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417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9 字数:3437
老头眼皮子跳了跳,不过也没废话,直接拿了书给他。
高武让随从把书包好,又挑了其他品类的十余本,这才出了书局。
******
正午时分,一行人先回客馆吃了顿午饭,然后又来到了汴梁坊市外。
坊市的集中交易期已经结束,现在入场的多为零散商户,将其占得满满当当。
高武从坊墙南门入,顿觉车水马龙,人流如织。
“孙大头,我的甲呢?好了没?”不远处传来一声大喝。
高武寻声望去,却见一壮汉挤入人群,引得众人纷纷不满。
其中一人讥嘲道:“陈三,你的甲呢?莫不是战场上弄丢了。”
壮汉懒得理他,只对看着他的其他人解释道:“那甲不少年了,虫蛀得厉害,扔给我家部曲了,来这买副新的。”
众人恍然,遂不再多话。
来这里的要么置办新甲,要么修补旧甲,或者给皮甲上漆,又或者买些甲片、皮带、扣环之类的小物件自己回去替换。
左金吾卫设立很多年了,而今依财力而言也分三六九等,有人就能用铁铠,有人只能用皮甲,而皮甲从原材料上来说又分猪皮、牛皮、羊皮、鹿皮等等,价格也不一样,总之很复杂。
有多少财力就置办相对应的器械,不能一概而论。
“陈三,新甲再等七日。”说话间,售卖皮甲的孙大头出来了,说道。
“你都推了一次了,还要等?”陈三有些不高兴。
“怪不了我。我这扣环都是开封县那边的乡人制作的,不过九月那边被征发了不少丁壮,往幽州转运资粮了,前阵子才回来。”孙大头说道:“干活的人少了,我能怎样?”
陈三无话可说了。
他买皮甲是为了上阵打仗,开封县的丁壮被征发也是为了打仗。
平心而论,丁壮们也不想这样。
秋播后直到第二年春天,一般而言农事很少,往往是他们赚取钱帛补贴家用的好时机。
有人给富人家盖房子,卖力气赚钱。
有人身上有手艺,可以接点零散手工活赚钱。
可一旦发役,不但没时间赚钱,还得搭进去钱,亏大了。
所以他只嘟囔了句:“莫要误了冬操。”
“误不了,你们哪天会操,我还不知道?”孙大头说道。
陈三无语,他都不知道左金吾卫哪天会操,孙大头居然知道,这……
众人哄堂大笑,道:“别看孙大头长得丑,他女儿可好看哩,被军府官人看上了。”
孙大头笑骂了一句,转身进屋了。
高武默默离开了。
看这样子,梁国征讨慕容鲜卑并非虚言,已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他随后便沿着坊市内两条十字相交的街道走着,看到感兴趣的东西就买。
逛了一整个下午后,眼见着夕阳西下,他便准备离开坊市了。
随从们跟在后边,从鸿胪寺借来的骡车上装满了中原的货物。
他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像中午在皮甲铺子见到的那般,很多东西都是由附近乡村农人制作的。
他们只能造其中一样小物件,做不了整个东西。但甲村制甲件,乙村制乙件,丙村制丙件之下,往往手艺还不差——可能开始手艺很一般,但做得多了以后就熟练了。
最关键的是,这样做得多、做得快,价格还很低廉,比一个工匠从头到尾完成整个货物便宜不少。
若一时没活也不要紧,本来就是农闲之余做的,人家也不靠这个吃饭。有活就做,没活就忙自家事,或者干脆闲着。
长见识了!
高武一边想着,一边出了坊市。
前方来了一队车马,后边还跟着数百名十七八岁模样的儿郎。
领头一人骑着大马,见到高武后,在马上行了一礼。
高武慌忙回礼。
这人他见过,大梁燕王邵裕,常年在幽州任事。
出于一种微妙的情绪,高武很快带人离开了。
邵裕收回了目光,他其实也有点微妙的情绪,隐隐将高武看做对手。
这几天与父亲纵论汉以来经营平州之事,提到为何一直只能占着平州而不能北进,他很不解,父亲初时也有些迟疑,后来不知想到了什么,恍然大悟,提笔写下了“无霜期”三个字,并详细解释了一番。
按照父亲的说法,高句丽国土偏北,即便风调雨顺,也大致在每年八九月间初霜,第二年三四月间才会终霜,真算下来可能也就百四十日无霜期,最多百五十日。
在这种情况下,可供选择的农作物就很少了,因为就只有四五个月的生长期。
而平州的乐浪、带方二郡无霜期比高句丽本土多了四十天左右,部分靠海的地方甚至多出六十天。
父亲说辽东郡的无霜期与乐浪、带方二郡差不多,南半部分与青州隔海相望的几个县无霜期甚至更长。
因为父亲去阴山却霜过,邵裕对此很是认同。
所以,现在真相大白了:为何自汉以来中原王朝就一直只控制着平州诸郡,原因就在于此。
高句丽人只有四五个月的时间种地,那么就只能选择糜子、黍豆之类了——同样的粟,中原一般生长五六个月才收,高句丽人最多四个月就要收,显然品种不一样,亩收自然也不一样。
从这个角度来说,高句丽人是有很强的南下冲动的,辽东郡在他们眼里简直就是宝地。
收回思绪后,邵裕在坊墙外下了马,然后在众人簇拥下入了坊市。
两名少府官员跑前跑后,帮着置办器械——若有当场就买,没的话也下定金,一购就是数百套,牌甲、刀枪、弓弩等等,甚至连麸袋、军靴、绵衣之类也要。
少年们兴高采烈,他们多来自左右骁骑卫,基本都会骑马,不少人甚至从小习练过骑战。
一万四千多家只招募到了三百余人,看着少,但兵贵精不贵多,至少这些人愿意跟着他搏命,勇气是不欠缺的。
纷纷扬扬的大雪飘落了下来,洒满弓刀。
邵裕轻抚着一杆沉重的马槊,像是在爱抚美人一般。
第一百四十章 送行
九个月的孝期终于结束了,太子邵瑾依然每天睡在办公的衙署内。
东宫僚属们抵达麟趾殿的时候,太子往往已经起身多时,正在校阅《晋书》编纂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别字——这事本不归他管,但他依然亲历亲为。
梁芬看到这一幕的时候,颇为欣赏。
至少到目前为止,太子给他的印象不错,能沉得下心来,为人也较为理智。
相较而言,他父亲简直——唔,太气人了!
但没办法,谁让这个天下是他打下来的呢?他任性一些别人也没办法啊。
与今上相比,太子就礼贤下士多了,更愿虚心纳谏,让臣子们很喜欢。
“太傅。”看见梁芬后,邵瑾立刻上前行礼。
“殿下。”梁芬回了一礼。
二人刚寒暄了几句,其他僚属纷纷入内,各自问好。
“殿下,今日可要用车辇?”太子仆宇文悉拔雄上前问道。
“孤午后要至提象门送四兄去幽州,备好车辇。”邵瑾说道。
“是。”宇文悉拔雄应了一声,行礼告退。
他是太子仆,主太子车马、亲族事,相当于太仆卿和宗正卿的集合体,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确认行程有没有变化。
梁芬暗暗点头。
宇文悉拔雄曾经向还是秦王的太子提出过回家居丧,太子应允了。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又被天子强塞至东宫担任太子仆。
一年多下来,太子对宇文悉拔雄并没有什么疏远之举,这就很好嘛。
太子是个十分理智之人,应当看出了宇文悉拔雄的价值,即便心中有芥蒂,该用还是会用。
就是不知道,他对待兄弟会怎样了。
梁芬一边想,一边回到麟趾殿西堂自己衙署内。
似乎也没大的关系了,天子把最容易让太子不安的燕王送走了,看似发配,实则保了他一条命。
当然,或许两兄弟之间不至于如此,毕竟他们少时关系还是很亲密的,但曹丕与曹植少时如何?有些事啊,会变的,天子也是未雨绸缪罢了,他应该是真不希望看到太子、燕王骨肉相残。
他活着的时候,没有一个皇子敢造次,但山崩以后一切都很难说。
燕王或许只是第一个,京中最终只会留下对太子毫无威胁的皇子……
梁芬坐下没多久,隔壁殿室也有了动静,太子少傅陈有根到了。
片刻之后,杂乱的脚步声一阵连着一阵,那是东宫跑腿小史们进进出出。
陈有根就这急脾气,一上直就开始分派差事,恨不得催促所有人赶紧干活。
东宫事务明明是太傅为主,少傅为辅,正主还没着急呢,辅佐的已经忙得脚不沾地了。
梁芬乐得如此,也不与陈有根争。
实在闲得无聊了,便与太子太师宋纤坐谈一番,说说古往今来,聊聊风花雪月,倒也自得其乐。
就这样一直到午时,门下通事舍人苗协前来传旨:自即日起,接待宾客之事由太子主理。
梁芬微微有些惊讶,天子给太子放权了,虽然又是一个鸡肋般的事务。
这里提到的“宾客”一般指身份较高的外藩国主、内藩酋长,身份较低的直接就鸿胪寺接手了。
而且也仅仅只是接待而已,如果谈大事,显然要入觐天子。
不过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