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作者:初点点      更新:2025-09-16 10:51      字数:3669
  
  骆宁同萧怀沣说:“这个人很有大义,心里装着民生。”
  “能力有、野心也有,的确很了解局势。”萧怀沣道。
  “他非常上进、学习刻苦,也许能投了王爷的脾气。”骆宁笑道。
  萧怀沣:“除了王妃,本王身边不用懒人。”
  骆宁:“……”
  好像夸了她,又好像没有。
  怎么她就成了懒人?
  离开雍王府,换到任何门第,她这样每日把事情都理清楚的主母,简直算得上勤快了。
  她抬眸看一眼萧怀沣,不自觉带上了一点哀怨。
  “王妃也打算再勤勉三分?早上可以加练鞭,晚上学骑马。”他问。
  骆宁:!
  不想跟他过了。
  她毫不迟疑也拒绝了他,绝不纵容他对她为所欲为。
  接下来几日,骆宁冥思苦想,回忆做鬼时候听到谢筝庭关于他家庄子上山洪的说辞。
  谢筝庭就说了那么一回。
  可能太深刻的痛苦,实在说不出口,唯有在自己心爱人的面前,喝醉了才会袒露一二。
  骆宁是个记性不错的人,对他这段惨事也算印象深刻,可还是想不起太多细节。
  她苦苦回想了半晌,确定谢筝庭说“千秋节要赶着做贺文,书院不能告假,我本是要回去一趟……”
  翌日早起,骆宁一个人独坐。
  小皇帝是年初的生辰、萧怀沣是年末,这两个时间前后,发生山洪的可能性不大。
  唯有六七月份,雨水丰沛,才可能引发山洪。
  而这位生在六月的皇帝,今年年末就会驾崩。
  要是谢筝庭家庄子上的山洪发生在千秋节前后,就是今年。
  就是最近!
  骆宁想到这里,脸色骤变,立马闯到了外书房。
  幕僚们都在。
  瞧见她进来,恭恭敬敬行礼。
  谢筝庭也在。
  他已经从书院离开了,如今在王府外院担任差事。
  “……王爷,我有一件急事要单独与您和谢先生说。”骆宁道。
  萧怀沣看了眼宋暮。
  宋暮就把众人都带了出去。
  “我占卜了一卦,非常不吉利,是关于谢先生老家的。”骆宁说。
  她把山洪的事说了。
  她说完,谢筝庭面色煞白,也许他宁可信其有;萧怀沣表情慎重,他对骆宁的占卜从不怀疑。
  “……未必是真,毕竟是占卜。”骆宁怕事情生变,还替自己描补一句,“但最好把人都转移了。万一我算错了,也只是劳累大家折腾一番。”
  萧怀沣看向谢筝庭:“本王派五十府兵、五十护院给你,你立马回去,把庄子上所有的人与牲畜、粮食都转移出来。”
  谢筝庭应是。
  萧怀沣又说:“若虚惊一场,本王会补偿你们庄子上每户十两银子。你先同他们说明白。”
  谢筝庭弯腰行礼:“多谢王爷、王妃。”
  他急忙去了。
  庄子上的农户,一年到头也可能没有十两银子的收成。叫他们折腾,可能有钱拿,他们未必不愿意。
  谢筝庭家里是大地主,整个庄子八成的田地都是他家的,他父亲已经有了继室,他也有五个兄弟,都在庄子上生活。
  他母亲走得早,继母是个大度宽容的人,对他和他哥一直不错。
  真有个万一,谢筝庭无法承受。
  他急忙去了。
  第298章 王爷的报复,来势汹汹
  千秋节在即,盛京城里热闹极了。
  皇帝批准了礼部的呈文,同意四名佳人进宫服侍,其中就有建宁侯府送的白慈容。
  白慈容被接到了礼部,选了良辰吉日,在六月十五日进宫去了。
  这四个人,没有交给皇后安顿,由太后身边的魏公公直接接走了。
  太后选了一处偏殿,把她们四个安排住进去,又派了自己身边两位能干的管事姑姑去服侍,另有八名宫婢、八名太监,也是寿成宫出。
  郑皇后知晓了,略感诧异:“母后怎么对这几个如此在意?”
  其中就有建宁侯府的义女。
  郑皇后倏然觉得,可能中计了。她眼皮跳了跳。
  当然,不关她的事,又不是郑家送的人。
  郑皇后说起这件事时,心腹宫婢与管事姑姑在场,陈美人也在。
  最近郑皇后有事不避开陈美人了。
  皇帝身体欠安,陈美人又育有大皇子,她终于有资格做郑皇后的助力了。
  “周婕妤才被打入冷宫,太后娘娘可能怕这些美人勾动陛下的心思,耽误了朝政。”心腹姑姑安慰郑皇后。
  陈美人则说:“太后一向睿智,娘娘您别担心了。”
  她这句话,意味深长。
  郑皇后没心情计较。
  翌日,宣旨的太监来了坤宁宫。
  郑皇后很久没见过这种阵仗,还以为要封大皇子为太子了,猛然站起身。
  她叫乳娘抱着孩子,带着满宫室的人,一起接旨。
  圣旨才读了一半,郑皇后呆住了。
  竟是给陈美人封贵妃的圣旨。
  陈美人擢升陈贵妃,月俸一百二十两,仅次于皇后;赐延福宫。
  一时鸦雀无声。
  郑皇后难以置信;她身边的心腹管事嬷嬷,回头看一眼陈美人,目光阴寒如刀。
  陈美人也震惊,脸上的惊诧之色无法遮掩;可她愣是把喜悦深深压住了,唇角只翘了一下就恢复如初。
  太监读完了,满室寂静,他出声提醒:“接旨吧。”
  “谢皇上隆恩!”陈美人回神时,高声应道。
  越过抱着乳娘的大皇子、越过郑皇后,她上前接下了黄旨。
  “恭喜娘娘了。”宣旨太监笑道。
  陈美人着实寒酸,没钱打赏,尴尬笑着:“多谢公公。”
  说着就要褪下手腕上的翡翠镯子打赏太监。
  那太监忙摆摆手:“娘娘不必同奴婢客气。等会儿就会有人来帮着娘娘迁宫。”
  郑皇后起身,看着陈美人。
  “恭贺妹妹了。”她静静笑了笑。
  陈美人诚惶诚恐,双膝一软给她跪下:“皇后娘娘,嫔妾不知发生了何事。嫔妾冤枉。”
  “起来吧。往后,本宫还要你帮衬协理六宫。你可是贵妃,四妃之首。”郑皇后道。
  她说得还算温和,可每句话都像冰锥往陈美人心口钻。
  “多谢娘娘抬举,嫔妾不敢造次。”她道。
  坤宁宫内落针可闻,宫婢与太监们连呼吸都要屏住。
  郑皇后回了内殿。
  眼泪倏然在眼眶里打转,她死死攥住手指,才没有失控。
  “娘娘,这是怎么回事?一点儿风声也没有,这会儿早朝才刚刚结束。”心腹女官进来,低声对她说。
  女官表情也焦急。
  陈美人直接封了贵妃,有了自己的宫殿,那么大皇子可能会从坤宁宫离开。
  皇帝从来没说过要把大皇子养在皇后名下。
  一直以来,都是因为陈美人位份卑微,没有自己的宫殿,她住在坤宁宫,大皇子才落在皇后身边。
  皇后尽心抚养着他。
  她以为,不管是皇帝还是太后,都默许大皇子记给了皇后。
  但擢升陈美人,还是升得如此高,快要跟皇后比肩,就证明皇后猜错了。
  大皇子不属于她。
  郑氏功高盖主,皇帝一直很忌惮她与郑家,怎么可能把大皇子给她?
  饶是如此,皇帝也没敢轻举妄动;陈美人背后无人依傍,又是谁非要提携她?
  “去打听,看看早朝上出了何事。要是打听不到,叫申国公夫人进宫来。”郑皇后半晌,才能理智说出一番话。
  她起身,去了太后跟前。
  太后正在听魏公公讲早朝的事。
  瞧见她来,招招手,示意她坐到身边;又对魏公公说,“你从头说一遍,给皇后也听听。”
  “……还是水渠的事,早朝大殿上吵得不可开交。裴氏与崔氏因此而争执。
  雍王殿下便说,千秋节在即,先议论如何大赦天下,给陛下祈福。雍王殿下提了两点:给马贼胡七山良籍,准许他与家眷入京;封大皇子为太子。”魏公公说。
  太后与皇后脸色都是一变。
  雍王在这个时候提立储,毫无准备,打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每个人都在猜疑他别有用心。
  大皇子在坤宁宫,封了他为太子,是否还需要将他寄养在皇后名下?
  其他门阀,岂能眼睁睁看着郑家捡这么大的便宜?
  可大皇子的生母又太过于卑微。
  每个人都有心思,自然要吵。
  “……陛下说,立储乃国之大计,不能这样马虎。雍王殿下便说,先擢升大皇子的生母,给予他们母子体面。顺便给胡七山良籍。”魏公公说。
  郑皇后死死攥着手指,掌心一层汗。
  无疑,为了让雍王放过“立储”这件事,他提出两个与门阀、与皇权都不太冲突的建议,一定会被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