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作者:
长亭旧雪 更新:2025-09-11 10:23 字数:3238
更不知道如今朝中奏折都是善祥在处理。
朱高炽知道自己的身体撑不了几年,以后他需要善祥陪在太孙身边。
太孙性格太过冲动,而且还未被调理成才,且杀气太盛。
他叮嘱善祥:
“以后一定要劝住太孙,不能让他残杀骨肉至亲。
他二叔再如何不好也是他亲二叔,对大明天下立过汗马功劳。”
善祥点头:
“我知道的,爹,二叔在军中经营多年,许多中层将领都是二叔的亲信。
若是太孙殿下贸然除了二叔,那这天下恐怕就再难安宁了。
所以哪怕任由二叔造反,也不可在此之前取他姓名。”
朱高炽闻言笑了:
“瞻基若是也能明白这个道理,那该有多好。”
朱高炽又问善祥:
“那你觉得若有一天汉王反了,该如何打败他?”
善祥沉默了好一会儿才道:
“人心大义,兵法有云,上策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所有我们要用计策取胜,那就要攻心。
汉王如果造反就要有师出有名,左不过打着清君侧,除奸佞的之名。
所以我们要一让再让,让到全天下所有人都能看出他狼子野心,大义在我。
接着我们只需下旨宽恕所有跟他起兵造反的将领与士兵。
届时汉王手下那些苦战争久矣的将士自然会倒戈相向,回归朝廷。”
听到善祥这话,朱高炽满眼欣慰的看着她:
“好!有你在瞻基身边,我就是死了也能瞑目了。”
善祥说的是原剧中朱高炽用来平定汉王之乱的方法。
原剧中,汉王打着清君侧的名义造反,一开始朱高炽并未下旨平叛。
反而向朱高煦示好,还表示可以把北京城给他。
接着又罢了于谦的官,还把杨士奇送到汉王军中。
朱高炽一让再让,让到朱高煦尽失人心大义。
朱高炽还将太子朱瞻基贬到南京,最终朱瞻基终于领悟了老爹的苦心。
他继位后虽然亲上战场但并未打仗,只说赦免所有跟着汉王造反的将领。
最终汉王的将士全部倒戈相向,汉王不战而败。
如今这些想法朱高炽也只是想想,善祥却跟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在朱高炽看来,善祥比儿子更像他遗志的继承者。
若是将来她能劝动太孙,那自己死了也不怕什么了。
善祥听到朱高炽的话,却情不自禁红了眼圈:
“爹你不能死,太孙说要赔我父母家人,我才叫了你多久的爹,你不能死。”
听到善祥这话,朱高炽眼眶也红了:
“你是个心胸宽广的好孩子,一点也没怪我们家让你从小失去父母。
上次瞻基危在旦夕还是你舍命相救才换回他的性命。
我们老朱家欠你的太多了,只能下辈子还了。
以后你和瞻基在一起要好好的,他太冲动,很多事又只看的到表面。
你陪着他,要看住他,不要让他犯错,在这,爹先谢谢你了。”
朱高炽这话几乎算是遗言了,他的身体她清楚,活不了多久了。
可老爷子和儿子还被困在战场,老爷子迟迟不愿退兵,他也不知这辈子是否还能见到儿子。
只能趁还活着的时候,多叮嘱儿媳几句。
……
杨士奇为前线想出的撤兵方案是朱棣分兵,率领主力缓缓后退。
但朱高炽朱棣绝不会轻易撤兵,又让杨士奇等人再想想其他办法。
战场上朱瞻基几经生死,很多次都险些熬不过来。
明军与敌军几次交手,都因天气原因落入下风。
朱棣却固执不愿撤兵,觉得自己一定能赢。
之后在两军交战中,瓦剌的也先领着一万骑兵冲破了明军的炮车营。
接着也先一鼓作气,冲进了朱棣的大营。
朱瞻基带着朱棣逃到了山上,于谦建议朱瞻基护送朱棣回京,把大军留下和敌军周旋。
朱棣本还不想撤兵,可他的身体却垮了下来,最终他病倒在榆木川。
远在京中的杨士奇因为写了密报给朱棣,但朱棣却迟迟未回而有些心惊。
朱高炽也写了一封家书给朱瞻基,便命杨士奇六百里加急亲自送到前线。
杨士奇在榆木川见到了朱棣。
第646章 胡善祥28
朱棣知道朱高炽生病了,所以将办公地方挪到了太子府。
所以一见杨士奇就询问太子病情,但杨士奇也并不知道太子的真实病情。
他一直以为太子只是着急前线战场,所以气急攻心,身体抱恙。
因此告诉朱棣太子的身体没有大碍,只是着急担忧皇上,如今政事照常处理。
接着杨士奇又劝说朱棣立刻回京养病,但朱棣却说自己回不去了。
因为朱棣如今并不知道朱高炽的身体状况,所以并未起换太子的心思。
但他还是不放心汉王与赵王,朱棣甚至自己走后,汉王八成会造反。
所以临死前他再次叮嘱朱瞻基,不可以残害骨肉至亲,不能杀汉王。
朱瞻基表面答应,但内心却早已坚定决心,一定要杀了汉王。
否则二叔手下那么多兵,一旦造反,恐怕又是一次靖难之役。
朱棣死后朱瞻基与杨士奇选择秘不发丧。
还给朱高炽和朱高燧下了一道圣旨,让他们继续消耗瓦剌部。
接着朱瞻基在朱高炽给他的家书中发现了猫腻。
朱瞻基与善祥从小一块长大,他知道善祥会模仿别人的字迹。
对于朱高炽给他的家书他越看越觉得这极有可能是善祥模仿的他爹的字迹。
接着他将信件放在火上烤,很快另一种字体显现了出来。
朱瞻基凝神细看,正是善祥告知他太子爷身体不行,时日无多的消息。
既如此,朱瞻基更要亲爹立刻继位。
他带着朱棣的尸首先一步潜回京中。
劝朱高炽抢在朱高煦与朱高燧不知皇上已经驾崩前,灵前继位。
等到朱高煦到大帐质问于谦皇上的下落时。
于谦告诉朱高煦皇上已经驾崩,由太孙护送回京,太子爷已经顺利继位。
于谦让汉王与赵王跟自己一块回去,参加先皇的葬礼。
朱高煦与朱高燧闻言,当场就拔了刀。
朱高燧还发了响箭召集三千营,可惜杨士奇先他一步到了三千营宣旨,命三千营撤兵返京。
消息一出,士兵们纷纷欢呼,终于能回家了。
朱高燧没召来帮手,等好不容易杀出重围又发现朱瞻基早就带兵在外等着他们。
最终朱高煦与朱高燧只能无奈放弃抵抗。
朱高炽顺利登基,朱棣的丧事也终于能顺利办下去。
朱高煦纵使回了京,反心依旧不减,还打算在满朝文武面前质问朱高炽。
为何自己之前没有得到朱棣驾崩的消息,打算让满朝文武对朱高炽起疑心。
朱瞻基也早就烦了二叔一而再再而三的找事。
同时他也忌惮二叔逃出京城,与大军汇合再次造反。
于是想快刀斩乱麻,不顾朱棣临死前的遗言,直接杀了汉王一了百了。
善祥得知他的想法直接表示反对,于谦也说灵前动刀,全国都会反。
朱瞻基不明白善祥为什么不站在自己这一方。
他一直觉得善祥是最懂他的人,可现在善祥却带头反对他。
面对朱瞻基的疑惑,没想到善祥却说:
“因为我不能看着你短命早夭,我知道先帝曾你和爹发誓,绝不残害骨肉至亲。
这些誓言压制不住你,你不在乎,你不怕,可我在乎,我怕!”
朱瞻基闻言都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他不屑一顾:
“男子汉大丈夫,怎能被誓言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所桎梏。”
下一秒却听到善祥反问他:
“那如果说你残害骨肉至亲,是我短命早夭呢?”
此言一出朱瞻基眉头紧皱:
“不要胡言乱语。”
善祥却道:
“你连回答我都不敢,不也跟我一样惧怕吗?”
善祥的话让朱瞻基整个人都颓废起来,他语气都无奈起来:
“你知不知道如果二叔一旦活着出京城,我没有一点把握能打败他。
这么多年他跟着爷爷四处征战,军中几乎都是他的亲信。
一旦他反了,靖难之役将再次上演。”
善祥闻言沉默良久,接着沉声道:
“那我替你杀!”
朱瞻基险些以为自己听错了,满脸不可置信的看着善祥。
善祥却接着道:
“我想办法替你杀了汉王,这样你和爹就不用背负天下人的骂名。
接着你只需杀了我就能和朝臣以及天下人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