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426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9 字数:3726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朝廷也能给一个正五品职官,他也不是不可以放弃手下这四千多男女老少。
今时不同往日了,上白镇的官真没啥意思,便是世袭几代人,怕是也不会被人认为是士族,永远会有人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他们,仿佛上白镇从上到下的官都是假的一样。
他默默叹了口气,耳边听着镇内诸将争执不休、讨价还价的话语,心思已飞到了他处。
一直吵到午后,在兵部使者过问下,上白镇内终于定好了各自的出兵规模。
与上白镇类似的还有武强、易京、飞龙山、蒲阳山等镇。
各镇出兵两千到四千人不等,总计凑了二三万兵,陆续发往幽州,主要工作是往北平方向转输、押送粮草、器械,另外就是帮着照料马匹、役畜,甚至还要临时平整道路。
说白了,他们承担的是辅兵角色,至少暂时如此。
******
冀州清河县内,太常卿崔遇之子崔瞻从汴梁回返,与一干叔伯兄弟们商议许久,决定调集崔氏部曲一千,北上幽州。
“朝廷度田甚急,一点情面都不讲,到头来还要我等出兵,唉。”有耆老不满道。
“六叔,话不能这么说。”崔瞻笑道:“此一千部曲转运资粮罢了,不会与贼人争锋。”
“那派些庄客不就好了?”
“慕容氏骑军多,庄客怕是不行,他们不经吓,贼人射一通箭就散了。还是得上部曲,天子也是这么要求的。”崔瞻耐心地解释道。
六叔冷哼一声,不过没再说什么。
此时又有其他人问道:“吴兴郡西南有蛮夷,与我崔氏争地,能不能打?”
崔瞻想了想,道:“五叔放心,天子向重北地士人,若那些山越宗帅后裔真有不法情状,击之可也。”
“如此老夫便没甚话说了。”五叔点了点头,说道。
“其他各家出兵了么?”崔瞻大伯又问道。
“平原刘氏、华氏各出部曲千余,石氏、高氏也差不多。”崔遇说道:“河南大族应该也被规定了出兵员额,都是当辅兵乃至押运粮草的。”
“都只能出动这么些人了啊。”大伯有些感慨:“往昔不拉个三五千人出来,连坞堡帅都镇不住。”
众人亦有同感。
北地豪族实力的下降有目共睹,核心原因便是度田以及因度田而来的下江南。
朝廷给百姓授田,赋役明明白白,如果有选择,普通农户肯定不愿当庄客,毕竟此一时彼一时,现在不是乱世了,无需付出人身自由的代价以及一年辛劳所得大部分来换取安全方面的庇护,故屡有庄客逃亡之事。
清河郡度田之后,相当多的土地连同庄客被清理了出来。
御史大夫山遐数次巡视河北,监督地方郡县出户——他在江南就干过这事。
因着此事,各家都加快了去江南的步伐,北地本家实力锐减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头顶上有这么位天子,过得真是难受。”大伯最后说道。
“大伯此言差矣。”崔瞻说道:“若无今上,河北不是在刘曜手里,便是为石勒所据,他们可未必会给崔氏面子。”
“都差不多。”大伯说道:“今上是给面子,但索要钱粮、征发丁壮的时候,一点不手软,与石勒、刘曜无异,他也就是场面上做得好看罢了,场面下真无太大区别。”
“大伯慎言。”崔瞻忙道:“天子不日即至河北,有些话不能说的。”
大伯再叹一声,闭口不言了。
崔瞻暗暗松了一口气。
河北地近幽州,肯定是要出动大量人马的,不单是豪族私兵,几个军镇也要派遣得力之人,镇兵、私兵加起来怕是超过五万人。
有此五六万众在后方转输,粮道乃安。
当然,他们也不排除要上前线厮杀的可能,甚至会遭遇绕后袭扰粮道的鲜卑骑兵,一切都要看运气了。
崔瞻在清河一直滞留到二月十五日,亲眼看到诸郡豪族私兵带着最后一批粮食北上时,才返回汴梁汇报。
******
二月中旬的平城依旧天寒地冻。
调兵命令已经发出,不过他们这里还没动静。比起幽州方向,草原上没有大队人马转输资粮,取而代之的是无数牛羊大军。
二月十八日,云中太守(原云中尹)王昌下令在乞伏袁池东北修建草料场、牲畜栏。
这不是什么大工程,征发人丁之后,差不多四月初就能修建完毕。
到了那会,并州一带会有大量牲畜被驱赶过来。
阴山以北牧草返青稍晚,所以需要先用预存的草料乃至并州输送过来的杂粮喂养一段时间的牲畜,尽可能令其长膘。
待到五月牧草长得差不多了以后,再驱赶数十万头牛羊,浩浩荡荡东行,“兵”分数路,由老弱妇孺在后方边放牧边前进,平城侍卫亲军一部及各部征集的精壮在前方开路,先向东进入宇文十二部的草场,与其合兵一处,自西向东翻越大鲜卑山,沿着当年宇文氏骑兵进攻慕容鲜卑的旧路,一路攻伐过去。
他们这一路男女老少加起来足有十万众,仿佛“武装迁徙”一般,带着马车、帐篷、牛羊、战马、弓刀,以排山倒海之势压过去。
按照目前流传出来的消息,单于大都护邵慎是此路统帅,大梁朝廷的骑军很可能也会大部加强过来,外加单于府辖下的兵卒,总计二万精骑,带着数万草原牧人轻骑兵,从慕容鲜卑西北方攻过去,与幽州方向杀过来的大军会师于柳城、棘城。
在王昌看来,慕容鲜卑固然能打,恐怕也架不住这般四面围攻之势。
如果高句丽再从后方出兵,辽东郡方向的慕容仁坚持住并牵制一部分兵力的话,慕容皝真的挺难的,要有多神勇才能击退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四个方向的围攻?
各个击破?四个方向都有大量骑兵,还有攻城略地的步兵,难喽。
局势发展到这个地步,慕容氏就不该硬顶着。
梁帝邵勋若来一招分化瓦解,招降纳叛,自己人心就乱了。
他最喜欢的就是这招。
二月下旬,各个方向的消息逐渐汇总于汴梁。
刚刚给八皇子、蜀公邵厚办完婚礼的邵勋,也准备正式东巡了,第一站:济阴。
第一百四十九章 开发与微操
作为兖州大郡,济阴八县的户口十分稠密。
户超过二万一千,口近十万二千,是远近闻名的富饶之地。
郡内有多条东西向的大河,更有菏泽、雷泽、大泽等蓄水量极大的湖泊,水利灌溉设施完善,农田养护水平高,亩产较丰。
如果在后世,这就是“财税大户”,此时也一样。
河南这个四战之地,一旦真正站稳脚跟,打得周围群狼不敢扑上来撕咬你,那后劲是真的足,长期交锋下来,别人已经当裤子,你却还大鱼大肉有饭吃,真心让人绝望。
邵勋已经记不得多少次靠河南稳定的粮帛产出来渡过难关了。
这是现阶段大梁朝真正的根基。
济阴太守是关西人傅咏,原镇西将军幕府铠曹掾。
金正出任供军监后,不需要那么多幕僚了,于是推荐了一些人出府担任地方官,傅咏就是其中之一。
此刻他正跟着邵勋身后,仔细介绍着:“去岁秋收纳得田租十二万二千四百斛、户调绢六万一千五百匹、绵六万斤,另得粮一万二千斛存入义仓。”
“力役(庸)呢?”邵勋问道。
“大多用绢布冲抵了,得三万匹左右。”傅咏回道。
邵勋点了点头。
一般而言,王朝初期的自耕农日子还算不错。
毕竟人真的太少了,人均土地拥有量太多了。而当你人口变成一亿、四亿乃至十亿,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以前十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亩产却没增长十倍、几十倍的时候,人均粮食占有量就会大大降低,就会饿肚子。
济阴郡的地其实还有不少,都是前些年度田之后从豪族手里取得的,不过需要开荒。
这些土地被称作“公地”,很多民家让小孩驱赶牛羊去吃草,或者去砍柴,郡县并不管。
陈留的左金吾卫有不少府兵余丁,他们是很愿意来济阴开荒的,目前这个口子还没开,朝廷优先把他们往南边赶,或者招募出去当兵,但压力也越来越大了,小规模私下里偷着开荒的事情也不是没有。
或许,早晚有一天会开禁吧,邵勋尽量往后拖一拖,将这项博取美名的好事留给继位之君。
“粮帛之外,其他的呢?”邵勋看着前方一眼望不到头的森林,问道。
在河南看到这种占地极广的森林,有时候你会觉得很违和。
但这就是现实,开发程度不够。
济阴郡与唐代曹州地域大致相当,后者在开元末的人口约七十二万,后世山东菏泽人口则超过870万——大梁朝的十万人口与其相比,简直像是个玩笑。
邵勋眼前这个面积广阔的森林在唐代大概已经被砍光了,全部变成了乡村、农田,就像他在广成泽做的那样。
朝廷在济阴度田,“田”只是度出来的一部分,河湖、森林、竹林、草场度到的更多。
士族有时候会建别院打猎。他们这种别院往往依山傍水,将周围很大一片山林河湖囊括在内,生有不少野生动物,可见一斑。
当然,邵贼也不遑多让。
他的洛阳西苑周回数百里,经常被拿来围猎练兵,也是相当惊人的规模。
“回陛下,本郡河湖众多,鱼极多也。”傅咏说道。
“朕在汴梁,为何不曾听到济阴鱼鲊之名?”邵勋问道。
“獭暴,百姓不敢捕鱼。”傅咏回道。
邵勋忍俊不禁。
傅咏的意思是水獭太多、太厉害了,所以老百姓不敢捕鱼。
“荒唐!”他笑骂道。
傅咏也无奈道:“百姓是这么说的。”
邵勋摇了摇头,不再纠结此事,又问道:“郡中春耕毕否?”
“已毕。”
“所种何物?”
“大多是粟,少数人春播小麦。”
“去岁严冬,麦苗可曾被霜雪打坏?”
“未曾见到多少。”
“此事你要多去各县看看,别光听县令、乡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