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作者:时不待我      更新:2025-09-11 09:39      字数:3316
  虽然太子在皇帝面前承认并没有给胡游好处,他只是利用御史这类人想要名垂千古的通病,加上胡游也确实有几分耿直性情,愿意以身为镜,助太子正衣冠,所以才会得到消息后弹劾太子。
  但皇帝并未完全相信太子的话,总觉得这说辞半真半假,看太子的目光都带了几分怀疑。御史想名垂千古不假,太子利用胡游这心态也属实,但要说太子和胡游一点交集都没有,皇帝哪里肯信。
  一想到都察院御史这样的官员私下里说不定都和太子有牵扯,皇帝心里顿时有些不是滋味。
  这是有些事太子等人不敢在皇帝面前说实话的缘由。
  说的时候,也许是出自真心,皇帝也许不会多说什么。可处在位置,怀疑是本性也是天性,能在耳边说话的人太多太多。帝王的疑心一起,未来对一个人的信任就会大大打折。
  在这方面,皇帝一视同仁。
  当年他得罪半个朝堂,也要把蒋太后接入京。当然这其中也有皇帝想要借机排除异己,扶持自己看重的那些清流之士上位。但皇帝和群臣斗下来的结果是蒋太后顺利入京,入住皇宫。
  后来,太子失踪,蒋太后刚刚表露出一丝有意插手新立太子之事,皇帝对生母的态度就变了。这么些年,蒋太后愣是没在宫里翻出一点风浪来,这里面自然有皇帝的手笔在。
  皇帝的态度放在那里,皇后肯定不想头上压座山自然会顺势而为,宫里又有秦太后,蒋太后这个皇帝生母被压制在一个很小的角落里,维持着太后该有的风光和荣华,多了,没有。
  太子也一样,他知道皇帝的慈爱,也了解皇帝的残忍。若当年他回京便告知南境发生的事,那就是刺在皇帝心中的一根儿刺。想不起来时还好,想起来心就被扎得难受。
  皇帝在乎的是自己的皇位,太子贵为储君是接替他那个位置存在的人。别看皇帝平日里以储君为重,哪怕太子这两天做过不少出格的事,皇帝一直在默默维持太子储君的地位。但如果皇帝说自己对太子百分之百放心,那也绝对不可能。
  如果不是形势不对,太子绝不会想着主动爆出自己的把柄。
  不说太子,就连在皇帝心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萧宴宁也不会把把柄主动送到皇帝手里。
  那和把脖子递到别人剑上没啥区别。
  现在太子爆料的时机正好,东宫势微,六皇子静王等人势强。
  皇帝又不可能废除太子,哪怕心里再怎么不舒服,也会当朝护着太子。
  经此一事,皇帝觉得自己真的老了。
  放在以前,太子哪敢这般行事,老六老四老五这些人谁又敢光明正大的和太子相争。
  想到这些,皇帝就觉得无比糟心。
  不过皇帝就算老了,他还是皇帝,只要他坐在龙椅上一天,他就是万岁。
  众人心表不一,他万寿时还得前来祝贺。
  所以这个万寿节皇帝还是很重视的。
  礼部尚书徐渊徐阁老,原被安王受牵连主动请辞三次皇帝都给驳回了,他年前一直病着没来上朝。
  但因要准备皇帝万寿之事,礼部侍郎方郁等人经常向徐渊请教。
  徐渊身为阁老,太懂皇帝了,很多礼部呈上去的东西皇帝一看就知道有他在一旁指点。
  所以徐渊这个病假请了跟没请一样。
  新年之后,皇帝还特意派了刘海前去探望徐渊,让刘海替他带话,说自己身边离不开他。
  把徐渊感动的眼泪汪汪,这事要是搁在别人身上,说不得就会借坡下驴拖着病躯上朝,上演一出君臣和睦的感人大戏。但徐渊并没有这么做,他感动帝王的挂念,帮助方郁等人处理礼部琐事也是引心系帝王,想让礼部把万寿节给办好。如今,他病着,入朝实在是不合适。
  总之该办的事他办,步入朝堂万万不能。
  皇帝听了刘海的回话,一边骂徐渊老狐狸,一边感慨。
  说实话,对于徐渊把安王给举报了这事,在皇帝心里就是个疙瘩。
  徐渊一个出手,安王从天之骄子成了阶下囚。
  皇帝冷处理徐渊请辞之事,也是想看看他背后有没有人。
  别说什么姻亲关系,徐渊是安王的老丈人之类的话,在利益面前,这种关系在皇帝眼中一点可信度都没有。
  做了官就想往上爬,入了内阁就想成为首辅,成了首辅就想在百官中说一不二。
  这些年秦追比他们年轻,却一直处在首辅之位,稳稳地压了众人一头。
  眼瞅着秦昭也起来了,如果不出意外,日后必然有番作为,就算成不了秦首辅,也能再为秦家续下百年风光。
  说实话也就萧宴宁性格懒散,读书不行又一味犯浑用那张嘴就把百官给得罪完了。要是萧宴宁有心帝位,再和秦家结亲,那秦家风光可不只百年。
  这显而易见的风光,皇帝不相信徐渊、杜检这些人不眼红,不眼馋。
  秦追太年轻了,说不定还能继续辅导孙辈成才呢。
  这群人的孙辈可都很大了,不说人到了三代成不成器,目前是没看到一个能比过秦昭的。
  等太子继位,又是新的势力开始洗牌,到时更加没这些人的位置了。
  若这个时候,想剑走偏锋支持其他皇子也不是不可能。
  人性就这样,没有谁喜欢眼睁睁地看着自家就那么落败下去。
  安王私藏龙袍之事发生后,外面流言纷纷。
  有人说安王有谋逆之心,安王妃不愿徐家受安王连累,所以以死明清白。
  也有人说安王五年不在京,安王妃起了二心。毕竟安王妃是京城第一才女,才情很高,安王则是个肚子里没多少墨水只会打打杀杀的武将,几年不见,两人已无话可说。
  也有人说,安王妃和安王感情太好,安王妃不想因自己连累母族,也不想弃安王于不顾,所以只能以死向皇帝抗议安王被安上谋逆的罪名。
  不过这些流言很快被皇帝有意无意派人压下去了,就如萧宴宁所说,人死为大,安王入诏狱未曾认罪,未曾说过安王妃半句不好,众人不该随意评论安王妃的是非多错。
  只是那段时间,皇帝一边怀疑安王谋逆嫌疑之事的真假,一边怀疑是不是徐家挟安王妃诬陷安王。
  哪怕徐渊亲自揭发了安王,皇帝还是心存怀疑。
  抛开一切,在皇帝看来,安王妃死在安王府门前,从某方面来说,她应该认为自己不配死在安王府。
  龙袍可不是随意就能出现在安王府上的东西,如果安王真没有谋逆之心。
  众所周知,安王和安王妃的感情是出了名的好,安王妃要是想做些什么完全能瞒得住安王。
  要真是安王妃所为,那一切都说得通了。
  一边是父母兄弟亲族,一边是丈夫。
  安王妃选择了父母兄弟,放弃了丈夫。
  皇帝派人细细查过徐家,徐家和所有皇子的关系都不错,徐家那些子嗣受过四皇子的帮忙也受过六皇子的恩惠,和萧宴宁关系也不错,甚至和二皇子都能在公开场合搭上两句话。
  查这些根本查不出什么蛛丝马迹,徐渊本就是个老狐狸,所以皇帝当年追封生父时,罢免了礼部尚书,把徐渊给抬了上来,要是能轻易找到徐渊的把柄那也就不叫把柄了。
  这些天徐渊频频请辞,又一点动静都没有,皇帝半夜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想太多了。
  要不然,皇帝把徐家给怀疑成这样,心里应该认定安王没有谋逆之心了吧。
  不,并没有。
  安王太过不拘小节,他没把自己放在皇子的位置上,走卒马夫他能聊在一起,边关将士以他为荣。
  安王真要想举兵谋反,肯定会有很多人愿意响应。
  这就是明明除了龙袍没有其他实证的情况下,皇帝还不放人的缘故。
  没有万全的证据,安王只能呆在诏狱,谁说情都没用。
  这是帝王的疑心病,没救了。
  不过徐渊办事的确很让皇帝满意,这个万寿节,无论是宴席的布置,还是表演的流程,皇帝都很满意。
  这也是他没批准徐渊辞官的缘故之一,人家本来也没干啥坏事,万一因自己的疑心病辞官了,皇帝上哪去找个这么了解自己心思的人。
  真要说起来,内阁大臣中,皇帝用徐渊远比用秦追顺手。
  想当年萧宴宁在木安围场差点没命,秦追还以内阁的名义联合百官把周贵人的家族亲友弹劾了遍。
  当然,周贵人陷害萧宴宁,得此下场活该。
  只是从为皇帝的角度来看秦家行事,难免有些心悸。
  也得亏萧宴宁心纯,秦家一心做臣没有妄动之心,要不然这些年皇帝很难不拿秦家开刀。
  皇帝吃着橘子望着戏台上唱戏的人,心里正咂摸着要赏礼部点什么东西,毕竟差事办的不错,让压在皇帝心头几个月的阴霾都散去不少。
  然而正在此时,异变突生,戏台上的武生突然持枪挟持了唱戏的花旦,突发情况,花旦因受惊吓,音都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