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443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9      字数:4808
  近了,先是一轮步弓齐射,三十步的距离上,强劲的箭矢纷涌而至,便是身有铁铠,鲜卑骑士依然闷哼不断。
  远处的马蹄声再度响起。
  包围在外侧的梁军轻重骑兵次第闪开,侯莫陈参率领的具装甲骑直冲而至,将最后这股鲜卑人彻底击散。
  黑矟左营怒吼着冲了上去,刀棓齐下,将处于混乱之中的敌人一一斩落马下。
  天彻底暗下来的那一刻,战斗才彻底结束。
  折冲将军兰勃的头颅被斩了下来,挑于枪头之上,由一名骑士带着,扬鞭策马,扬武扬威。
  城头之人看了,纷纷气沮。
  围城之兵见了,士气昂扬。
  这六百人不可谓不勇猛,即便放在梁军阵中,也是一等一的好手,为了消灭他们,梁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伤亡并不比他们少多少。
  可在三倍数量的梁军骑兵围剿,以及黑矟左营的配合之下,鲜卑人没能坚持太久,很快就覆灭了。
  这不是战斗素质的不足,而是整体力量上存在巨大的差距。
  经此一战,却不知鲜卑人还有没有胆量继续出城邀战。
  当天夜里,城西、城南营垒并不停工,连夜修建,没有丝毫停顿。
  他们甚至趁着鲜卑人气沮的有利时机,大肆挖掘壕沟,并将挖出来的土筑成矮墙,进一步压缩鲜卑骑兵出城冲杀的空间。
  废了他们的骑兵,慕容氏的战斗力就削减大半了。
  第一百六十六章 攻守之策
  入夜之后,慕容皝依然坐在城楼上,仔细看着城外。
  城楼之下,总计四千步骑正在陆续撤离归营。
  这是准备出击的第二批次人马,如果先锋动摇了敌军阵脚,那么这批人就会出城,将小打变成大打,彻底击溃城南的两万梁军。
  虽然很可能依旧改变不了被包围的大局,但足可提振士气。但显然,派出去的六百先锋直接被围了,匹马未还,第二批人马没有了出击的必要。
  强行进攻的话,损失只会更大,这四千人都不一定能回来。
  至于说接应先锋退回,你也得等人家靠近城墙才谈得上接应,出城一二里地接应,这几千人能回来几个?
  “梁兵来了多少?”许久之后,慕容皝问道。
  “应在十万上下。”
  “十万出头。”
  “十一二万。”
  众人的答案差不多,就是这个数了,战兵及后勤辅助人员大概各占一半的样子,而今主力屯于城西,偏师居于城南,各自筑营。
  看似还有东、北两面没围上,但那只是人家初来乍到,没来得及而已。再给他们两天时间,马上就把另外两侧也给堵上,顶天围三阙一罢了。
  慕容皝听完后眉头紧皱。
  这是真正的十万大军,你挨个数人头,绝对没有虚数的。兵法云十则围之,城内不过一两万步骑,真的差不多可以围困了。
  至于围城之兵的战斗力,现在也看到了,还是挺能打的。
  公允地说,也就比他们出城袭击的那六百多敢死之士略逊一筹罢了,但比较有章法,敢打敢拼,最关键的是人多势众,能够凭借人数及配合将你的精锐围杀。
  现在就比较麻烦了,城中堪称精锐的骑军只剩三千多了,再拿出去做无谓的消耗,便是将来成功熬到敌军退兵,怕是也没足够的力量追击了。
  接下来要出击,只能依靠步卒趁夜偷袭,顶多派一些骑兵在远处掠阵罢了。
  当然,他内心之中还有一个最后的方案,即事有不谐,找个机会突围而走。而要突围,这些精锐骑兵是关键。
  “遣人抚慰兰将军家眷。”慕容皝站起身,吩咐道:“不,孤亲往兰宅抚慰。”
  兰勃族人兰夫人曾是他宠爱的妾室,且生下了五子慕容霸。
  匈奴乌洛兰部也是慕容燕国的核心武力之一,无论出于哪个考虑都要去抚慰——“兰(乌洛兰)”是匈奴著姓,拓跋鲜卑亦有兰部,之前曾有过兰氏、封氏(拾贲氏)之争,这种历史悠久的大姓散于各个势力很正常,像拓跋、宇文、慕容三家就都有可朱浑氏。
  慕容皝若是弃城跑路,将来肯定要拉拢兰、可朱浑之类相对亲近的大姓,否则光靠自家慕容氏那点部落,铁定成不了事。
  部落联盟,重在“联盟”二字上面。
  慕容皝离开之后,相国封奕面色凝重。他敏锐地发现,每多过一天,燕王心中的犹豫就重过一日。
  他本来就在逃与不逃之间摇摆,局势的任何变化,都有可能加重一方的倾斜力度。封奕是真的担心燕王跑了,毕竟一半以上的部落贵人都在撺掇他这么做。
  平心而论,封奕让他留下并没有私心。
  当年慕容氏的先祖刚从北边苦寒草原南下的时候才多少人?你现在逃回去,还真就只能养这么多人,甚至还不如,因为慕容鲜卑搞不好会分裂——现在已然分成两部了,只不过慕容仁势力相对较小而已。
  慕容燕国要想壮大,只有占据更肥沃的土地,确立制度,营建城池,打制器械,积蓄粮草,跑了便再也不成气候,流寇一个罢了。
  他可是听说慕容吐谷浑去了西边后,连铁制兵器的筹措都比较困难,那能有什么出息?
  但他这么想,不代表其他人也这么想,尤其是那些没有深入参与农耕事务,同时又被排斥在决策圈之外的部落贵人们,早就积蓄了很多不满了,这时候不可劲劝说燕王避避风头才怪了。
  封奕叹了口气,局势不在他的掌握之中了。
  慕容皝径直去了兰府,这个时候,一群平日里很难见到他的部落贵人们围了上来,嚷嚷道:“昔年莫护跋自北方松林南下,众不过数千,随毌丘俭、司马懿征公孙始得势……”
  说话之人群情汹汹,但意思都很明确,慕容皝听得懂……
  ******
  慕容皝下城楼时,李重正好登上高台。
  他已经收到了城南的战果:不到小半个时辰,尽杀慕容鲜卑六百三十七人,干脆利落。
  此战首功是燕王府护军骑兵,呈上了立功名单若干。
  次功则给了黑矟左营,他们主力四千余人前出,屯于城南,阻断城内援军,虽然最终没等到交手机会,但另有两幢人参加了最后的战斗。
  飞龙山、上白二镇轻骑混了第三,微微有些不满,但没办法,他们战斗力最差,地位也最低,如果没有友军协助,别看他们人数是慕容鲜卑的两倍,早被击垮了。
  李重令幕僚写了一份详细的战报,遣人发往幽州——天子已至北平。
  剩下的事情就是继续加固营垒,同时挖掘壕沟了。
  后者是一项大工程,反对的人其实不少,因为一道壕沟是不够的,不一定防得住城内敌军突围,必须要两道乃至三道壕沟。
  而且一旦开始挖沟,势必要挤压攻城的时间,而今都六月了,最迟九月底肯定要撤兵——如果保险一点,最好九月中就撤——四个月一定能攻下棘城吗?没人敢保证。
  李重也将这条写进去了,他其实是想询问天子,城内的汉地士人能不能成事?如果他们愿意当内应,那么就死死围住,一个都不放跑。如果不能,那么就围三阙一,故意给敌人留下逃跑的机会,然后从容追击,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战果。
  李重不在乎面子,他只关心军事上的事情,从如今的情况来看,慕容鲜卑给他的感觉比较奇怪,既像要坚守,又一副随时要逃跑的模样。
  他不清楚慕容皝心里怎么想的,他只知道己方粮道几乎没受到什么高强度的袭扰——当然这可能还和粮道整体处于山区,骑兵受限比较大有关。
  他还知道慕容鲜卑几乎提前坚壁清野了,种田的百姓没跑成,部落民们却大多不见了踪影。
  这些人肯定不在城内,或许退往了北边的草原,或者进入了地形复杂的辽泽。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慕容皝如果逃跑,至少还有机会慢慢收拢这些部落,不至于成为孤家寡人。
  其三,傍晚时分六百多敢死之士从南门而出,他们的任务应该是击溃大梁王师骑军后,下马斩断鹿角,破开车阵,然后放骑兵入营乱砍乱杀,制造大规模的混乱。
  但这股人马很快就被围住了,顷刻间覆灭,战斗过程中,城内并未有援军接应。
  或许战斗地点离南城门太远了,不便接应,或者黑矟左营前出列阵,布设鹿角,弩车林立,吓阻了守军,又或者只是单纯不想派更多人送死,但无论哪个原因,都说明他们人心惶惶,士气低落。
  出城袭扰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为了提振士气,是弱势一方没有办法的办法。
  其四便是投奔而来的李普的说辞了。
  综合这四点,他觉得如果围三阙一,夺取棘城的把握还是比较大的。
  四面挖沟筑墙围困,反倒坚定了敌人防守的决心,如果没有内应,即便最终攻夺城池,伤亡也会比较大。
  他本心不想放走慕容氏一家,以免养虎遗患,但他也不会纯粹为了面子而坚决不改,况且围三阙一也不一定就会放跑慕容皝,说不定他被部众们借了人头也未可知。
  如何抉择,全看天子了。
  ******
  六月初八这天,邵勋收到了棘城方向送来的军报。
  而在此前一刻钟,他刚刚遣使而出,任命李重为“棘城四面行营都招讨使”。
  邵慎、徐朗、李重都是一路“招讨使”,李重任“都招讨使”,便是统合三路大军,甚至理论上正在玄菟劫掠的高句丽人都要归其指挥——理论上而已,高句丽人必不会听他的,甚至于,邵勋听到传言,高句丽人已经停止进兵了,显然别有所图。
  看完李重的军报后,邵勋将几个儿子喊到一起,对照地图,给他们讲解了起来——四子之外,义子邵贞、女婿桓温亦在场。
  “守城最忌死守,若不能时时出击,此城危矣。”邵勋说道:“出城厮杀有几大关窍。其一乃敌军远道而来,没有坚固的营寨,且体力亏欠,甚至连食水还没来得及吃,饿着肚子列阵或扎营,此谓‘立足未稳’,这会出击是有机会获得大胜的,汉末以来并不鲜见。其二乃敌军攻城疲惫,阵线出现疏漏,此时可出城夜袭。”
  “阿爷,为何原来没有疏漏,此时有疏漏了呢?”邵勖问道。
  “问得好。”邵勋笑道:“未攻城时,精兵云集,军容鼎盛,未可轻犯。攻城日久,各部伤亡惨重,体力亏欠,士气低落,此时便需要整顿,换上来的可能是没那么能打的部伍,甚至是农兵丁壮,此辈战力不强,白天都容易慌乱,别说夜间了,此时便有了可趁之机。又或者围城兵力不多,根本没有足够的轮换部队,防线缺漏就更多了。”
  邵勖微微点头。父亲这些话都是经验之谈,是他一生戎马之中见到或经历过的,非常宝贵。
  “其三,若敌军在城外筑起高台,又或者打制了诸多攻城器械,让守军伤亡骤增,这个时候便要找机会出城捣毁,不然后面伤亡会越来越大,终至守不下去。”
  “其四,攻城敌军败退之时,部伍不整,士气崩溃,若有本事冒险出城袭杀,斩获会非常之大。而若不趁着这个机会多多杀伤攻城之人,这些人溃下去被收容整顿一番后,过几天士气又会恢复一部分,再度攻城,换取守方人命,是不是很可惜?”
  邵勖、邵纪、邵渥、元真四人齐齐点头。
  “但出城厮杀风险也非常大。”邵勋又道:“攻方主帅难道不防着你?不可能的。故有些统帅就非常小心,非得等到机会很大的时候,才肯拣选亡命之徒夜袭。而有些统帅胆子较大,出城袭杀就会频繁许多。又或者眼见着城要守不住了,拼死一搏,兴许侥幸造成混乱,死中得活。”
  “总而言之,全看攻守两方的本事了。出城袭杀有可能会取得较大的战果,也可能全军覆没,一个都回不来,所以要慎重。”
  说完,邵勋指着地图上的棘城,问道:“你等觉得该四面围困,还是围三阙一?”
  元真第一个说道:“阿爷,若我围城,就围三阙一,然后在野外埋设伏兵。敌军溃围之时,心情惶急,没心思久留的,追在后面打就是了。”
  邵勖点头道:“阿爷,我也觉得该围三阙一,李普说慕容皝本欲出逃,是被棘城士人劝回来的,但足以说明他无坚守之志,心中摇摆不定。这会就该给他出逃的机会,只要不正面阻截,让他做困兽之斗,遣精骑尾随追杀,战果应会比较大。”
  邵勋又看向邵渥。
  邵渥疑惑道:“阿爷,这样不是纵虎归山么?万一让慕容皝跑了怎么办?”
  “十一兄,王师九月就要撤军了,不过三四个月罢了。”邵纪说道:“古来攻城,百日未下者比比皆是,棘城可是坚城,没那么好打。待到九月雪落,那时候因为攻城死伤了几万人,士气本就十分低落,再匆忙撤退,可就危险了。”
  “不是有内应么?”邵渥问道。
  “十一弟,而今音讯不通,阿爷也未收到石琮的回信,岂能将希望寄托于此之上呢?”邵勖笑道:“料敌以宽啊。”
  “三兄,你真厉害,我晓得了。”邵渥腼腆地一笑,虚心受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