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作者:那年的花      更新:2025-09-11 10:59      字数:4035
  
  可事已至此,只能等消息了。
  这一晚,有不少官员接到了密信。
  再上早朝时,不等景仁帝开口,就有官员提出,皇上,近一年来,京城事非繁多,百姓惶恐不安。
  如今,几位王爷婚事已定,应该好好热闹热闹。
  臣附议,京城是该有喜事,让全城上下都欢喜一场,让百姓感受到皇恩浩荡。
  臣也附议,近些时日,时局太过紧张,不但百姓惶恐不安,就是百官心中也是忐忑不已。
  
  一时之间,不少人站出来附议。
  景仁帝冷眼扫过,面无表情的问:依众卿之见,该如何热闹啊?
  臣以为,只由王府和内务府出银子置办,略显薄寒。若是户部能再担付一些,就锦上添花了。
  是啊,皇子娶亲,户部出些银子,也无可厚非。
  太子不乐意,他只是纳侧妃,原本就只是计划办场酒席作罢。
  如今听来,他东宫岂不是最寒酸的。
  父皇,儿臣以为不妥。
  景仁帝眼角上挑,太子以为,如何不妥?
  都知道京城一连出事,各处都需要银子。户部的银子,代表着国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岂能因皇家的婚事,而挪用国库的银子。
  赵老丞相大声道:太子所言极是,国库的银子不可擅用。
  赵大人一出声,接连好多人站到了这一列。
  于是,又是一阵阵的臣附仪,此起彼落。
  景仁帝眼中露出笑意。
  睿王、楚王、端王,此事关乎你们三人的婚事,你们以为如何?
  睿王没什么想法,银子多了大办,银子少了按规矩办,但谁会嫌银子多?
  楚王是知道母妃想法的,自然是想多弄点儿银子。
  端王是开府的兄弟几个之间,最穷的,若是能够多得些银两,他自是欢喜。
  而他也不会将多得来的银子,用来办婚事,而是要存放起来,以备后需。
  这么一想下来,三人都希望户部能出银子,但谁也不愿先开口。
  太子冷哼,父皇,若是户部宽裕,儿臣也愿意将亲事办的体面些。
  虽然他是在纳侧妃,但众人皆知,他的那个太子妃就是一个虚无的摆设,侧妃进门就能享受正妃的待遇。
  如此一想,太子纳侧妃,好像也不能怠慢。
  景仁帝看向默不作声的户部左、右侍郎。
  二位爱卿,你们意下如何?
  户部左侍郎看一眼右侍郎,对景仁帝行一礼,说道:
  皇上,户部尚书顾大人伤重休假,可他给户部制定了规章制度。
  景仁帝饶有兴趣的问道:哦,什么规章制度?
  户部的银两,只能用于国,用于民。不准任何人私用。
  左侍郎的话音一落,立刻有人提出反对。
  皇上就代表了楚国,各位王爷,更是楚国的栋梁,怎么就叫私用了?
  左侍郎不紧不慢的说道:康大人也说了,皇上代表了楚国,楚国是皇上的,但我们顾大人说了,皇上是百姓的。
  什么意思?
  就是皇上要用户部银子,只能用于百姓。不能用于个人。
  右侍郎补充道:户部每年都有一笔银子支付给内务府,用来皇宫各项支出。其中就包括了皇亲国戚的嫁娶费用。
  不错,既然已经支付过了,就不该再随意增加用度。
  左侍郎和右侍郎一人一言,油盐不进。就是不肯往外掏银子。
  一位官员质问,这只是顾尚书的规矩,并不是朝廷的律法。
  麦大人,国之律法在不断完善,你身为朝堂一员,难道不知道尚书大人制定的规则,已经被载入律法了吗?
  这下官的确没有听说。
  翰林院大学士文大人站出来说道:此律法已经公布月余,麦大人竟然没有听说?
  通政史高大人难得附和,是啊,据闻,此律法一出,深得民心。
  既然这么得民心,为何我等都没听说过?
  提出这个疑问的,是督察司司监,乔毅。
  田望山就站在他旁边,顿时瞪大了眼睛,奇怪的看着他。
  乔大人,你是不是忙着嫁女,忽略了朝事?
  本官从没有因为私事而忽略了政事。
  那就奇怪了。百姓都知道是,您和麦大人居然不知晓?哦,对了,您刚才说是你等,还有谁不知晓啊?
  田望山说着话环视了一圈儿在列的官员。
  那些本想站出来承认自己也不知道的,看看周围很多人是早已知道的样子,立刻缩回了脖子。
  可不能承认。
  不然,就是他们不务正业,忽略了朝事政务,懈怠了职责。
  乔毅凝眉看向前端的几位王爷,他们也明显不太知情,却没有一人站出来。
  乔毅只能沉默。
  景仁帝笑笑,既然如此,就还按照原来的计划办吧。
  宋正宜此时出列,皇上,臣倒有一个好主意。
  哦?宋爱卿又有好的建议喽。
  楚王等人心中一凛,这家伙提议能让人剥层皮。
  有了袁将军的先例,他们不想让宋正宜开口。
  但已无法阻止。
  第548章 集体婚礼
  宋正宜扬起眉毛说道:皇上,既然内务府开支有限,各位王爷的私存不齐,为免百姓看皇家笑话,臣建议
  他停顿几秒,看着太子和各位王爷突变的表情,心里暗暗讽笑。
  妹妹要是在场,恐怕会肆无忌惮的笑了出来。
  臣建议,将各位王爷娶妃的日子定在同一天,就在皇宫摆一场宴席,只需要花费一天的时间。
  原先准备的几份花费合一。
  不仅热闹,盛大,还能免去百官为了送喜礼的辛苦。
  这么一来,节约了花费、节省了时间,也不耽误百官处理政务。
  百姓们知道皇上是不愿透支百姓的税赋,定然对皇上大加赞誉,对朝廷感恩戴德。
  这是妹妹说的什么集体婚礼,他刚听到时,觉得很新鲜的一个词。
  可百官不这样想,同一天办婚礼,这小子也真敢说。
  景仁帝心思回转,便想明白这是灵毓那丫头的主意。
  只是,灵毓如何知晓他今日会提起此事?
  莫非有人事先通知了她?
  可曹妃是不可能泄露消息,让可能会反对她意图的官员提前准备好说辞。
  景仁帝想不通宋时玥怎么知道的,但这个主意的确不错,一时不语。
  可下面的官员却是意见不同。
  同一天娶亲,这不符合规制。
  本官倒是觉得不错,省时省力又省财。
  最关键的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选择,同一天,在同一地点参加婚礼,避免了不去政敌那里会引起的注意。
  送礼盒,谁也不差那一份。
  但若不去捧场,被哪个王爷知道,还不得记恨他们。
  这主意好,这主意可以避免尴尬。
  几乎所有人揣着同样的心思,立刻表示此建议很好。
  太子幸灾乐祸,睿王无所谓,端王有些心痛错失了存银的机会。
  只有楚王,郁闷极了。
  父皇若同意了这项建议,还怎么能彰显出他与众不同的地位?
  母后的所有心思,岂不是要落空?
  父皇,儿臣以为不妥。
  楚王说完就无比后悔,其他兄弟都没有发表意见,就他冒了个头。
  他小心的向百官队列中看了看,虽然议论的声音没有停止,可是却无人再提出异议。
  楚王顿时僵住了,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独自一人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景仁帝直直的看着他许,突然勾了勾唇角。
  楚王,你觉得哪里不妥?
  儿臣、儿臣以为
  楚王心中忐忑不已,大脑快速运转,想着怎么化解父皇的探测?
  他吞吞吐吐的说道:儿臣担心担心
  景仁帝不语,挑眉看他。
  情急之下,楚王冒出一句,人多乱,马多蹿儿,臣担心,到时候会、会将新娘弄错。
  哈哈哈!
  殿外传来爽朗的女子笑声。
  景仁帝第一时间就听出了是宋时玥。
  喜公公从殿外进来,忍着笑意通禀。
  皇上,灵毓公主有事求见,本是想等您散朝后再觐见的,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