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467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9 字数:4120
王颀从南沃沮追到北沃沮,再追到肃慎,前后千余里,始终没逮到东川王——这千余里补给怎么解决的,大家自行脑补,提示:所有帮助过东川王的部落都被清算了。
王颀一路追到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海边才班师。
东川王的下落是:中国史料说246年病死于肃慎,但高句丽史料说他死于248年。
毌丘俭同时还派另一路兵马南下朝鲜半岛,屯于乐浪、带方、新地三郡——这三个郡当时经营还算不错——然后以此为基地,南下灭亡辰韩。
这一次,毌丘俭决定把高句丽、辰韩都并入曹魏国土,同时在当地开凿沟渠、整饬农田,试图恩威并施。
但其实没用,当地人文法已成,不可能真心降顺——
(248年)秋九月,王薨。葬于柴原,号曰东川王。国人怀其恩德,莫不哀伤。近臣欲自杀以殉者众,嗣王以为非礼,禁之。至葬日,至墓自死者甚多。国人伐柴,以覆其尸,遂名其地曰柴原。
这一段有所夸张,但事情应该大差不离。
曹魏以为东川王在肃慎病死了,其实他很可能没死,在魏军撤走后,他就立刻溜回来了,并且复国,两年后死去。
毌丘俭试图将高句丽郡县化,没有任何效果。
这个地方的人口其实已经用汉字了,衣冠服饰还和汉地大同小异,但就是不愿意并入中原,即便被打得跟狗屎一样,但地方大族、部落首领就是不认中原,从西汉年间就开始针锋相对,族群意识特别强。
其真正被解决,还要到唐代李世民时期,大量高句丽人被杀,被抓为奴隶,或被内迁至中原安置,然后才彻底消失。
高句丽亡国后,辽东还有少部分遗民,但再也没泛起浪花。
南北朝时期,高句丽人特别喜欢征调靺鞨兵打仗,唐代高句丽亡国后,靺鞨人翻身农奴把歌唱,建立渤海国,直到五代时被契丹灭亡。
渤海国时期,一路向北征讨黑水靺鞨,杀得很痛快。但渤海亡国后,黑水靺鞨翻身农奴把歌唱,他们投靠了契丹,契丹人称他们为“女真”。
女真后来灭亡辽国,同时大肆打击室韦,奴役他们。
室韦翻身农奴把歌唱,一部分演化成了蒙古,把女真干翻了。
基本就这么个路数。
东北民族蜂巢中,还数高句丽坚挺的时间最长,国祚七百多年,期间中原经历了西汉、东汉、曹魏、司马晋、南北朝、隋、唐诸朝。
第一百九十章 耗吗?
高句丽群臣的商议最终还是没有什么结果。
高钊登基不过数年,年岁尚轻,正是雄心勃勃的时候,本身还是有一定想法的,不然也不会主动出击,阻遏梁军主力了。
有臣子给他指出了一条明路:耗,耗到梁人退兵,第二年他们不一定会来了。
他内心属意这点。
说实在的,因朝鲜残破,两年前他刚下令增筑平壤城,以为新的治所。这是一个信号,即国中要开始大力经营南方了,之前一直对他们阳奉阴违的晋人士族、地方酋豪要挨个收拾,慢慢实际控制乐浪、带方二郡。
刚刚在群臣面前表态,而今就要献出此二郡,脸面须不好看。
或许再拖一拖,拖到梁人退兵呢?到时候遣使献上珍宝、美人,再把姿态摆得低一点,哄一哄梁帝,这事就过去了。
他是读史书的,知道一个王朝也就开始那阵比较穷兵黩武,官民的忍耐能力比较强,可一旦承平数十年乃至百年,干什么事都不顺利,出兵的花费可能是开国初期的几倍,官民忍耐能力大大下降,仗不一定打得起来。
届时乐浪、带方二郡便是高句丽国名正言顺的土地,没人再提几十年前侵占之事。
甚至于,西边已经被梁兵攻破的城寨也能慢慢收回,乃至再往前拓展。
梁人怒了,就卑辞厚币,献点美人钱财就是了,此乃高句丽历朝历代屡试不爽的绝招。
拖这个计策,是很有可能成功的。
但这只是一部分臣子的意见,还有一些坚决主战派不同意,比如阿佛和。
高句丽户口四五十万,可战之兵五万,实力今非昔比。
九十年前的东川王,可只能调动二万兵马与毌丘俭大战,彼时全国可战之兵最多不过三万人罢了。
而今几乎翻了一倍,国库也大大充实,为何还低三下四?
对中原王朝奴颜婢膝,虽然捞到了里子,但面子的折损是不折不扣的,你以为不憋屈?
美川王时代开始改革,国力大增,至今已三十多年,高句丽诸部贵人、朝廷将官的自信心大增,扩张的欲望如同燎原之火,怎么都扑不灭。
为此不惜参与辽东战事,虽然数次败于慕容鲜卑,让这场火有所降温,可也不是全无所得,火并未熄灭,甚至还旺着呢。
所以不能不考虑他们的意见。
而除了这两派之外,便是“投降派”了。
说投降也不准确,因为他们不会真的投降梁人,对高句丽还是忠诚的,只不过是策略方面的分歧罢了。
比如大加乙童就觉得现在不是侵占平州的好时机,不如先交还回去,以后再想办法。
他甚至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
正面则是梁人不可能往带方、乐浪二郡投注太大精力,即便一时交还了,他们也经营不好,此二郡便是高句丽嘴边的肉,时机成熟就能吃下。
而今就该放低姿态,臣事大国,加紧把东沃沮、北沃沮消化,再寻机把宿敌肃慎彻底击溃,待到可拉出十万大军的时候,便可待时而动了——彼时若中原丧乱,他便支持与中朝翻脸。
反面则是当年得来的原话了,其人数谏东川王不要侵辽东,王不听,得来看着丸都,叹道:“立见此地,将生蓬蒿。”
这话让高钊有些不喜。
先王们那么憋屈,就是为了国家发展,我再如此,先王们不是白憋屈了?
不过他的话也有道理……
高钊整到最后,便来了个折中方案。
以大加乙童为使,带上珍宝、财货、美人,入得梁营,恳请其退兵,并愿交出慕容氏叔侄——这是第三批使者了。
以大加阿佛和为将,拣选数千人,夜袭梁营。
调拨五千人至纥升骨城,以大加由弗镇守。
最后又遣使者间道而行,直入丸都,命三千守军坚守,不得投降。
总而言之,这些命令体现了高钊想赢怕输的心理,十分之纠结。
而想赢怕输的第一步就不顺利,阿佛和大加夜袭失败,出击的三千人只回来数百,此时乙童还未出发……
******
从二十七日开始,直到八月初,几乎每天都有军士抵达盐难水两岸。
邵裕抓来了一些高句丽百姓,令其在北岸夯土筑城,同时修建数道浮桥,沟通南北。
至于他本人,则来到了丸都城下。
对他来说,兵力大大增加了,而后勤压力也与日俱增,毕竟抢劫是一次性的,抢完了就没了。或许山中还藏着大量高句丽人,可以从他们手里夺取粮食、牲畜,山城中同样有粮食,但这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可谓得不偿失。
高句丽说梁军“千里转粮,难以持久”,并非夸大之语,所以要想想办法……
辽东郡西安平县南境的安平口外,驶来了二十余艘船只。
当中一艘大舰之上,沙门镇将钟离克正用吴语和镇长史胡和商谈。
“昔年你家先人共北上几次?”钟离克问道。
胡和立刻答道:“一共三次,还有一次返程时带上了高句丽使者。嘉禾六年(237,东吴年号),高句丽扣押我先祖,后害之,送首入魏。自此以后便没再泛海北上。”
钟离克感叹了句:“孙仲谋确有几分眼界,却没眼光。”
胡和默然。
当年孙权为了对付曹魏,确实搞出了很多让人刮目相看,最后又无语凝噎的操作。
首先是拉拢襄平公孙渊,嘉禾二年(233),以张弥、许晏为使,携带珍宝财货,数千人浮海北上,至辽东上岸,册封公孙渊为燕王。
公孙渊觉得曹魏离得近,东吴离得远,一旦有事,东吴未必能救得了他,于是杀了东吴使者,传首洛阳。
为此事,孙权大怒,欲发兵浮海征辽东,为群臣劝阻。
但他不甘心,于是又拉拢高句丽。
但平州五郡沿着海岸一字排开,彼时高句丽也未来得及夺取东沃沮,东吴要想联络他们,在海边登陆上岸不太可能,很容易被魏军截住——其实还有一招,即绕过朝鲜半岛,走日本海,航行到高句丽东部的羁縻地区,上岸后至丸都,但这条航线比黄海还危险,风浪更大,显然不太可能。
其实,东吴使者三次入高句丽,走的是鸭渌水,即溯鸭绿江而上,登岸入城。
但高句丽虽然满身反骨,终究觉得东吴太远,中间甚至还隔了个平州,没有答应。
更是在最后一次时,杀了东吴使者——“(东川王)十年,春二月,吴王孙权遣使者胡卫通和。王留其使,至秋七月,斩之,传首于魏。”
二月份多北风,黄海海况最为恶劣,东吴使者还泛海北上,真的不怕死,最终没死于海难,却被高句丽向曹魏献了忠心。
但六七年后,东川王直接攻辽东,引得毌丘俭来伐,真的又菜又爱玩,纯纯抽象气质。
被杀的东吴使者胡卫便是胡和的先祖。
胡卫在东吴官不高,只不过擅长航海,同时也读过书,于是便让他充当使者。
胡和还干着祖上的营生,并且成了沙门镇长史,乃钟离克心腹之一。
此番二人泛舟北上,走鸭渌水入高句丽,没别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今上的好大儿输送补给。这是巨鹿郡王亲自下达的命令,换个人可没这份面子,不值得他们冒着船毁人亡的风险到达此地。
二十余艘船只总计载运了十万斛粮食、一万捆箭矢以及其他零碎杂物、工具,回程时还会带上一批伤病员。
有时候想想,钟离克都为其他将领叹息,燕王在战场上得到的帮助,真不是你们可比的。
船队过安平口后,顺着南风一路北上,毫无阻碍。
风力比起夏天那会减弱了不少,导致船只速度有所下降,可若看看两岸连绵不绝的丘陵,你就知道能有水路走是多么幸福了。
这种山路运粮,真的累死人,不知道多少役徒会埋骨他乡。
二十八日,西南风消失,突然刮起了东北风,船队下锚碇泊,在江面上留驻一天。
二十九,东北风有所减弱,但没有停止,钟离克不想再等了,下令逆水划桨,继续前进。
八月初一,东南风刮起,船队调整帆桁,乘风破浪,一日夜前行二百余里。
八月初三,又变回了微弱的西南风,船队远远看到了一座修建于高山上的巍峨城池。
那便是丸都城了!
而在山下平原之上,依稀有一座城池遗址,应该是高句丽曾经的都城国内城。
被毌丘俭毁掉后,高句丽人觉得山下平原不安全,于是将山城丸都作为都城——最开始的时候,丸都叫“尉那岩城”,离首都国内城不过数里,是国内城的军事卫城。
“靠岸!”钟离克看到鸭渌水右岸满是梁军大旗之后,放下了心,准备卸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