?中朝百姓,如何学鲜卑人放牧?”
  “权宜之计而已,你急什么?搭个帐篷,牧起牛羊,先把日子过起来。”
  “你怎不去海里捕鱼?”
  几人你一言我一语,认真探讨起了如何度过最初的艰难时光。
  第一百三十九章 相遇
  高武在冬月初一的时候去了一次梁宫。
  梁帝临轩,鸿胪卿裴遐宣读册文,以高钊为高句丽王,赐下冕服、印信、节钺等物,但没有地图。
  高武有些疑惑,难道是梁朝初建,各项制度粗疏,所以没有发放地图?
  接受完册封后,鸿胪寺本打算挽留他一段时间,但高武坚持要走,便随他意了。
  他们这一行人赶到青州海浦,定然已经腊月了,彼时近海说不定已有细碎的浮冰,能不能出海还是个问题呢,大概率滞留青州。
  当然,高武没那么傻,他是走陆路回去,即经幽州北上,途经多年盟友宇文鲜卑、扶余国的地盘返回高句丽。
  临行之前,高武将国书及梁帝亲笔信收好,准备买些中原的货品乃至书籍带回去。
  尤其是后者,听闻中朝书价大降,虽不知什么原因,但肯定是好事,非得把钱花掉大半才甘休。
  高武第一站直奔汴梁书局。
  这是一个前店后坊的所在,即前院卖书,后院制书。高武仔细看了看,微微有些失望,书的种类不是很多。
  他随手拿起离他最近的一本,却是本名为《农事辑录》的书籍。
  高武仔细看了看,觉得颇有用处,遂问道:“敢问肆主,此书作价几何?”
  肆主是个老头,脸上有伤疤,也只有一只手,另一边的衣袖空空荡荡,他先打量了一下高武,见他头上的进贤冠展筩矮小,冠耳又非常大,几乎包住了耳朵,与中原型制有些不一样,遂问道:“君从何处来?”
  “高句丽。”高武抬起头,尽量用平稳的语气说道。
  老头一听,脸色就有了变化,道:“陈留杂绢三匹,或给一千开平通宝。”
  高武心中暗喜,不贵!
  不过他已经知道中朝书价降了,于是便讨价还价道:“可能便宜些?我还会买其他书。”
  老头不耐烦道:“这还不便宜?你看这书多厚?用的纸多好?若三十年前,此书用藤纸,抄写、校对、装订下来,得要数月,作价十匹绢亦是等闲,还不一定有得卖。”
  以前书籍不怎么流通,抄书匠少之又少,盖因读书识字的士人不一定愿意干这活,即便抄书也是为了自己收藏,很少到市面上流通,书籍价格贵得吓人。
  当然,与其说书贵,不如说被垄断的知识昂贵。
  人们总说寒门学子多么穷,要自己躬耕之类,但他掌握的知识已然是一笔庞大的财富,只不过不太好变现罢了。
  而今有了雕版印刷,民间实际上仍然是印刷、抄书并行,书籍价格固然骤降,但仍然是平民百姓难以企及的。
  书籍如此,掌握书籍知识的人只会更贵,这便是教育普及的难处之一。
  高武自然知道书籍的宝贵,贵一点是正常的,不过关系到钱,仍然说道:“五百钱行不行?”
  这老头脾气似乎也不怎么好,直接冷声道:“买不起就不要买。高句丽那等穷乡僻壤,茹毛饮血之辈,也要读书?”
  高武脸上血气上涌,道:“高句丽乃海东大国,人食五谷,户口百万,杖翁莫不是过于看轻我辈了?”
  “户口百万?”老头哈哈大笑:“十万人顶天了,还种五谷,那么冷的地方能种地?”
  见他那样子,高武突然就懒得解释了。
  他遇到的中原士人或许礼数很足、很客气,但不经意间的言行总是暴露他们对高句丽的无知,几乎把他们当野人对待。
  前阵子与鸿胪寺丞荀序对坐畅谈,席间他提到高句丽富户家有四根楹柱的谷仓储存粮食,荀序就觉得他在大言,并说《三国志》中记载高句丽无良田,百姓不足以实口腹,故习俗尚节食。
  高武听得很生气,只能勉力解释说有时候种下粮食,天降寒霜,确实会歉收,谷物不足以果腹,但他们一般还放牧牛羊、养猪,而且国中山川纵横,渔获极其丰富,每天秋收后只要有闲,都会渔猎,制作鱼干、肉脯、肉酱,以备过冬。
  高句丽有近十万户百姓便是明证,而汉时却只有三四万户,百年间户口增长不止一倍。
  不过人家仍然不信,这就没办法了。
  高武让人取来一贯钱,嘭地扔在案几上,道:“一本《农事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