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知青子女回城 第12节
作者:非鱼2019      更新:2025-09-19 11:08      字数:4207
  那伙人四处流窜,在来扈城前早已经在别的城市做过案,其他城市早就下达了通缉令。
  只是这个时候技术没有后世发达,各地警察系统也是各自为政,没有联网,信息不互通,这才能让他们逍遥法外那么久。
  而且她记得,警局发布的悬赏令里是有悬赏金的,那是一笔不菲的资金,想到那些高额的悬赏金,徐荷叶的眼睛都亮了。
  很多现在人不知道的骗局,经历过一世的她很清楚啊。
  或徐这将能帮她挣到第一桶金。
  徐荷叶不由得兴奋起来。
  三两口把碗里的米饭扒完,徐荷叶的目光看向了小舅舅。
  董福运吃完饭,就要离开。
  他和黄毛几个这几天一直在轮流蹲守那伙人,刚开始是想看看那媒婆是不是真的诚心给吕俊那小子介绍老婆。
  后来就发现了端倪,那婆子在各个家属院打转,专门接触家里有大龄未婚男青年的人家,说要给他们家儿子介绍对象。
  这里还暂且可以说那人就是专门做媒的,但问题是媒婆给他们介绍的新娘都是同一个姑娘。
  同一个姑娘,却介绍给不同的人。
  话术都差不多,人设都不带变的,钢铁厂主任的女儿,婚后岳父能介绍工作,但是彩礼要高,因为父亲好面子。不过家里不缺钱,最后这聘礼都会随着姑娘一起返还到夫家……
  还让她们保密,免得消息泄露,好姑娘被其他人家抢走了。
  董福运:“……”
  这骗子也太嚣张了吧。
  谁家钢铁厂主任的姑娘这么廉价,到处相亲找男人嫁?他们那样的人家,有姑娘根本不愁嫁的好吧?还倒贴工作,倒贴嫁妆?想屁吃呢!
  还有,这么多男人,就一个姑娘,都拿出了彩礼,姑娘嫁给谁?难不成拿把刀把那姑娘切一切,片成几份,分给几人?
  董福运他们就是再笨,也知道这是一个骗局。
  怕打草惊蛇,几人也不敢明说,只好旁敲侧击,偏偏那些老太太就像被洗了脑,对那媒婆说的话是深信不疑,根本不相信自己是遇到了骗子。
  董福运试着劝过一个被骗子盯上的阿姨,直接得到了阿姨一个警惕鄙夷的眼神,估摸着是把他当成和她们抢儿媳妇的竞争对手了。
  要不是阿姨怕媒婆转移目标,丢了快要到手的新媳妇,没把他的说的话告诉骗子,董福运怕是早就暴露了。
  就连吕妈妈都是将信将疑,要不是吕俊机灵,提前把家里存折、钱票都藏了起来,吕家十几年的积蓄怕是已经被吕妈妈给那媒婆换媳妇了。
  几人无奈,但也不想就这样轻易的放过那群诈骗团伙,如果不是荷叶及时提醒,吕家怕是要被骗得倾家荡产。
  被骗钱也就算了,以吕妈妈那个身体,再被骗钱,哪里还能活得下来?
  第20章 报警
  “大姐,我回去了。”董福运帮着把碗筷收了,然后提出告辞。
  “舅舅,我有事想和你说。”徐荷叶见状,连忙跟了上去,凑到董福运身边,徐荷叶道,“舅舅,你老实交代,你们这段时间是不是在蹲守那伙诈骗团伙。”
  董福运不配合,走得飞快,“这种事儿和你一个小姑娘没什么关系,你老老实实读书就行,不该管的别管。”
  “不行。”徐荷叶拽住董福运的手,就怕他跑了,“舅舅,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你和我说说,没准我能给你提提意见呢?”
  董福运脚步慢下来,“你能有什么意见?”
  徐荷叶叉腰,做出一副蛮狠不讲理的模样,“舅舅,你这就是老思想了。谁说我提不了有用的意见?当时是不是我提醒你们带吕妈妈去医院检查身体?是不是我提醒你们注意骗子?”
  董福运道:“那行,我把事儿和你说说,你给我提意见。”
  徐荷叶:“那你们现在的问题是什么?”
  董福运道:“虽然我们能确定那伙人就是骗子,但是没有证据啊。我有试着和那些被骗子盯上的阿姨说起这件事,但她们都不信。”
  说到这里,董福运满脸郁闷补充了一句,“就连吕俊他妈都不信。说人家那么好的人,骗她做什么?说之前她生病晕倒,就是骗子送她去的医院,还给她垫付了八十多块的医药费。
  之后她想还钱,人家都不收。说她生病了,那钱就当是来给她探病买的礼物了。”
  “哼,小恩小惠,果然是骗子的套路。”
  董福运也道:“是吧是吧,亲爹都不可能对你这么好,随手一给八十块,一个陌生人能对你这么好?”
  “问人家凭什么对你这么好啊?说那媒婆是善良,富有同情心,说是欣赏她这样勤劳善良的母亲,不忍心看她病到膏肓还没有儿媳妇,才把条件这么好的姑娘说给她。明摆着假话,偏偏吕妈妈,还有哪些被骗的阿姨们就是相信了。”
  徐荷叶叹口气,这可真是。先小恩小惠给着,营造老娘有钱,一种不图你钱的人设。
  接着又开始心理造势,懂你苦,明你难。对这些一辈子困在家庭里,忙里忙外,吃苦受累可能还得不到丈夫儿女的理解的中老年阿姨来说,可不如同遇见了知己。
  这一套一套的,就是后世电视上天天播着反诈宣传的时代都有人上当受骗,更何况九十年代初这些纯朴善良没见过“世面”的老阿姨们?
  董福运把话题拉回正题:“没有证据,被骗的人还不配合。这种情况下硬是报警,我怕不仅抓不了那些骗子,还会引起他们的警觉。万一他们觉得危险,直接跑了呢?”
  徐荷叶倒是觉得舅舅他们就是进了误区,“舅舅,全华国这么大,你觉得那伙人只会在扈城诈骗吗?”
  董福运若有所思。
  徐荷叶接着道:“他们做法那么娴熟,对被骗阿姨们的心理拿捏的这么精准,定然是经过很多很多次的诈骗才能做到的啊。”
  “咱们扈城虽然还没有人报警,但是外地肯定有被骗的。我老家赣省那边就有这种情况。羊城,还有京城,肯定有人被他们骗过。”
  “这种案子一定是全国性的大案,只是因为现在信息联通不发达,才能让他们这么逍遥法外。你可以去我们这片的警局报警,说服他们和外省警局联合一起办案。
  如果没有,也不过是打个电话问一嘴的事儿,费点口水而已。可若是真的,破了案,抓到了犯罪分子,警察们不就都有了功绩,以后升职加薪都会更容易得嘛。”
  董福运眼睛一亮,拍了拍徐荷叶的肩膀,高兴道:“好小子,果然聪明。难怪你小子转回来还能继续读初二,没和别人一样留一级。”
  徐荷叶笑了笑,有些心虚。她这也就是占了上辈子的便宜。因为知道这伙人早就做过案,案子还不小,再加上后世警察跨省联合办案很常见,这才能提出这么个建议。
  也不知道舅舅能不能顺利说服警察们跨省联合办案。
  不然就真的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伙骗子把被害人的钱骗走了。虽然有舅舅他们盯着,跑估摸着是跑不掉,可是被骗走的钱就不一定能拿回来了。
  像这种骗子,干的是违法乱纪的脏活,来钱又快,自然是享乐主义至上,活一天是一天,难保他们不会钱一到手就开启大shopping。
  花出去的钱,再想要回来,那可就难了。毕竟人家卖货的,卖酒的,开餐馆的,那也是正当经营啊。总不能让他们出了货,出了服务,还倒贴赔钱吧。
  “舅舅,发挥出你们的聪明才智和雄辩口才,你一定可以的。”徐荷叶握了握拳头,做了个加油的动作,然后才转身回到出租屋。
  第21章 上课
  洗了个澡,徐荷叶继续看书。这次过的是初一和初二上册的内容。
  晚上十点,拉闸关灯,准时上床睡觉。
  一夜好眠,徐荷叶是被煮面条的香气叫醒的。
  刷了牙,吃一碗青菜面条。母女两各自出门,徐荷叶去学校上学,董桃花则要去火车站买回赣省的火车票。
  “小月,早上好。”徐荷叶进了教师,和同桌孔小月打了声招呼,然后拿出语文课本开始背诵古诗词。有些诗词她是真的忘记了,现在得赶紧补回来。
  “早上好。”孔小月小声回道。见徐荷叶正在背诵古诗词,也拿出语文课本,开始背诵。
  很快早读课结束,课间休息十分钟后,就到了上午的第一节课——语文课。
  语文老师名叫倪壮,五十多岁,扈城本地人,不会说普通话,只会说扈城话。上课也不例外,只用扈城话讲。
  上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同学们一个下马威——抽背古诗词课文。
  “上个星期布置了背诵任务,现在挑几位同学抽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会背的举手。”
  孔小月下意识低下头。
  徐荷叶环视一周,发现大多数同学都低下头,只有寥寥几人依然高昂着头。
  这几个同学估摸着就是班级里学习比较好的那一波。
  果不其然,倪壮叫了几个,都完整得背了出来。
  徐荷叶正想着,衣袖被人扯了扯,她回过神,就听到语文老师倪壮点了她的名字。
  徐荷叶站起身,淡定背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幸好提前预习了下。
  倪壮点了点头:“不错。不过下次上课不能再走神了。”
  “好的,老师,我下次不会了。”徐荷叶乖乖应下。
  倪壮更满意了,“很好,坐下吧。还有没有其他人要背的,主动举手。”
  他环视一眼整个教室,目光在另外几个外地转学进来的学生身上落了落,见大家都死死低着头,像个鹌鹑,叹口气:“现在上课吧。都打开书,翻到书第六十八页,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谢谢。”徐荷叶压低了声音向孔小月道了声谢,然后将自己的课本翻开来。
  等大家都打开书,倪壮道:“讲这首诗前,咱们先来复习一下,大家对杜甫这位诗人有多少了解?”
  “杜甫,唐朝诗人,被誉为诗圣,他与李白合称大李杜,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同学们都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当然都是用扈城话说的。
  孔小月一句话都听不懂,不由得把目光落在她的同桌身上。
  徐荷叶在做笔记,似乎全都听得懂。
  孔小月小声问道:“徐荷叶,你听得懂吗?”
  “嗯。”徐荷叶点了点头。
  “真好。”孔小月呢喃一声,见徐荷叶忙着做笔记,也不好意思打扰她。只能一脸茫然局促得盯着自己的书看。
  徐荷叶见状,把书往孔小月那边偏了偏,“你看我的笔记吧。”
  “谢谢。”孔小月满脸欢喜,小声道谢,赶紧拿出圆珠笔开始补笔记。
  一节语文课结束,徐荷叶去上了个厕所,回到教室开始抄课文。
  诗词虽然背熟了,但未必能把每个字都准确无误得默写下来,所以抄写极有必要。不是有句话那么说的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考试可不管你会不会背,只管你能不能写的对。
  徐荷叶一边默读一边抄写,孔小月见状,也跟着徐荷叶学着边默读边默写。
  只是写着写着,她就停了下来。因为听不懂老师教的话,很多字词她都不知道读音和词义,虽然有跟抄徐荷叶的笔记,但她不是所有字词都标注了的。大概没有标注的词语,都是她所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