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门 第102节
作者:
希昀 更新:2025-09-16 10:12 字数:4355
裴越丝毫不为所动,“肃州军是被平反,但李襄依然身负叛国罪名,我与贵使说句实在话,李襄死了,对于我们大晋朝廷更为有利,你说一名叛国贼,却得用二十万担生丝来换,传出去,不是天大的笑话?才真正叫百姓不耻,致朝廷信誉沦丧。”
“若非陛下念着李襄乃皇后之兄,方才允诺接纳他,否则你就是白送我,我还要思量。”
裴越说到这里,耐心告罄,“我重申,李襄无条件归还,这是底线,越过这条底线,一切免谈。”
说完这话,裴越已起身。
北燕官员眼看他要离开,均有些傻眼,他这一走还不知何年何月肯露面,再这般耗下去,吃亏的是北燕,那位侍郎追过来拦住裴越去路,咬牙道,
“成,我答应你,李襄无条件归还!”
裴越拢着袖驻足,恢复如沐春风,“这才对嘛。”
随后神态悠悠问,“宜早不宜迟,今日交还李襄,如何?”
既然已谈妥,人再留在四方馆,没有任何益处。
北燕户部侍郎当机立断道,
“今夜戌时初刻,你们来四方馆接人。”
裴越心里长舒一口气。
明怡近来一直暗中关注户部和谈的进展,这个消息很快被她的耳目探听,转给青禾,青禾得了准信,风风火火奔回后院,冲进东次间,见明怡在桌案后坐着,激昂地拽住她的手腕,
“师傅,好消息,朝廷与北燕达成一致,将于今晚戌时初刻,释放侯爷。”
明怡眸色一亮,缓缓站起身来,反握住青禾的手臂,定声问,“怎么释放,打听清楚了吗?”
青禾压着眉棱,不无担心,“皇帝命锦衣卫接手。”
明怡闻言不喜反忧,眼底冷色昭彰,“不成,高旭可见不得李家翻案,爹爹被送入北镇抚司,比在四方馆还要危险。”
“捎上双枪莲花,今晚截人。”
“是!”
第70章 裴卿,你亲自去接李襄
再说回裴越这边, 消息实时传送奉天殿,得到皇帝首肯后,两国使臣签订议和书, 随后裴越拿着议和书,与内阁首辅王显一道面圣。
午后, 雨奇迹般停了, 西边天乌云洞开,透出一线霞光,连着台前的水渍被映出晶莹的光芒。
从礼部走至奉天殿这会儿功夫, 王显鬓角快湿透,这一路对着裴越赞不绝口,“还是东亭你有法子, 不付出代价换回李襄, 实在出乎我意料, 接下来把这个案子好好审一审,困扰多年的叛国之案,也该见分晓了。”
裴越陪他拾级而上, 神情不见半丝轻松,“那也得陛下将这个案子交给三法司才好。”
“这倒是。”
思量间, 司礼监掌印刘珍已迎了出来, 道是皇帝等了许久, 请两位阁老快些进去, 裴越踵迹王显,一前一后进了御书房,
甫一进去待要施礼,皇帝连忙抬手,
“免礼, 赐座。”
看得出来,皇帝今日心情不错,这是自除夕恒王出事以来,露出的第一个笑脸,“还是朕的内阁辅臣有本事,拖了这么久的和谈,总算尘埃落定。”
两位阁老同时拱袖,“全赖陛下运筹帷幄,臣等不敢居功。”
皇帝笑了笑,摆手叫他们落座。
王显上了年纪,爬了一百零八石阶有些费劲,立即就着锦凳坐下歇晌。
倒是裴越立着没动,再施一礼,“禀陛下,臣已与北燕使臣约定,今夜戌时初刻,交接李襄,您看,是否命都察院的堂官亲自带着护卫前去接应?”
裴越这么说,是有意将李襄的案子,揽在三法司麾下来办。
皇帝却直接摆手,“不必,依旧交予锦衣卫。”
这话一落,裴越和王显交换了个眼色,显然都不太支持,王显连忙起身,建言道,
“陛下,三年前这案子就是锦衣卫指挥使高旭所办,如今李襄得以还朝,论理该由都察院来复核。”
皇帝掀起眼帘淡淡看着他们,“你们有把握确保李襄安全吗?”
裴越和王显同时凛住心神。
前不久承办恒王一案时,江城就在都察院的牢狱中被杀。
当初劫掠使团的五拨人手中,哪怕算上谢茹韵,依然还有两拨人手没查清底细,也就是说,李襄还有被暗害的可能。
王显忧虑道,“可是陛下,恕老臣直言,人进了北镇抚司,便安全了吗?”
这话只差没挑明担心高旭从中作梗。
这位指挥使当初可是靠着承办李襄一案上位的,若是李襄叛国罪名不成立,首当其冲要被掀落马的便是高旭。
高旭能不想法子彻底摁死这个案子?
皇帝一眼看透两位辅臣的心思,幽幽笑道,
“朕既然将人关进去,必得有法子保他安全,怎么,你们俩连朕也不信任了?”
“不敢!”
二人齐齐躬身。
嘴上不敢,面上的忧愁却丝毫不减。
皇帝心如明镜,宽他们的心,“京城各府衙牢狱,就属北镇抚司的牢狱最为严密,外面的人闯不进来,害不了李襄,至于高旭……”
皇帝语气带着漫不经心,“人若死在他手里,朕削了他的脑袋。”
王显听了这话,神情并不好转多少,“只是陛下,即便人继续关押在北镇抚司的牢狱,那案子难不成接着由高旭来审?”
皇帝这回倒是没给准信,揉了揉眉心道,“让朕思量思量。”
明显是打马虎眼,王显看出来了,不禁忧心如焚。
待要直谏,却见司礼监掌印朝二人摆了摆手,王显只得噤声。
随后皇帝又问了几处细节,定下两国开边的章程,方放二人出殿。
一路出来,神情皆不好看,下台阶时二人均没吭声,至丹墀处,见四下无人,王显方借口叫裴越搀着,搭着他手腕往前细说,
“东亭看出来了吧,陛下没打算将案子交给三法司审。”
裴越何尝不愁,“阁老,不瞒您说,在下有心审好此案,给天下人一个交待,三法司存在的意义便是维护律法公正,肃州军的案子弄得震天动地,靠锦衣卫审案,平不了民怨,抚不了民心。”
“我何尝不知,只是陛下明显有所顾忌。”
他一脸说来话长的样子,“当年东亭在闻喜丁忧,不知肃州出事后,朝中是何等翻天覆地。”
“先传来的是李蔺昭战死的消息,帝后哀恸不已,陛下痛失国柱,险些泣血,当日越过三法司吩咐东厂立即查办探军司,探军司的三位堂官当晚就被斩了,以告李蔺昭在天之灵,那个年,陛下为李蔺昭举哀,阖城连根炮竹都没放。”
“可紧接着没几日后,前线回报李襄投敌,这个消息不啻于一道惊雷,将满朝文武给炸得魂飞魄散,起初没有人信,就连陛下本人也唬到了,立派锦衣卫前去查明真相”。
“当时我们内阁几位辅臣均在场,建言陛下无论消息属实与否,必需立即重整肃州军,焚毁一切军情要档,防止叛军告密,对我大晋造成致命损失。”
“陛下极有谋略,借着这个机会,迅速整顿边关九镇,将所有边军打乱重整,杜绝任何将帅拥兵自重的可能,李襄调往宣府的三万旧兵,也被分别并入宣府,榆林和肃州三地,彻底分化。”
“东亭试想,若李侯没有出事,那么肃州一役后,哪怕死了个李蔺昭,肃州军这一战依然是硕果累累,堪称震天动地,李侯威望将达到无可企及之地步,立七皇子为太子的呼声也定甚嚣尘上,届时你让陛下如何自处?”
“所以,不论真相如何,至少从那场动乱的结果来看,陛下彻底掌握了军方,稳坐钓鱼台,因之受益。”
“眼下李侯回朝,重审旧案,倘若交给三法司,那便是大张旗鼓查,人证物证得齐全,且要昭告天下,陛下能插手的机会并不多。”
“若捏在锦衣卫手里,那便如同捏在陛下自个儿手中,想查到什么地步全是陛下说了算。”说到此处,王显明显嗤笑一声,不无轻蔑道,“你晓得的,锦衣卫办案不问过程,从来只用给个结果。”
裴越何尝不知这背后的利益牵扯,他有心引王显入局,王显乃内阁首辅,在朝中甚有威望,说话比他更有分量,
“王阁老,前几日正阳门前数千百姓为肃州军鸣冤的情景历历在目,萧镇和恒王为夺嫡心狠手辣谋害三万将士,也难保李襄叛国一事没有隐情?您我同朝为臣,若是骑墙观望,凡事只问利益不问对错,实在有违为官的初衷,我意在将此案查个明白,请阁老助我。”
王显心中虽有顾虑,也看得通透,却不意味着他无动于衷,
“你说的没错,越是大案,要案,越不能越过三法司,否则朝廷信誉何在,三法司威严何在,东亭放心,我一定与陛下呈情,不能坐视锦衣卫独权专断。”
斜晖脉脉,这下天色彻底开了,官署区上空突现一片浩瀚的蓝天,被边角的青云圈住有如明镜高悬。
这厢回到内阁,门前排了长队,均是各衙门前来内阁办差的官员,见二人回来,一路一递的唤着“阁……
裴越在王显值房前与他道别,回到自己那间,立即招人进来处理公函,想着早些忙完,早些回府。
府里那位消息灵通,不知听到李襄被归还一事,会作何反应。
他得尽快回去稳住她。
大致忙到酉时初刻,一应急文均料理完毕,裴越揉了揉酸胀的脖颈,打算起身,正当这时,门口来了一内侍,是奉天殿当差的小内使,御前的人,立在门口朝他一揖,
“裴阁老,陛下传您去奉天殿。”
裴越愣住,这才出来多久,又传他作甚?
他这头可是急着回府呢。
好在他这人情绪从不外露,还是如常起身,“我这就去。”
先将小内使打发了,招廊庑候着的沈奇进屋来,吩咐道,“你先回府,遇见夫人,告诉她,就说我说的,我有事寻她,叫她哪儿都别去,等我回府。”
“好嘞。”
沈奇离开后,裴越重新将冠帽整好,大步前往奉天殿。
至御书房,天色渐黑,离着戌时也近了,裴越将眉峰那抹担忧敛尽,循着小内使步伐迈进殿内,余光察觉皇帝正在御案后看折子,上前行礼,“臣见过陛下。”
“来了?”皇帝神态慵怠,视线尚未从眼前折子上移开,而是指了指下首,“坐,来人,给裴卿传膳。”
裴越心弦倏忽一紧,既是留膳,一会儿功夫好不了,这要拖到何时。
裴越不动声色坐下,很快小内使捧了小小盂盆来,伺候他净手漱口,不多时刘珍领着一伙人进殿,给他和皇帝布膳。
裴越陪着皇帝用膳,余光注意上方动静,皇帝一停筷,裴越也搁下银箸起身。
皇帝吃完接过内侍递来的帕子抹了一把嘴,绕出御案,来到菱花格纹槅窗下立定,彼时的天已彻底黑下,官署区次第燃起了灯盏,一盏盏连成一片,恍若夜间的篝火,皇帝眺望这片灯火,神色闪现几分寂寥。
“裴卿,你怎么看待李襄?”
裴越心下一动,陷入静默,他实则与李家没什么来往,李襄常年带着李蔺昭身在边关,不过年头年尾回了一趟京,他出仕后,没多久便去了江南,好些年没回朝,几乎与李襄碰不着面,等他丁忧回京入主户部,李襄又出事了。
虽打过几回照面,却是没搭过几句话。
至于与他齐名的李蔺昭,见得就更少了,那位少将军像是个浪荡游儿,回京次数五个手指头掰的过来,裴越第一回 与他碰面是在宫宴上,文臣武将泾渭分明,两人离得有些远,有朝臣开玩笑,说他与李蔺昭头一回同席,又是齐名的人物,该共饮一杯,皇帝也下了旨,于是二人对饮,他一口呛住,将满脸呛得通红,而对面那个李蔺昭,扶着饮尽的酒盏指着他笑,登即将盏扔了,拎着酒坛痛灌一气,吃醉了,踉跄靠着蟠龙朱漆大柱不省人事,他犹记得,当时一泓月色从窗外透进来,映着那少年风华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