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作者:
时不待我 更新:2025-09-11 09:40 字数:3304
接到南疆按察使弹劾梁靖的折子时,萧宴宁正在召见郑渠。
萧宴宁也没别的意思,江南是销金窟,去那里的官员很少能如秦昭一样抵抗住那些商人的糖衣炮弹。
萧宴宁不怕郑渠不做实事,他怕郑渠忘了本心。
萧宴宁:“只要郑卿行的端做得正,任何人想要陷害郑卿,郑卿皆可放心,朕一直会相信郑卿。等郑卿从江南归来,云州便要拜托朕卿了。”
郑渠没想到自己想象还有实现的一天,他大喜:“臣谢皇上。”
南疆按察使金渡的折子就是这个时候递来的。
萧宴宁并未让郑渠离开,而是当着他的面掀开看了看,看到里面说梁靖带兵上山剿匪,把所有匪贼就地格杀,一个都没留,还把那些人的头砍了带着在四周巡逻,让其他匪贼尽快投降,要不然下场都一样。
南疆按察使表示,梁靖手段实在是过于血腥和残忍,把当地老百姓都给吓傻了。
萧宴宁看这折子看的皱眉,他道:“这金渡倒是心软,那些是杀人不眨眼的山贼,都敢半路拦截朕御封的大将军,不全杀了难不成还留着过年?”
作者有话说:
正文收尾阶段哈~不是立刻结束,还有一些内容要写。
安王、梁牧还有继承人的事会写成番外。
if线大家想看啥,有几个,可能会写秦贵妃和皇帝穿到现代,还有梁靖穿到现在,除此之外,大家还想看啥~
第189章
话说到这里,萧宴宁似乎觉得事情有点荒谬,摇头唏嘘两声,然后对着郑渠很有礼貌地笑了笑。
郑大人:“……”
郑渠的胸腔里翻涌着难以平复的激荡,皇帝对梁靖的倚重如此不加掩饰,同为被帝王寄予厚望的臣子,看到梁靖的现在就看到了他的未来。
梁靖在南疆剿匪会得罪一批人,他前往江南治理水患也会得罪一批人,到时必然阻碍重重,但只要皇帝能够相信他,他就能放手一搏。郑渠越想心情越澎湃,恨不得立刻前去江南大展身手。
郑渠离开后,萧宴宁收起脸上的笑意,今日也是凑巧,恰好金渡的折子送入宫,他顺势留下郑渠,就是为了让他看看自己如何对待信任之臣,日后有他撑腰,郑渠完全可以放手一搏,目前看来结果令他挺满意。
不过这南疆的匪贼还真是令人头疼,萧宴宁速度下了道圣旨,召金渡回京入都察院为御史。
同时,还派福一亲自前去南疆暗中查金渡的底细,看看他这些年在南疆都干了些什么,有没有参合到一些不该参合的事情中。
早先也说过,从福一到福九是萧宴宁身为福王时亲手搜罗到的人才,他们看起来不起眼,都是打探消息的一把好手,最关键的是嘴巴都很严。
其中福六如今负责宋宅的日常管理。
不过因为他曾是福王,福字太扎眼,现在他们对外都称付。
萧宴宁看着金渡的折子,他神色有些莫名。
就南疆那地界,一些地方的官员大概觉得他自幼生活在皇宫,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没见过什么世面,不知道有些地方还会出现官匪勾结这种事。那些人以为他这个皇帝年轻,又是刚刚登基,要是由着重宠信的武将这般行为,可能会在朝中引起非议。
他们要是这么想,那还真是想错了。萧宴宁要的是南疆快速安稳下来,梁靖这般快速出手,肯定会让一些人措手不及,也会惹怒当地一些人,毕竟他灭一个山头,有时灭的可能不是真正的山贼,而是别人养的打手。
这时,梁靖的折子也到了,萧宴宁看了看里面的内容,长叹了口气,然后给梁靖去了一道旨意,意思是遇到山贼该怎么剿就怎么剿。
然后萧宴宁让墨海把两道折子送回内阁,让那些阁老心中有数。
不过就算萧宴宁对剿匪的态度这般明确,朝堂之上还是因为梁靖的手段问题争论起来,一些官员觉得既然占山为王落地为寇,挡道截杀路人,那就应该被立刻剿灭,还当地平安。
一些官员则认为山贼固然可恶,但里面不乏一些被山贼要挟的普通人,有时可能是被形势所逼,要是都这么杀了,总有无辜者。
于是萧宴宁问,那遇到这样的事,梁靖该怎么办?
提出抗议的官员则道,应该把人先抓起来,加以审问,到时按照罪责轻重来处置,而不是全部格杀。
某种程度上来说,萧宴宁哪个观点都认同,毕竟出现山贼的地方都是穷困之地,是朝廷官员没把那里治理好,有些人迫于无奈只能为贼为匪。
然而剿匪不是儿戏,有时就是需要快很准,毕竟万一被走漏了风声,那就是生死对调的事。
朝堂上的官员因此事而争执,户部尚书杜检站了出来,他捋着胡须幽幽道:“匪贼的命是命,那些前去剿匪的边疆将士的命不是命?梁将军折子上也说了,打起来之前他已经让人高喊,被逼者站出来躲起来只要不和他们对打,都可以不杀,投降者也不杀,但没人理会。怎么着,非要等那些亡命之徒的刀捅进人心口,还得问他们一声有没有被逼迫?梁将军他们面临的是凶残匪徒,手上都沾过血的人,不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不先把他们给打服了,怎么给他们讲道理继而教化他们。”
说到后面,杜检大义凛然起来。
萧宴宁看着他心下有些诧异,杜检这个户部尚书除了哭穷就是在那里和稀泥,谁都不得罪,有什么想法那也是拐弯抹角地表达,没想到这人老了老了腰杆子突然硬了起来,说话都强势起来了。
一旁的秦追拿眼看了看杜检,心道,见风使舵,他和杜检这些阁臣打了半辈子交道,自然明白他们心中所想。
太上皇虽然也强势,但太上皇爱惜名声,杜检等人也和太上皇一样,遇到什么事轻易不下结论,轻易不表达自己的想法。
萧宴宁不一样,萧宴宁看重个人办事能力,朝堂上谁踏实肯干,萧宴宁就重用谁,从郑渠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来。杜检这个老狐狸,要是再和以前一样,选择明哲保身,指不定哪天萧宴宁就把他给换下去了。
萧宴宁平日里不显,关键时刻可不喜欢朝臣在那里明哲保身,也不喜欢虚虚假假的推辞之言。
要是秦追没记错,前段日子杜检还在那里感慨自己老了,想解甲归田。后来估摸是摸透新皇的性子了,这么多天过去了,愣是没提一个字。
杜检这么一说,朝堂上顿时安静了起来,想要反驳的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话。
这时萧宴宁开口了:“杜卿所言有道理,凡事都是开始,经此一战,后面一些匪贼当知道如何做选择。”
皇帝开口,百官也只能赞同。
而后数月,梁靖对好几个山头上的山贼出手,不过也不是次次都能剿匪成功,毕竟南疆地形他不是特别熟悉,有时山贼跑到林子里,他也不会轻易冒进。
但这番行为大大威慑了那些山贼,很多都不敢轻易冒头,趁此机会,萧宴宁派了从科举中选拔出来的官员去了南疆。这批刚选拔出来的官员,总有一些雄心壮志,又对农事有所了解,梁靖在前面解决着当地的治安问题,安全问题不用担心,政务官员前去治理贫困地区,几年下来,当地老百姓至少不会饿着肚子了。
不过匪贼也是人,也不是傻子,有时会绑一些老百姓来威胁梁靖,有时会拿银子出来鼓动当地百姓围着将军府闹事。老百姓可能不知道围困将军府是什么罪名,但他们知道饿着肚子的滋味不好受。
对于这样的行为,梁靖当年在西境见多了。
西羌最恶心人的时候,就是驱赶着青州老百姓当先锋,让他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用以动摇大齐军心。
梁靖第一次看到时,都快吐了。
所以遇到这种拿百姓不当回事的人,他动起手来根本不含糊。那些老百姓他自然不会杀,直接把人都给捆了带回他们自己的村子里,转头就对着附近的山头一顿搜刮。
总之,山贼劫财,梁靖就带人去剿匪。
老百姓痛骂梁靖,梁靖还是带着去剿匪。
要不是天渐渐冷了下来,梁靖能把有山贼的山头给踏平了。
就这样,不少南疆老百姓都挺感激梁靖,但同时也有一些流言蜚语在南疆传开。
流言说梁靖就是杀人不眨眼的夜叉,还有人说他年纪轻轻就制造出这么多杀孽,死在他手上的人那么多,也不怕夜里做噩梦,这样的人罪孽缠身,日后怕是要遭天谴,不得轮回。
消息传到还未传到京城时,萧宴宁就知道了,他瞬间大怒。
朝堂之上,面对百官,萧宴宁怒气腾腾道:“南疆的流言朕听到了,朕倒是没想到南疆还信这些。梁靖奉朕的命令前去剿匪,明面上是说他罪孽缠身,实际上是在诅咒朕要遭天谴吧。”
百官被他这话吓了一跳,纷纷请罪,有人根本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儿,只能从皇帝只言片语中能推测出流言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