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418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9 字数:3388
梁芬站起身,准备用膳去,下午不来了。
******
梁宫提象门外,邵勋带着王景风、王惠风姐妹送邵裕出京。
太子邵瑾、太子妃卢氏亦在场。
邵瑾拉着邵裕的手,欲语还休,最后只能说道:“四兄,保重。”
邵裕笑了笑,道:“六弟,我只是去幽州整顿兵马罢了,待击破慕容鲜卑之后,自回来与弟畅饮。”
邵瑾也笑道:“一言为定。”
邵裕松开了太子的手,来到王景风面前,道:“阿娘,保重。”
王景风忍不住哭了,道:“虎头,什么时候回来?”
邵裕挤出几丝笑容,道:“阿娘,回来怕被你打。”
王景风摇头道:“不打你了,阿娘不打你了。”
邵裕仰首望天,道:“阿娘,你就当我在外为官多年,不克分身。身为邵家男,自然要为这个天下尽一份力。”
“尽什么力?”王景风突然一指邵勋,道:“他那么能打,打遍天下无敌手,把所有贼人打了一个遍,难道到头来还要儿子接着替他打?”
邵勋沉默着不说话,但有时候沉默就是一种态度。
“阿娘。”邵裕拉住母亲的手,道:“打完慕容氏我还回来呢。”
王景风只是哭。
王妃糜氏上前挽着她,轻声安慰,然后又看向邵裕,道:“夫君且放宽心,汴梁有我。”
邵裕凝视着她,重重点了点头。
成婚两年多来,他第一次从内心真正认可了糜氏。
“兄长,我会时常入宫看望阿娘的。”马邑公主邵霓上前一步,郑重道。
“雅人……”邵裕又挤出一丝笑容,道:“兄长会给你弄一件全天下最漂亮的貂裘,在你出嫁的那天送给你。”
邵霓低头道:“我只愿兄长平平安安。”
“会的。”邵裕说道。
他最后来到了邵勋面前,道:“阿爷,明年看我如何破鲜卑。”
邵勋伸出手,替他理了理袍服,道:“阿爷在你这个年纪,已经斩杀五千鲜卑了。”
“我会努力的。”邵裕笑道,然后看向北方,道:“纵马驰骋,执胡虏君长问罪于前,亦我所愿意也。”
邵勋看着已经和他一般高的儿子,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想说什么,最终什么都没说。
邵裕向后退了几步,道:“阿爷,我先行一步。”
“有没有去看你外翁?”邵勋问道。
“昨日去看过了,他应无大碍。”邵裕说道。
见邵勋没什么话说了,邵裕又看了几眼母亲、姨母和妹妹,转身离去。
刚走出去十几步,正待上马时,太子邵瑾突然起了一股冲动,快步走了过去。
“四兄,我没有……”邵瑾红着眼睛说道。
“我知道……”邵裕叹道:“六弟,还记得少时大家一起玩闹之事吗?”
“记得。”邵瑾说道。
“我也记得。”邵裕朝他点了点头,翻身上马,消失在了大街深处。
邵瑾有些失落地站在那里。
他不知道这种失落缘何而起,只觉得有点难过。
他想起了祖母还在世的那个秋天,一家人坐在一起,虎头特意给了他最喜欢吃的枣馅蒸饼。
祖母要他发誓善待兄弟。他发誓了,但为什么还走到这一步?
太子妃卢氏追了过来,拉住了他的手。
邵瑾下意识想要挣开。
卢氏握得很紧,看着他的眼睛,说道:“夫君,外人怎么说是外人的事情,我相信你。”
邵瑾停止了挣扎。
“有些情义,离得远了,更弥足珍贵。终日待在一起,反倒龊龉丛生,终至不可收拾。”卢氏低声说道:“燕王将来还会回来的。便是之藩后,亦可书信往来。平州有燕王在,也能更稳固一些,朝廷对那些地方实在鞭长莫及。夫君若实在思念兄长,可每年遣使至辽东,多加赏赐。外人看到了,自会称赞夫君和燕王的兄弟情谊。”
邵瑾的心情微微好转,长舒一口气后,道:“我省得了。”
卢氏微微一笑,道:“夫君才十九,燕王也只有二十一岁,往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
回到麟趾殿后,家令陈逵上前汇报了一些情况,见四下无人,最后低声说道:“臣恭贺殿下。”
邵瑾一愣,道:“所贺为何?”
“燕王离京,已不复为患,此乃天赞。”陈逵说道:“而今只剩赵王……”
邵瑾静静看着他。
陈逵停止了说话,感觉有些不对劲。
邵瑾叹了口气,道:“你也很久没回颍川了,明日先去趟襄城,把工坊操办好,接下来便回家侍奉母亲,年后再回来。”
陈逵一时竟不知该怎么说,最后只能应道:“臣遵命。”
他父亲陈眕被夺了尚书右仆射之职,由吏部尚书毛邦接任——中书侍郎沈陵出任吏部尚书。
从尚书右仆射到益州刺史,算是栽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跟头。也就天子看在父亲是元从老人的份上给了些颜面,不然怕是更加不堪。
怎么现在太子也对他有意见了?
不过他不笨,很快就猜到了原因,顿时暗暗叫恼。换个时间这么说,都不至于如此啊。
他现在只希望不要影响到妹妹在太子心中的地位。
唉,颍川士人最近真的走霉运。
庾氏一门悉数去职,居家守孝。
陈氏离开中枢,出任地方职务。
历数台阁三省,拥有草拟诏书权力的中书省自庾公去职之后就脱离了他们的影响范围,乐凯、诸葛恢相继离任之后,又换了中书侍郎氾袆这个凉州人。
考虑到之前张宾长期担任中书监,天子似乎更喜欢在这个位置上任用孤臣或没什么势力的人。
门下省则拥有审核、批驳诏书的权力,侍中、黄门侍郎也和颍川士人没关系。
他们的力量更多集中在具体办事的尚书省,而今少了一个尚书右仆射,只剩尚书令褚翜勉力支撑了。
这么一想,还真的挺难的。
见太子没别的吩咐了,陈逵行礼告退。
襄城那个工坊是做肥皂的,乃太子妃卢氏一意坚持设立,说这样可以讨天子欢心。
太子同意了,但陈逵不是很高兴。
最近有太子舍人归家奔丧,太子妃请以居丧结束的原左羽林卫长史阳骛补为太子舍人。
毫无疑问,这是幽州人大举进入东宫的前兆。
颍川士人的前景,还真有点不明朗了。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回家(上)
腊月一至,年味渐浓。
陈逵来到襄城后,先视察了下工坊。
呃,准确地说工坊是个空架子,就几个办事人员,多为颍川荀、枣、许等家子弟,各自带着三五个家奴部曲。
他们只做一些东西,即草碱,所以有人去附近收购柴草,然后运回来燃烧、浸水、过滤、蒸煮、再浸水、再过滤、再蒸煮,最后得到成品。
经过长期试验,他们现在主要买芦苇,因为这玩意烧出来的灰最终出草碱多。
如果芦苇不够,那就退而求其次,买柳树枝条之类,此物比芦苇略差。
当然,农作物的秸秆和麻类作物可能更好,但前者要拿来喂牲畜,后者可以做麻布,失心疯了才卖给你。
制得草碱后,工坊将收到的油一起送至相熟的百姓家里,约定收取日期,便不再管了。
陈逵看得直皱眉,不过在得知制取肥皂的百姓是附近左骁骑卫府兵的家人后,便没再说什么。
但这种行为很显然会慢慢导致制取肥皂的秘密扩散出去,至少一部分扩散出去——普通民户怕是还没能力制取草碱,那需要丹炉及非常细的过滤用的纱网。
罢了!天子就这德行,最喜欢看到各种新物事被尽可能多的人掌握,还美其名曰说这样不会因战乱消失,以至于后人要“重复发明”。
“务安,肥皂可已向外出售?”陈逵问道。
“不曾。”枣庸枣务安说道。
此人是早年左民曹尚书枣嵩的孙子,今年二十六岁。
枣嵩过世后,几个儿子都不成器,只能当个低级小官,枣庸作为第三代,还算有点本事,之前一直在为居丧:祖父枣嵩死后,又为父母居丧,然后又为叔父、叔母居丧。
居丧到现在都二十六岁了,去年拜时娶了一妻——即长期居丧影响下一代嫁娶了,故变通一下,只娶妻不办婚礼,谓之“拜时”——仕途上也没进展,到今年终于解脱了,于是先为太子管理工坊,慢慢等机会。
“为何没售卖?”陈逵不解道。
枣庸看了他一眼,道:“林道,你是家令,焉能不知?而今做出来的一批全都送到东宫了啊,诸属吏、小史亦有分发,哪来的肥皂向外售卖?”
“这……”陈逵想起来了,遂无语。
“其实这样是不行的。”枣庸说道:“太子妃有些所作所为或可商榷,但她让工坊向外卖肥皂是没错的。若是只专门为东宫做肥皂,不思进取,这个工坊也就这样了。你看如今多少混日子的?”
陈逵缓缓点头,然后又提醒道:“务安,你说的有道理,但工坊侪辈都是你的乡党,却不能过于苛刻了,将来要吃亏的。”
枣庸笑了笑,道:“大不了再回家。我从十五岁居丧到二十六岁,早习惯了。若长社也待不住,自去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