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419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9      字数:4071
  “休要说这种气话。”陈逵一副老大哥的语气,道:“颍川士人自当团结与共。”
  “尚书令褚公可不是颍川人。”枣庸提醒了一句。
  陈逵被他气笑了。
  褚翜是阳翟人,此县曾经隶属过颍川,而今属河南府(郡),就在两郡交界处,一般而言都认为阳翟褚氏是颍川士族。
  “你家在江南安顿得如何了?”陈逵问道:“可有难处?”
  枣庸就烦他这种态度。
  许昌陈氏比长社枣氏强很多吗?天天用这种居高临下的语气说话,不知道还以为太子已经登基,你当了丞相呢。
  不过他很好地收敛了这种情绪,继续用一贯的语气说道:“去年底在毗陵拿了块地,去了二百家庄客,由我二兄带着。”
  “二百家怎么够?”陈逵问道。
  “没那许多钱粮。”枣庸说道:“今岁长社老宅丰收了,托人找了船,把粮食经睢阳渠、淝水运入长江,在毗陵卸货。也幸亏这批粟麦到了,毗陵今年收成不好,九月收拢了点会稽来的灾民,编为自家庄客了,二兄说这些会稽人从没种过冬小麦,麻烦事一大堆。”
  “你家在毗陵已经种冬小麦了?”陈逵问道。
  “没有。”枣庸摇头道:“去年到得太晚了,只趁着冬日把灌渠清理了一下。有些农田撂荒已久,长出了草木,甚至还有小石子。吴人是真不会种田,也不会养田。开春后种了一季粟,今年江南雨水偏少,还好种的是粟……”
  陈逵亦有同感,道:“我家地在丹阳,确实雨水少了点。都有灾民跑到建邺附近了,被各家争抢一空。”
  枣庸笑了笑。
  人,永远是各家争夺的对象。
  其实若没有大举南下的北地豪族,这些灾民的日子不一定好过,因为今年江南农庄的收成普遍不好。但携带着河南粮食南下的北地豪族就不一样了,不少人缺庄客,于是收拢了很多灾民。
  当然,朝廷也趁机编户齐民了不少人,听说还有一批被发往青州了,在几个滨海县乡种地自食。
  总体而言,自第一批北地豪族南下差不多两年整了。
  颍川士族算是动作慢的,最早去的军功勋贵们已然收了三季粮食了,便是今年干旱都没能动摇他们,相反趁机吸纳了不少逃散的户口。
  据枣庸了解,从开平末到贞明二年的今天,已有五六万北人南下,如同潮水般涌入江南,宣城、丹阳、会稽、毗陵四郡接收了其中的大部分,巴陵、武昌、鄱阳、吴、吴兴、义兴等郡稍少一些。
  他们接收了旧庄园,开垦了新荒地,并给吴人带去了北地的耕作方法,提高了江南的农业水平。
  这几乎是一次堪比衣冠南渡规模的南下行动,且还在持续深入发展。
  不过贞明三年可能会稍稍放慢一下脚步了。
  今年江南大旱,河北有水灾,就只有河南仍在稳定出产大量粮食,天子为了征讨慕容鲜卑,似乎在河南征了不少粮,分批送往幽州、青州。
  手头紧了,南下的势头就要衰减,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当然,听说今年关中的收成还不错,但那里的粮食运出来花费较大,未必能有多少用到东征上面。
  陈逵没有和枣庸闲扯太久,巡视一番,交代完事情后,他便准备回颍川了。
  从襄城至许昌,中途必经颖桥防。
  腊八这天,陈逵一行人在馆驿歇息,便见到外面驿道上有一批批东行之人,往往带着兵器、骡马,结伴而行。
  “此何人也?”他忍不住询问驿将。
  驿将够着头看了看,道:“听闻前阵子会稽、吴郡有人叛乱,为张都督遣兵讨平,正要发卖一些田宅呢。左右骁骑卫的府兵接到同袍书信,便遣子弟南下,看看田地如何。说是这些地优先卖给府兵中家有余财者,买不了多少没关系,地可以拆开来卖,十亩八亩地买也可以。”
  陈逵恍然。原来不光士人南下,府兵也有子弟南下。
  “真说起来,还是贵人们先南下带了好头。”驿将又道:“本来没几个府兵愿意自家子侄南下的,但公卿将相、士人豪族一批批南下,有些人便动摇了。”
  “你家这驿站经营得好生兴旺,想必家有余财,有没有遣人南下?”陈逵问道。
  “我舍不得孩儿南下受苦。”驿将把一大盆炖羊肉端了上来,说道:“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前些年还有府兵子弟去平城、河会当兵呢,现在得知江南有地,我看都后悔了。”
  陈逵夹起一块羊肉,吃了起来。
  “官人这香料确实提味,我闻着都香。”驿将在一旁笑道。
  陈逵放下筷子,道:“交州好物,放在肉里确实香。”
  “草市未见有此物售卖,莫不是要到许昌才有?”驿将问道。
  陈逵摇头失笑。
  这是太子赏赐下来的,坊市都少见呢。他食不厌精,即便是在外公干,也要用自己的茶鼎煮茶,让驿站炖肉的时候放点香料。
  驿将没见过香料太正常了,这就不是他们能享用之物。
  兴许哪天交州能大量海运香料北上时,才能让此物飞入寻常百姓家。
  想到这里,他又有点叹气,打仗误事啊!有那工夫,好好整饬扬江交广诸州不好吗?
  一个朝不保夕的平州,便是拿下来又如何?梁初或许无事,梁朝中期说不定就会出问题,便如后汉时的羌乱,逐渐拖垮朝廷财计,以至于卖官鬻爵。
  还有那个封建辽东的燕王,以后出门怕是要披发左衽,学鲜卑人、高句丽人往脸上涂油(防寒)。
  不过这其实都是小事,万一让他一统平州五郡,乃至攻灭高句丽、扶余,收服鲜卑余众,必成大患。
  驿将很快离开了,陈逵继续吃肉,一边吃还一边胡思乱想。
  赵王还在京中。
  前番任汲郡太守两年,编练了诸多郡兵,听闻很是下了一番苦功。他为人至孝,友爱兄弟,又通晓夷语,善理财计,甚至还会吟诗作赋,骗得很多文士吹捧——平心而论,陈逵也觉得赵王文才不错。
  如果再让他把练兵、统兵、用兵的本事练出来,那可不得了。
  心不在焉地吃完午饭后,陈逵大方地给了一匹绢付账,又带着随从们上路了。
  颖桥对岸似乎开了个工坊,卖什么“草碱白纸”。
  纸确实很白,比一般的藤纸白,引得商徒一车车前来拉货。
  不过路上见得最多的还是拉着罽布的车辆,此物似乎又降价了,天寒地冻的所在,穿上一件罽布衣袍确实暖和。禁军若人手一件罽布戎服,当可不畏严寒,这莫不是为燕王准备的。
  陈逵一边走,一边看,几乎不认识襄城郡了,总感觉这不再是那个鸡犬相闻、宁静安详的乡村了。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回家(下)
  陈逵回到许昌后,没有先回自家,而是拐了一个弯前往鄢陵。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过早回去被族人问东问西,二是可以拜访正在居丧的庾亮,而今颍川的领头人。
  腊月十三,庾亮在鄢陵老宅旁边的草庐内接见了陈逵。
  入草庐前,陈逵依稀觉得有点眼熟。再仔细一想,这不就是当年庾琛去世后庾家诸子居丧用的草庐么?只不过看样子是原地新建的,但型制和之前的一模一样。
  “庾公。”陈逵规规矩矩的行了一礼。
  草庐内只有庾亮一人,他似乎正在练字,见到陈逵,看都没看他一眼,只道了声“坐”,然后便继续写字了。
  陈逵应了一声,规规矩矩坐好。
  庾亮提笔振腕,笔走龙蛇,片刻之后搁下了毛笔,道:“赐你一语,拿走。”
  陈逵疑惑地站起身,来到案几前,拿起墨迹未干的白纸,却见上面写了一句话:“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看完了?”庾亮斜睨了他一眼,问道。
  “看完了。”陈逵答道。
  “看完了就还给我。”庾亮说道。
  陈逵有些傻眼,不过依言还给了庾亮。
  庾亮待墨迹稍干,将这张纸叠放了起来。
  陈逵眼尖,看到案几上还有许多张纸,都写满了这句话,好似什么任务一般。
  “你的事我已知晓。”庾亮说道:“胆子也太大了!”
  陈逵有些不解,道:“庾公,我……”
  庾亮摆了摆手,道:“你做得没错,但时机不对。今上是什么人?他希望看到什么?你们这些后辈啊,一个个没见识过他的厉害。这么说吧,在他活着的时候,便是装也要装得兄友弟恭。第一个跳出来的乐凯自断前途,以后都不会再有机会入中枢了。”
  陈逵不是笨人,被庾亮这么一提点,心中明白了许多,同时暗暗琢磨庾公是不是被乐凯的下场吓破胆了?
  “先在家待着吧,太子什么时候遣人唤你,你再回去。”庾亮说到这里,脸色微微有些不自然。
  陈逵在等外甥的召唤,他也在等妹夫的召唤,这可真是……
  想到这里心情大坏,于是说道:“在家老实点,别放浪形骸,也别胡言乱语。”
  陈逵连声应是。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俩挺像的,唯一的区别就是陈逵的妹妹没当成太子妃。
  当然,亮子很早就到广成泽开荒了,为此脸都晒黑了不少,形象分有所降低,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急躁的脾气也被磨掉了一些,总体而言还是比陈逵强。
  见陈逵答应得太痛快,庾亮有些不放心,叮嘱道:“过年就别大宴宾客了,你这时少让人惦记最好不过了。”
  “我知颍川有些人喜欢谈论政事,但不要往齐王、赵王、燕王身上扯,尤其是燕王。”
  “其三,最近颍川有些人牢骚满腹,对天子征粮发役不满,你不要掺和。天子想打平州,那就让他打,二十一州就只有二十州,他不会甘心的。”
  “再者,放任慕容氏占据平州,战场就会变成幽州,将来一样要打仗。”
  “其四,天子要收西域,那就让他收。魏文帝时不过半壁江山,都能设西域长史府管制诸国,今上不能耶?”
  “有些牢骚,说出去只会让今上厌恶。他老了,现在得哄着他,你可明白?”
  庾亮一口气说完,只觉心中舒爽无比。
  陈逵听完却只觉茅塞顿开,庾公果有经世之才,堪为颍川士人之主。
  但想了想后,又不甘心道:“庾公,总不能什么都不做吧?而今诸王一个个都有差遣,太子却只能修书,短时尚可,若十年八年都如此,可就危矣。”
  庾亮闻言,沉默许久。
  “你说得也有道理。”他最终说道:“每月朔望听政已是极限,太子也做不了许多。但他不能做,别人可以做。”
  说到这里,庾亮在草庐内走来走去,道:“投天子所好吧。唔,我许久没回京中了,而今天子所重何事?”
  陈逵想了想,道:“革除士林弊风,禁浮浪大言,要求实事求是。”
  “这个不显成绩,还有其他的么?”庾亮一挥手,说道。
  “还有便是穷求大道之理了,朝会上多次提及。”陈逵说道:“阳平太守申钟之子申绍,细究曹冲称象故事,上书万象院,得天子奖掖,直授学士,其父亦被拔为并州别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