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534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10      字数:3929
  邵勋放下安息香,看向旁边布匹模样的物事。
  “阿爷,此为火浣布,在火中能去污垢,洁白如新,汉以来向为贡品,价值千金。”邵勖介绍道。
  邵勋听了脸色一变,立刻说道:“吾儿万勿衣此布。”
  邵勖愕然。不过他素来孝顺,父亲这么说,便应下了。
  邵勋又解释了一遍:“此物多粉,吸入有害,你看看就知道了。”
  邵勖下意识看了眼火浣布。
  此物向由西域进贡,从汉代就为宫廷及权贵推崇,当做奇物。汉以后一度断绝,直到曹魏年间才重新出现。
  据他所知,朝廷征讨凉州前夕,就有西域胡商向张骏进献火浣布和汗血马,只不过攻破武威后,没发现这两样东西,当时不知多少人扼腕叹息,没想到竟然有害。
  邵勋又弯下了腰。他脚下某个小箱子内铺了一层银币,有好几种型制。
  他随手拿起一枚,仔细看着。
  币呈圆形,上有人物右侧半身像,头戴王冠,冠后有飘带,颔下有圆球状胡须,外侧则是一圈圆点。
  他又翻过来看了看,银币背面则是祭火坛,两侧站着祭司,外有三圈圆点。
  挺复杂的造型,对工艺要求还是很高的。
  不出意外的话,这是波斯银币。从这便可以看出,波斯人的手工业制作水平相当不错,不愧是古老的文明。
  果然,邵勖很快解释道:“币上之人据说是‘沙普尔’,乃萨宝人的国王,现还在位。”
  “何为‘萨宝’?”邵勋问道。
  “‘萨宝’乃拜火教中人,凉州土人俗谓波斯人为萨宝。”
  邵勋点了点头,坐了回去。
  礼单就摆在他面前的案几上,据说还有什么擅长跳舞的马之类的小玩意,他不想再看了,只说道:“虽说抽分乃规矩,但朕不想白白占了便宜,回赐他们一些绢帛吧,以多少为宜?”
  “数百匹足矣。”邵勖回道。
  “就这么办。”邵勋说道:“昨日提及五色琉璃之事,可让胡匠于长安试制,成就成,不成就算了,不是什么紧要物事。”
  “是。”邵勖应道。
  邵勋又让人拿来一段波斯锦,对坐在一旁的裴灵雁说道:“念柳孝敬的蕃锦,还不错,拿来做几件衣裳正好。”
  裴灵雁嗯了一声,不过没看波斯锦,只看向儿子,道:“念柳,货殖之余,政事可不能轻忽啊。”
  邵勖乖巧地应了一声,道:“阿娘放心,儿记着呢。”
  说完,忍不住道:“阿娘,一定要保重身体啊。”
  裴灵雁叹息一声,道:“阿娘有你父亲陪着,无需挂念。”
  邵勖看向邵勋,眼中有几分乞求。
  邵勋竟然不太敢和儿子对视了,只握住了裴灵雁的手。
  邵勖低下头,不再说话。
  ******
  四月初的时候,长安坊市如期开业。
  赵王引来的西域胡商是最大谈资。
  令人惊奇的是,他们的商品居然挺合中原人口味的,显然有人指点过。
  镶嵌珠宝的书簏,这是西域胡能想出来的?
  五色琉璃榼,很明显也是针对中原士人出游量身定做的。至于珊瑚鞭、玛瑙钟(一种敲击报时工具,内中空)之类,都挠到了中原富人的痒处。
  以至于第一天摆出商品时,围观者甚众。
  第二天消息传出去时,长安士人、富户、将吏纷纷请求进入坊市,即便他们并非商徒。
  天子特旨,许众人入市围观。
  这一下子就打开了西域奇珍的销路,几乎只用一天时间,各色奇珍就售卖一空,价值超过二十万贯,朝廷收税几乎收到手软。
  随邵勖而来的支法看着几乎存放不下的绢帛,喜上眉梢。他实在没有想到,因为战乱而导致商路断断续续的中原王朝,对西域货物的渴求如此惊人。
  他甚至已在盘算是不是喊更多的人过来,就长期定居长安算了。这里的富足程度比老家强多了,生活更加舒适、便利。
  好吧,或许有一些不便,但问题不大。待经商获利之后,可以想办法在长安买地置宅,从老家招募几百上千人过来,甚至可以包括工匠、厨师、学者、马夫、武人之流,再在长安盖一座宏伟的寺庙,建起圣火坛,将这里当成新家。
  唯一让他不确定的,大概就是他和康维之间的分工还未确定。
  赵王和他们明说了,走楼兰那条线路的人在长安交易,走武威线路的人在灵洲交易。就本心而言,他更愿意住长安,毕竟灵洲什么都没有。不过这事不取决于他,这是最大的遗憾。
  但不管怎样,他已经看到了巨大的前景。
  而且,长安并非梁国的都城,这只是帝国西部的中心城市,也只汇聚了西部地区的财富。如果能去到洛阳以及很多人提到的汴梁、邺城、江陵、广陵、建邺,或许更加了不得。
  对操粟特语、拜圣火的人而言,没有什么地方是他们不敢去的。
  商业就是他们的事业,财富就是他们的生命,这是马兹达赐下的福祉。
  一个富有、开放的大帝国,对他们而言就是无尽的宝库。他有信心在几十年内,让梁国的每个主要城市都出现粟特人的社区,将东西方贸易的收益尽数揽入怀中。
  怀着这种美梦,支法已经决定留下一部分宝物,在交易结束后赠送给梁国的主要官员。
  尤其是一位名叫刘闰中的“维齐尔”,听闻他祖辈都是马兹达的信徒,如果能得到他的支持,他们的事业会更加兴旺。
  四月初五,当邵勋在鹿子苑收到长安市令的禀报时,也有些惊讶。
  他其实从未低估过东西方贸易的巨额利润,但看到税收数字时,依然有些震惊。
  他仔细回想了一下,唐代中期以后,回鹘人垄断了东西方贸易,当时唐朝处于藩镇割据状态,急需战马,于是通过绢帛向回鹘人买马,平均一年支出数百万匹绢——这种贸易持续了很多年,直到叛乱平定,唐政府不想买马后,又被迫持续了数年。
  这么大体量的绢帛,回鹘人都能消化掉,简直不可思议。
  此时的生产力肯定不如唐朝,他也不追求一年达成几百万匹绢的贸易,那样会导致大梁市面上的绢帛严重匮乏,反而扰乱了经济。
  但达到中唐藩镇割据时几分之一的水平,却没有太大的问题。
  算上抽分、收税,绝对是一笔惊人的收入了。
  另外,商路沿线的城市、乡村都能得利,这个好处就难以计算了。如果经营得法,大梁朝廷控制凉、河、沙、朔四州的成本会大大降低,也会变相加速当地的发展。
  他之前十分担心后世子孙会因为成本问题而不去经营这些地方,如果能有商业利益补贴,应该会好上许多。
  四月初七,他将邵勖唤来了鹿子苑,道:“五月牧草返青之后,你就带上王府护军,前往高昌。以胡商为先导,配合高昌行营发兵西进。”
  “阿爷何时发诏?”邵勖稳了稳心神,问道。
  “便在此月。”邵勋说道:“南路三千人,中路当不下三万众,北路骑二万。”
  邵勖明白了。
  南路大概是从楼兰出发,中路自高昌西进,这两路是需要朝廷提供补给的,先期囤积在敦煌、高昌的粮食就是为此而准备。
  北路大军就纯粹是大草原上撒欢了,朝廷不会提供军粮,让他们自己赶着牛羊马驼,逐水草而进。
  三路合击,不拿下西域不罢休了。
  第五十二章 出发
  邵勖在长安没有府邸,不过阴夫人的亲族将一座空置的宅院借给了他。
  宅院位于城郊,不大,但拿来存放东西却是足够了。
  舍人慕容恪取来一个个盒子,往里面摆放礼品。
  小盒子中摆放的是金币(凯撒金币,后世沈阳出土),计有五十枚。
  因为邵勖帮忙出主意制作中原风格的商品,胡商给他结算了“劳务费用”,便是这些了。
  另有一盒银币,共二百枚,全是萨珊波斯出品。其实邵勖手头还有一些西域城邦国家铸造的银币,但都没有二百枚之多,为了统一型制,故挑选波斯银币这种西域商路硬通货,盖因其存量大。
  “灵洲的太阳,你这样慷慨的贵族在哪里都很少见。”支法坐在厅中,看着邵勖给妹妹、弟弟们结婚准备的礼物,有些惊讶。
  “有些情感,无法用金币衡量。”邵勖用粟特语回道。
  慕容恪满脑子问号,这两人说的什么鸟语?
  马邑公主邵霓这个月就会成婚,驸马是一位名叫朱竞的武学生,刚刚被授予河南府新安县丞之职。
  巴公邵珂也是在四月成婚,夫人出身东海何氏,乃济阴郡离狐令何详之女。
  五六月间,淮南公主、荆公也将相继成婚,汉王大概也物色好王妃了,具体何时成婚却不知也。
  慕容恪思来想去,暗道自家主公是真会捞钱,为人也慷慨,就连他都被随手赏赐了一些金银。
  赵王笑着对他说这是五“斯塔特”。
  他后来才知道,“斯塔特”是粟特胡商惯用来称重的计量方式,就像中原的“斤”一样——“斯塔特”是希腊计量单位,约14克,广泛见于出土的粟特人信札之中,这与中亚地区的希腊化密切相关。
  慕容恪已经知道五月份就要西行了。
  他并不害怕战争,只是有些担心母亲。父亲被监视居住,他很难见到,对父亲的感情也一般,但母亲就让他有些揪心了,始终牵挂不已。
  赵王其实和他一样。
  每每想到此处,慕容恪就生出股同病相怜之感,都是可怜人。
  “你明天就先走吧,去西域长史府,那边会有人接待你的。”邵勖继续用粟特语说道:“再往后,就为军队带路。记住,向导不止你一个人,千万不要耍小聪明。”
  支法连连点头,拍胸脯保证,脸上甚至还有种不被信任的委屈感。
  邵勖视若不见。
  西域胡就这样,感情外露,热情奔放,他早习惯了。
  距离父亲上次召见他已经过去好几天了,情况越来越清楚。
  南路军将以西域都护李柏为统帅,领鄯善国兵一千、乞伏鲜卑精锐一千,外加枹罕营兵一千,总计三千人,沿着丝绸之路主干道,即沙漠(塔克拉玛干)南缘西进。
  支法昨天另外提起另一条路,即“河南道”,说之前有一段时间战事频发,一些西域商人便走此道,不过现在又转楼兰道了——所谓“河南道”,即黄河以南,大体路线是从南疆上青藏高原,然后经青海抵达兰州,与北道诸线交汇,随着东晋南北朝时楼兰的慢慢衰弱,这条商贸线路越来越繁荣。
  天子直接否决了,因为不熟悉,万一迷路就很麻烦。
  再者,走这条路需要首先料理吐谷浑鲜卑,可谓横生枝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