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知青子女回城 第13节
作者:
非鱼2019 更新:2025-09-19 11:08 字数:4171
孔小月停下笔,侧过头看了一眼徐荷叶,继续抄几笔,再次看一眼徐荷叶,有心想向她请教,但又不好意思开口。
孔小月的欲言又止,徐荷叶早就发现了,不过她没有理会,而是坚持抄完课文,又把她觉得写的不顺或者比较生疏的字词单独拎出来,多写了几遍,直到确定自己都掌握了,然后才停下笔。
此时距离下节课上课还有不到三分钟。她扭过头看向孔小月,道:“还有三分钟上课。”如果孔小月能鼓起勇气和她请教,徐荷叶会毫无保留地教给她。
从熟悉的地方转到这个陌生的语言不通的城市读书确实很难,但她如果连开口求助的勇气都没有,徐荷叶也不想多事浪费自己的精力。
她是要考高中,考大学的人,没有时间浪费别人身上。
孔小月愣了一下,很快回过神,指着课文里“高者挂罥长林梢”里的“罥”字问道:“这个字怎么读啊?”
徐荷叶道:“这个字念juan,四声,意思和挂一样。‘高者挂罥长林梢’,是指飘飞的茅草挂缠在高高的树梢上,至于下一句‘下者飘转沉塘坳’,意思是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谢谢。”孔小月看着徐荷叶,眼里都是羡慕,“徐荷叶你好厉害。”
“没事。”徐荷叶嘴里说着没事,嘴角却不自觉地上扬。她道:“你还有没有什么想问的?”
孔小月:“那你能帮我讲讲这整首诗说的是什么吗?”
徐荷叶点了点头:“根据诗词的意思大致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担忧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走茅草的无奈,第三段写雨夜屋里漏雨的痛苦。
最后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全诗的升华,诗人由己推人,自己没有好屋可住,却也希望全天下和他一样的贫寒人士都能有屋可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地。所以杜甫也被誉为现代派的伟大诗人。”
孔小月手下不停,快速誊抄着。知道意思后,再要背诵全篇就会容易徐多。
徐荷叶看着孔小月,就仿佛看到了前世的自己。她想了想,建议道:“孔小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言不通确实是个很麻烦的问题,但既然不想放弃学业,咱们就只能咬着牙坚持。
我建议你可以去书店或者废品店买个新华字典,每次上课之前先把不认识不确定的字词读音标注好,提前预习,这样上课时才不至于什么也听不懂。”
她前世就是这样,一边自学,一边努力学习扈城话,用了两年多(前世留了一级)时间硬生生把学习啃了下来,最后顺利考上了高中。
像他们这样的回扈知青子女其实是没有退路的,不努力考高中读大学,将来就只能进工厂打工。
打工攒不下钱,更买不起房,就算他们有扈城户口,也只是这座城市的过客。
好的工作都要求学历,本来七七年高考制度恢复后,初中生高中生的学历就贬值过一次。
等到九九年大学扩招,大学生成批成批出来,职场上就更没有初中生或者高中生的出路了。便是这个时候,很多初中生想要去考的中专,都没有成长空间。
被时代裹挟着前进的他们,根本没有与时代的洪流抗争的资格。他们能做到只有顺应潮流,努力舀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瓢水。
上课铃声想起,徐荷叶集中注意力,再次沉浸到学习中。就算这些课本她前世都学过,也不意味着她就可以轻忽大意,不把学习当一回事。
第22章 学习
孔小月见状,也把注意力拉回到课本里。
第二节课依然是语文课,倪壮老师讲的依然是这首诗,不过是发散了讲,从诗词讲到诗人的生活背景,再到社会环境,再讲到与杜甫同期同样出名的其他诗人。
他的知识面很广,讲故事般,听得很有意思。
徐荷叶一心二用,一边听讲,一边抄写。
孔小月听得半懂不懂,茫然地看了眼老师和教室里的同学,最后又把目光落在徐荷叶身上。最后还是决定学着徐荷叶动作做事——默读诗词,抄写诗词。
后半节课,徐荷叶合上课本,开始默写整首诗。写完,她打开课本,对照看了看,确定写的诗词准确无误,这才放下手中的笔。
这时也到了下课时间。
闹铃响起,徐荷叶起身去了趟厕所,然后出了教学楼,在教室门口的操场走了两圈,活动开身体,回到教室准备下节课。
上课表她早就抄好了,接下来的两节课都是英语课。
英语老师叫何双,黑卷大波浪,一袭米黄长裙,脚下踩着高跟鞋,是个看起来摩登又文艺的年轻女人。
幸运的是,她是用普通话讲课的。
初二下学期的英语并不算难,再加上徐荷叶提前预习过,因此很顺利地就跟完了全程。课间十分钟她也没浪费,干脆拿来抄写单词了。
惯例,抄写之后再从头到尾默写一遍,对了课本,没有错漏。徐荷叶嘴角微微翘起,浮起一个淡淡的笑容。
中午在食堂吃饭,下课铃声一响,老师叫了下课后,徐荷叶立马从桌洞里拿出饭盒和水杯冲向学生食堂。至于粮票,她早就揣在了兜里。
徐荷叶跑得快,赶在大部队前来到了食堂,因此只排了几个人就顺利打到了饭菜。
找了个空位坐下吃完饭,在食堂门口的水池把碗筷洗干净,然后又去开水炉边接了满满一杯开水,才慢慢往教室那边走。
一边走还一边欣赏校园里种植的花草树木。
大城市确实不一样,小地方的学校还破破烂烂时,大城市的学校里已经开始讲究绿化和植树。徐荷叶从林荫道走过,道旁种植的广玉兰已经开花了。
雪白的,如荷花般,亭亭立在枝头。风吹过时,还有一阵阵淡淡的芳香。树下还有木头做的靠椅,徐荷叶定定看了两眼,坐了下来。
闭着眼睛小憩了半个小时,然后才回的教室。
一上午的专注学习,她需要把头脑放空一下,才有精力应对下午的学习。
回到教室,孔小月正在抄写英文单词,徐荷叶撇了一眼,发现她在那些单词上头写了一串的中文注音。
比如good morning,早上好,她标注的就是“顾得,摸儿宁”。
发现了徐荷叶的目光,孔小月有点窘迫,小声解释道:“我老记不住读音,就用中文标注了下。”
徐荷叶翻开书,找出一个注音的生词,给她看了看,“我也这样。”
孔小月瞬间放松下来,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
初来扈城,语言不通,学习进度落后,还留了级,由原来老家学校的优等生沦为现在的后进生,孔小月很难不自卑。
她很佩服徐荷叶,初来乍到,表现的却是这么游刃有余。孔小月很羡慕徐荷叶,也怕这个同桌也像有些扈城本地的同学老师那样瞧不起她。
现在知道徐荷叶也是这样学英语,孔小月顿时有种找到组织的放松感。
两个姑娘相视一笑,又把精力放回到自己的学习上。
上课前十分钟,徐荷叶去卫生间上个厕所,洗了把脸醒神,然后才回到教室,把下午要上的物理课课本拿出来。
两节物理课上完,接下来是两节体育课。
和后世经常占用体育课上主课的做法不同,这个年代,体育课还是非常重要的。
该上体育课就上体育课。
上课第一件事跑操。
先围着操场跑上五圈为止。四百米的跑道,跑完五圈就是两千米。
大伙儿的身体还是不错的,或快或慢都能坚持下来。不像后世的脆皮大学生,跑个八百米体测,都累得气喘如牛,精疲力尽。
跑完步,自由解散休息一会儿,再继续练习跳绳、仰卧起坐,这两样,还有五十米短跑都是中考体育必考的项目。
练完考试项目,接下来的活动就很有趣了。
男孩子成群结队,拿出了从家里带的篮球、足球。女孩子也有自己的花活——跳绳子、踢毽子或者拿出从教室顺的粉笔在地上画几道线,玩跳房子。
体育老师也由着大伙儿造,反正是锻炼身体,不管玩哪个,都能动起来。
当然,这些热闹都属于扈城本地的学生。
他们都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早就结成了自己的圈子。
像徐荷叶孔小月这样刚刚转学来的外地生,既没能融入到本地学生的圈子,也还没能找到属于外地人自己的圈子。
时间紧迫,徐荷叶找了个太阳好的地方,坐了下来背诗词。她有一个自制的小本子,里头都是她摘抄的初一上册语文课本里必背必考的古诗词。
很多东西即便从前背过,过了十几年也会遗忘。
她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人,没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也没有高达一百四的智商。
前世能考上高中全凭努力,所以今生想要改变命运,能做的也只有努力。
更何况现在的她比前世可幸运多了。
这一世的她,父母健全,租了房单独居住,不用面对后外婆的冷嘲热讽,不用看外公挑剔厌烦的眼神,不用看表哥表弟的白眼……她还有前世遗留下的惠泽——学会了扈城话。
这么好的条件,不努力岂不是白瞎了她重生一回?
孔小月见此,也默默回教室拿了本书过来坐在徐荷叶身边开始背诵。
两个小姑娘认真努力的模样,自然而然能吸引到旁人的目光。
“装模作样!”
孔小月读书的声音一顿,小脸涨得通红。
她性子软,被人一怼就会茫然无措。拿着书好一会儿不知道该怎么做,但见徐荷叶旁人无人的模样,孔小月想了想又把课本拿了起来继续读书。
两节体育课结束就放学了。初二不上晚自习,放学就可以直接回家。估摸着第二节课快下课了,所有同学都回到了教室。
第23章 犟种
徐荷叶也收好小本子,回教室拿书包和月票。
她要赶回家送她阿妈。
她妈回去的车票已经买好了,今天晚上九点的火车。本来没想这么快回去的,实在是老家那边打电话来催了。
她妈也是上班的人,同事都来催了,也不好再拖下去,把活儿都交给其他人干,影响不好。
徐荷叶卡着点,放学铃声一响,把书包往身后一甩,就出了学校门。
门口就是公交车站,上车,把董桃花给她买的公交月票给售票员看了一眼,就直接走到车厢中部靠近后门的地方坐下。
这位置刚好在后门边上,待会儿公交到站了,可以直接下车,不用怎么和别人挤。也就是徐荷叶是第一批出门的人,车上没什么人,这才方便她挑位置,平时人多别说坐了,站都没地儿站。
徐荷叶正想着,没一会儿,车上就挤满了人,全是第八钢铁中学的学生。
车上挤挤攘攘,还伴随着售票员,以及后头乘客焦躁的声音。
“都往后头挤一挤,还有人没上来呢!”
“别挤了,再挤人都挤瘪了。”
超载是常态,众人也都见怪不怪。没多会儿,公交车哐当哐当开到了徐荷叶下车的公交站。
徐荷叶下了车,不由得深吸一口气,觉得整个人都活了过来。上下学和上下班高峰期的公交地铁,可真不是人坐的。
她背着书包,走到巷子口,就见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大树下眺望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