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560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10      字数:4013
  卢氏与他对视了一眼,若有所思。
  成婚几年了,她发现丈夫对庾亮这个大舅并不怎么看重,不知道是不是庾元规在外甥面前露过怯,被看轻了。不过终究是舅氏,用还是要用的。
  “梁奴,将来江南会度田吗?”庾文君似乎想到了什么,突然问道。
  “父亲说过不度田。”邵瑾回道。
  “你呢?”庾文君追问道。
  邵瑾没有正面回答,只道:“阿娘放心,庾氏不会吃亏的。再者,江南豪民按章纳赋,儿又何必咄咄逼人呢?便是朝廷财用不足,也不会一体度田,有些地方还是需要豪族的。或者说,那些地方本来就有豪族,只不过非中原士人,而是蛮夷洞主。”
  庾文君似乎放下了心。
  嫁出去的女儿便是泼出去的水,她能为娘家担忧一下,过问一下,已然尽心了。知道至少庾氏在这轮度田中不会吃亏后,她便没什么心理负担了。
  卢氏则对丈夫的了解更深了一层。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目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太子和今上是一类人,只不过一个更老练,另一个还不够老练。
  不过,这样有什么错呢?
  她是太子妃,将来很可能是皇后,范阳卢氏也会得到巨大的好处。至少,在这一轮度田大潮之中,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正如丈夫所说,江东也是有熟地的,卢家拿一些地下来,不消几年,就收回本钱了,再往后就是纯赚的。
  唯一可虑的,大概就是东宫里颍川士人与日渐增多的河北士人之间的碰撞,哪一方落败了,必然要吃亏。
  邵瑾在昭阳宫用完饭后,便带着妻儿离开了。
  看着母亲孤零零的背影,一时间竟有些心酸。
  今年父亲又为他选了卑移都护柳安之之女以及荆州刺史辛晏的侄女入东宫,成为他的良媛。在这件事上,他也不好说什么。
  当然,作为太子,他的女人是偏少的,至今不过五人罢了。父亲可能也是看他只有一子一女,稍稍有些着急了。
  但说实话,权力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就那样。
  ******
  冬月很快到来,大地一片银装素裹,聚集于洛阳的人反倒越来越多了。
  这个月无甚大事。对太子邵瑾而言,唯一一件值得称道的便是奉诏出城迎接了最后一批于贞元七年出征西域的部队:主要是禁军及诸部府兵。
  仪式结束之后,他让率更令金灌出面,仔细打探了一下府兵们出征的花销。
  在邵瑾心目中,并州的右金吾卫及红城、武周、高柳、平城(原代国旧军)四镇兵最亲切,因为他们最先表达了投靠的意愿。
  右骁骑卫则要排到后面了。
  但其他诸部也不能轻忽了,虽然不能主动联络。
  今年朝廷又在安定郡置方渠龙骧府,并将安定、新平、略阳、陇西四郡八府整编为右长直卫——至此,关西府兵初成,约有二万人。
  除此之外,又在安丰郡西南部置雩西、于庐江郡西境置霍山、于彭城郡置泗水、于下邳郡置葛峄,合计四龙骧府。
  对这个规模已达十三万三千余人的群体,无论怎么关心都不为过的,因为他们有用。
  对,对邵瑾来说,府兵“有用”,就这么简单。
  对外征战需要用到他们,弹压地方需要用到他们,威慑胡部需要用到他们,甚至将来——这个暂且不谈。
  没有用的话,压根不值得他费心,到时候就集体转为民户,为朝廷提供赋役,再择其精壮为募兵,继续为朝廷所用。
  至于募兵的军费何来,那就要看了……
  不过,父亲曾说过,他几乎每年都在小心呵护府兵,想尽一切办法为其延寿,至少接下来三十年是“善战”的,三十年之后,或许部分精锐“能战”,再往后就只能守城了,打不了野战。
  百年之后,守城怕是都不能胜任,必须另想他法,甚至六十年时就该想法子了。
  邵瑾对此有些不信。
  年轻人总是充满信心的,他不信经过自己的大力整顿,府兵会不善战。
  如果反复清查府兵分地,并且禁止他们售卖田地呢?他总觉得该试一试。
  十一月底,关西转运使庾亮自长安抵达洛阳,入宫觐见之后,正式交卸了这个临时使职。
  他现在有无官一身轻了。
  但亮子何许人也?他不允许自己这么懈怠,他更喜欢今上给自己加加担子,挑战一下自己的能力极限。
  不过都快腊月了,天子并无表示。庾亮无奈,只能先在洛阳住下,静候佳音。
  腊月初二,得知庾亮归京消息的人纷沓而至,诉苦不断。
  庾亮开始还接见了一批人,后来烦了,干脆闭门谢客。
  初七这天,太子太师宋纤来访。
  第八十章 劝说
  庾亮在城内有宅,但他一般住在城外,无他,宽敞、明亮。
  宅中除了一些仆婢、侍妾外,就只有庾亮一人。
  大冬天的,他还命人在院中摆了张桌子,说要一边品茗,一边赏梅。
  宋纤只笑吟吟地看着这一切。
  他年纪大了,功名利禄之心淡泊得很,要不然当年也不会隐居酒泉南山,数辞官爵了。但没办法,他背后还有一个大家族,还是在平凉之役中站在张骏一方的大家族,若还不给梁廷面子,别人可就不给他面子了。
  太子太师这个职位正好,不用管事,身份还清贵,只需偶尔提提建议,或帮着太子拜访一下他人即可——一般的拜访也不会由他出面,毕竟是太子太师。
  今日拜访庾亮,倒正合适。
  “宋公且坐。”庾亮伸了伸手,道。
  宋纤也不推辞,直接坐下了。
  庾亮拍了拍手。片刻之后,一名美婢走了过来,素手芊芊,开始为两人煮茶。
  “倒是好几年没见到元规了。”宋纤凝视了下庾亮,道。
  “我就是个劳碌命。”庾亮说道:“未及弱冠,被天子拉到广成泽开荒。成家之后,又为今上四处筹粮,一月之中,能待在家中的没几日。及至后来,又辗转各地为官……”
  说到这里,庾亮微微叹息,神色复杂,看起来不全是装的。
  “元规,陛下是信重你的。”宋纤说道。
  庾亮倒是不否认这点。
  平心而论,他对陛下是绝对忠诚的,并无异心,奈何陛下总不给他机会。
  政事堂已经有梁芬、氾袆、刘闰中、王雀儿四位平章政事了,他们又是什么出身?什么来历?
  梁芬倒是出自名门,乃汉大将军梁冀族裔,庾亮是认可他的。
  但其他人呢?氾袆是凉州降人,刘闰中乃上党羯胡,王雀儿则是东海军户,他们——哎,你别说,这四个人还挺有代表性。
  但庾亮还是有些不满,怎么着都得出个河南宰相吧?之前有羊曼,但他老迈不堪,已然回家荣养了,不该补个河南士人上来吗?他庾亮庾元规就是最合适的,可天子就是不给。
  “但陛下终究还是有些疑虑……”宋纤又道。
  “何虑之有?”庾亮说这话时,心底都有些委屈了。
  “国朝新政,陛下所重也,度田括户便是其一。”宋纤说道:“君乃颍川人,河南士林所重,而今又要度颍川之田,值此之际,元规你觉得陛下会不会有疑虑?”
  庾亮眉头一皱。
  确实,换谁来都会迟疑。当了平章政事,可以施手段的地方太多了,单一个卡住官吏升迁就很要命。实在不行,让郡中正把你家门第降一等,让你吃个暗亏。或者干脆明着来,授意太守或刺史,不给你或姻亲家族孝廉、茂才名额,办法太多了。
  见庾亮不说话,宋纤轻叹一声,道:“老夫以前说过,庾氏乃后族,如何自处,其实很有讲究。天下事,贵乎中庸。”
  说到这里,他认真看了庾亮一眼,道:“凡事讲究一个度啊。”
  庾亮沉默不语。
  这么大的人了,怎么可能想不明白这个道理,问题就在于度太难把握了。
  “颍川、河东要度田了,太子会坐镇梁县,征辟属吏,具体操办此事。”宋纤说道:“此事说易易,说难难,重在用人耳。故殿下会征辟一些冀州人、幽州人入幕府,免得被人说闲话。但颍川——”
  话到这里,宋纤没有再说下去,但其意已明。
  庾亮坐正了身子,问道:“太子想让我出面劝服颍川诸族?”
  宋纤微微颔首,道:“这也是陛下之意。”
  庾亮又陷入了沉默,宋纤耐心等着。
  许久之后,他长叹一声,道:“我岂不知度田乃国策,可太子若恶了颍川士人,将来又有何人可用?”
  “元规,你意气用事了。”宋纤轻叹一声,道:“天下英才何其多也。何必拘泥于一地?幽州、并州、雍州俊彦欲投于太子门下者,不知凡几。梁县开府,必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参军、主簿、从事中郎、录事等幕职,很多人甚至想舍弃朝廷官职,就为了能进这个幕府。”
  庾亮闻言,有所触动。
  自从上次和弟弟谈及经营关西之后,他确实了解并举荐了一些贤才。担任关西转运使后,幕府中也有部分关西士人,长期接触下来,他发现关西士人较为朴实,或许文采不如河南士人,风流气度也有所欠缺,但办事的劲头很足,任劳任怨,整体风气是不错的。
  到现在为止,他固然还有些畛域之见,或者不够信任外地人——这也是人之常情,哪朝哪代都少不了——更喜欢用颍川或豫西士人,但对关西人的看法已然有所改观,并不会太过排斥,该用还是会用。
  宋纤其实隐讳地点出了这一点。
  魏晋以来,畛域之见实在太严重了,你庾元规如果还局限在这方面,那么对自己和太子都不利。
  “听闻清理完河东、颍川田亩,陛下还有意清查司马晋立国以来的田籍?”庾亮又问道。
  “此必然也。”宋纤说道。
  庾亮倒吸一口凉气。这个牵扯面可就大了,得罪的人也多了去了。
  这么一搞,士人对太子的观感可能会很差啊。
  庾亮凝眉苦思,一瞬间脑子里过了无数种转圜之法,唯独没有请求天子收回成命的念头——从这一点来看,庾亮自认为忠诚于天子,倒也不是假话,他连唱反调的想法都没有。
  憋到最后,只来了一句话:“陛下何急也!”
  宋纤拿手指敲了敲案几,道:“开过年来,陛下就五十五岁了。正旦之日,万国来朝,天子声望臻于顶峰,此时不办,更待何时?”
  庾亮苦笑了下。
  携大势压人,这是天子的老手段了,可谓屡试不爽,到现在还用。
  “不过,凡事有利有弊。”宋纤又道:“天下这么大,总有人为了仕途或家族考虑,愿意投效过来的。再者,天子又不是没给后路。人,只要有了后路,便没有了奋力一搏的想法。更何况,当今之世,谁敢行大逆不道之事?办妥了这件事,兴许也能收获不少好处,其中说不定就有将来的股肱之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