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466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9 字数:3768
前方传来了一阵哭声。
高钊听闻,便走了过去,却见一农人坐地大哭,旁边是黑漆漆的农田,满是灰烬。
侍从见高钊有兴趣,便走了过去,问道:“汝为何哭泣?”
农人偷偷看了眼高钊身后人群中某位,然后说道:“我贫穷,常以耕牧养母,今岁贼骑来犯,大加下令焚毁农田,勿遗之贼人。我不能得升斗之食,是故大哭。”
高钊远远听闻,叹道:“孤为民父母,使民至于此,孤之罪也。”
众人默然。
片刻之后,大加乙童出列道:“大王,梁人不过想要慕容儁、慕容彪二人首级耳,径送之襄平可也。便是乐浪、带方二郡,也不是不可以——”
“住口!”大加阿佛和怒斥道:“此农人必是你安排,以惑大王也。”
“异想天开。”乙童不屑道:“我军屯于此二旬,进退不明,而今两路贼骑绕至丸都左近,王畿震动,你有何办法御敌?”
“你就知道投降。”阿佛和骂道,骂完,又看向高钊,大声道:“大王,两军相持以来,王师数战不利,贼必轻我。今请予我劲卒五千,臣愿夜袭敌营,不胜不归。”
乙童听了只是冷笑。
高钊心中烦乱,不想搭理二人,又看向古雏加、涓奴部首领由弗,问道:“卿向来言之有物,今有何策?”
“梁,国大民众。先破慕容氏,乃胜兵也,其锋不可挡,宜守。”由弗思虑一番,道:“又,梁人千里转粮,不能持久。大王不妨继续深沟高垒,与贼相持,待到九月,大雪纷飞,梁人必冻饿引还。我以劲卒薄之,可以得志。”
高钊听了心下稍安,这其实也是他的想法,但现在有个问题——
“梁人兵分数路,烧杀抢掠,诸城谷叫苦连天,死伤枕籍。”高钊又道:“王畿又有贼人逼近,畿内兵马却在此处,则何如?”
“大王若引众而还,则平顶山城必不可保。”由弗说道:“贼若追蹑而来,大军自相践踏,恐要招致更大灾患。若引众固守,则数万精兵仍握于手,贼人退去之后,或能有所斩获。如此,便是丸都丢了又如何?”
这话有些大逆不道,但对高句丽来说,都城已经被敌人攻破过三次、包围过一次,也不是不能说。
但终究有些过于耸人听闻了,由弗话音刚落,群臣们便窃窃私语起来。
“若实在不放心,可稍稍益兵王弟,令其从纥升骨城出击,威胁贼军后背,令其不得全力攻城。”由弗又补充道。
纥升骨城在襄平道、木底道的交汇处以西三十里,你说是总道口吧,它稍稍偏了点,说不是吧,又离道口只有一天路程,理论上可以东出截断道路,前提是你能打败梁军。
由弗这话其实不是什么好主意。
若能野战获胜,何至于此?
而且,他根本没提丸都,似乎默认这是可以放弃的,反正纥升骨城是旧都,他们又把全国七八成的精兵握在手里。待到梁兵退去,还于旧都,一样可以号令全国。
说白了,还是守。
“若梁人转攻纥升骨城,怎么办?”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
丸都城诱惑确实大,而且有不小的攻下来的可能,但若梁人不被此诱惑,转而西进攻纥升骨城,一旦破之,便可拊背而来,与平顶山城外的梁军一起,东西夹击,覆灭他们这四万余大军。
“大王,兵就只有这么多,处处设备则处处皆寡,处处不备。五条大路,你还能都防住不成?”乙童又说道:“自前汉以来,皆以疲敌之策应对,何改弦更张耶?若觉得没把握,臣愿出使梁营,献上乐浪、带方二郡,定能令其退兵。”
“不可。”高钊下意识否决了。
割让土地,简直比杀了他还要难受,但丸都城若守不住,还是很难过。
高钊面色纠结,感觉这次真的冒失了。
“大王。”又有人进言道:“臣不才,愿至梁营诈降,刺杀梁将,或能令其退兵。”
呃,主意有点玩笑,但高句丽人真的喜欢这么做,在场之人都没笑。
当年毌丘俭率万人直冲丸都,战于梁口——即梁貊水与沸流水交汇处,燕王邵裕渡河的地方——高句丽大败,东川王连丸都都不敢回,奔南沃沮。
毌丘俭遂破丸都,屠城,追兵亦跟着东川王一路追至竹岭,东部大加密友断后,东川王间行得脱而去。然魏兵仍然死追不放,即便当时已是冬十月,东川王无计可施,最后派密友的部下纽由诈降,藏刀于食器之中,献美食时当胸刺魏将,与之俱死,这才令魏兵退走——被刺杀的魏将是何人并未载于史书,甚至有没有这回事都两说,兴许是编造的。
高钊听到这事是真的有点动心。
不过乙童却连忙劝阻道:“大王,便是刺杀了梁将又如何?他们真会退吗。万一激怒了梁人,令其在此过冬,怎么办?”
高钊一听,刚刚提起的念头又被掐灭了。
“大王,我有一计。”人群中突然响起了一个声音。
“计将安出?”高钊连忙问道。
“或可遣一骁将,邀慕容儁、慕容彪辈会攻梁营,大王则趁机引众东走,还于旧都。”
此言一出,众皆惊叹。
这是要卖友军啊!
毌丘俭伐高句丽之战
一、战争起因
244年,高句丽实力渐增,膨胀了起来,在位的东川王位宫决定攻曹魏。
沛者(大加类职官)得来苦谏,位宫不听,于是发兵,攻破了辽东郡的西安平县(丹东)。
毌丘俭闻讯,决定征讨高句丽。
二、双方兵力
魏军:步骑万余人。
高句丽军:步骑二万。
三、进兵路线
史书语焉不详,只说毌丘俭从玄菟郡出发,那么其实就是经抚顺进入浑河河谷,向东,再折向东南,度入苏子河河谷(南苏水),然后再向东南,度入富尔江河谷(沸流水),继续向南,最后抵达浑江河谷(盐难水)。
而从毌丘俭与高句丽先战于沸流水,复战于梁口来看,全都对上了,就是燕王邵裕的进军路线。
这里科普一下:浑河向东流,然后在东南方有苏子河汇入(南苏水)。苏子河东南,有富尔江,富尔江向南流,与太子河(梁貊水、梁水)、浑江在梁口附近交汇。
到了梁口,离丸都不远了。
高句丽军的出兵方向应该是自丸都出发,经苇纱河北上,然后渡过浑江,再沿着富尔江河谷向北,与魏军在富尔江河谷某处相遇。
四、战斗过程
两军第一战在富尔江(沸流水),时间是244年8月。
魏军说自己胜了。
高句丽人说魏军败了,“王将步骑二万人,逆战于沸流水上,败之,斩首三千余级。”
好家伙,魏军总共就万人,被斩首三千,还不崩了?
很快,双方第二战爆发,地点在第一战的南边,靠近浑江的梁口——说实话,如果魏军第一仗败了,他们怎么又往南前进,战线越来越靠近丸都了?
聪明的书友一定想明白了,战线是骗不了人的。
第二战:魏军说自己胜了。
高句丽人说自己先胜后败。
看看他们的史料:又引兵再战于梁貊之谷——《三国志》说是梁口,应该是一个地方,就是太子河(梁貊水)某处,在沸流水以南。
(高句丽军)又败之,斩获三千余人。
王谓诸将曰:“魏之大兵,反不如我之小兵。毌丘俭者魏之名将,今日命在我掌握之中乎。“
乃领铁骑五千,进而击之。俭为方阵,决死而战,我军大溃,死者一万八千余人。
这段史料非常可疑,大部分都不能信。
毌丘俭本身就万余人,先被斩三千余人,第二战又被杀三千余,然后带着剩下的几千人列阵,大破高句丽军队是吧?
双方唯一认可的就是东川王位宫战败后,带着妻子及千余骑奔东沃沮。
毌丘俭遂围丸都,冬十月,绕后攀岩将其攻破,屠城,毁丸都,杀八千余人——应该围城了两个月。
曾经苦劝东川王的得来一家得免,“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
打完撤军,收工。
但事情没完……
五、第二回合
245年,东川王再挑衅曹魏,复叛,毌丘俭又率军攻来。
东川王没敢打,望风而逃——是不是觉得他们很贱?又菜又爱玩。
毌丘俭攻破了东川王的都城国内城——位于丸都城旁边,曾经当过都城,可以理解为德里和新德里。
这一次就追得狠了。
毌丘俭亲自坐镇丸都废墟,兵分两路,追捕东川王。
中国史料说东川王奔买沟(今朝鲜会宁),高句丽史料说王奔南沃沮,至于竹岭。
玄菟太守王颀在竹岭追到了东川王,击溃其残部,东川王逃跑——这一段中国史料写得比较简略。
高句丽史料写得跟故事一样,不知道是不是强行加戏——
……至于竹岭,军士分散殆尽,唯东部密友独在侧,谓王曰:“今追兵甚迫,势不可脱。臣请决死而御之,王可遁矣。“
遂募死士,与之赴敌力战。
王间行脱而去,依山谷,聚散卒自卫,谓曰:“若有能取密友者,厚赏之。“
下部刘屋句前对曰:“臣试往焉。“
遂于战地,见密友伏地,乃负而至。王枕之以股,久而乃苏。
王间行转辗,至南沃沮,魏军追不止。王计穷势屈,不知所为。
东部人纽由进曰:“势甚危迫,不可徒死。臣有愚计,请以饮食往献魏军,因伺隙刺杀彼将。若臣计得成,则王可奋击决胜矣。“王曰:“诺。“
纽由入魏军诈降曰:“寡君获罪于大国,逃至海滨,措躬无地,将以请降于阵前,归死司寇,先遣小臣,致不*(缺字)之物,为从者羞。“
魏将闻之,将受其降。纽由隐刀食器,进前,拔刀刺魏将胸,与之俱死,魏军遂乱。王分军为三道,急击之,魏军扰乱不能陈,遂自乐浪而退。王复国论功,以密友、纽由为第一,赐……
以上段落真假大家自行判断。
反正高句丽人是这么说的,他们也向自己人这么宣讲。
再回到中国史料,魏将王颀一路追击,从南到北,所有帮助过东川王逃跑的部落尽皆屠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