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作者:纱荔      更新:2025-09-22 08:55      字数:3350
  赵士桢想了想,摇头:“还是不回了。我是出来公干的,也没有预留足够的时间回老家,太过匆忙,就不回去了。”
  “那你是要回京了?”
  “你不回吗?”赵士桢反问闵悉。
  闵悉说:“我要先回一趟老家,然后再返京。”
  赵士桢想起来:“你老家就在应天府,是该回去看看的。那我们在这里等你,到时候一并返回京城?”
  闵悉想了想:“好。我需要两天时间,就劳烦你们等我了。”
  “难得回来一次,怎么不在老家多待两日?”
  闵悉解释:“我家中已无亲人,只有一些族人,回去祭祀一番即可。”
  “原来如此!那你去吧,我们在这里等你回来。”
  闵悉也没耽搁,当天便租了马车,买上礼物,和陶兴一起回句容县。
  他这次回来完全是在所有人的预料之外,因此并没有惊动任何人。
  到了老家的小镇上,已经是午后,马车直接停在了闵悉家门口,闵悉从车上下来,因为天热,大家都躲在家中避暑,没多少人注意到他们的到来。
  闵悉走进自家院子,听见里面传来朗朗书声,他家果然如他预想的那样,用作了学堂。
  闵悉悄悄进去,院子里被踩得光光的,一根杂草也没有,散落着孩子们的一些玩具,看来这里是他们的游乐场,唯一一棵枣树树干也被摸得非常光滑。
  左右厢房的门紧闭着,看样子是打算留着给他回来安歇的,正屋的厅堂大门敞开着,能看到书桌和孩子的身影。有不专心的孩子已经朝门外看过来了。
  这院子比闵九原来住的要宽敞了许多,以前只有三间茅草屋,如今已经换成了一个院子,有主屋,还有厢房,全都是黛瓦白墙的砖瓦房。
  闵悉去西厢房看了看,发现里面居然还给他置办了家具,床、柜、桌皆有。
  他从西厢房的走廊走向正屋,走到正中间被用作教室的堂屋,里面坐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孩子,本来正在读《千字文》,看到他来,读书声都低了下去。
  讲台上的夫子听见声音不对,抬起头来,循着孩子们的视线看向门口。那夫子不认识闵悉,见到他,起身过来,站在门口打量他一番:“你找谁?”
  说的是本地话,闵悉只能听懂,但不会说,他朝对方微微作揖:“夫子好!我并不找人,只是回来看看,打扰你们上课了。你们忙!”他说的是官话。
  那夫子姓杨,非本村人,听到他的口音,愣了一下,又看他穿得讲究,气度不凡,知道他身份可能不一般,便问:“你贵姓?打哪儿来?”
  “免贵姓闵,从京城来。”闵悉说。
  杨夫子反应过来了:“你是这家的主人闵举人?”
  闵悉笑道:“正是。”
  杨夫子赶紧行礼:“原来是闵先生,久仰久仰,请恕在下唐突!你们继续读书,闵遇你来带读。”他交代完学生,便把闵悉往外面请。
  “不知先生回来,有失远迎。”杨夫子嘴上客套着。
  闵悉说:“请恕我失礼,我此次是来应天府公干,忙完了顺便回老家来看看。夫子贵姓?”
  “免贵姓杨。”
  “打扰杨夫子了,你继续忙吧,我就是过来看看。看到孩子们在我家中读书,甚感欣慰。”
  杨夫子说:“我这里有你家房门的钥匙,我给你拿吧。”
  “不用了,我不住家里,上客栈住一宿就好,明日就要回京了。”闵悉拒绝了他的好意,“对了,夫子在这里教了几年书?”
  杨夫子说:“两年了。”
  “街上的孩子来上学的多吗?”
  “不算多,也就十几个吧。大部分都没上学。”
  “我每年都往家塾寄了些钱回来,资助孩子们上学,怎么还有那么多孩子没来上学?”
  杨夫子叹息:“先生的心意是好的,可读书就算不用束脩费,也需要笔墨纸砚,还需要买书,这些所费皆颇昂贵,许多家庭负担不起。半大的孩子还能帮家里做点事,很多人家觉得读书不合算,就不送孩子来上学。”
  闵悉了然:“多谢夫子告知。”
  杨夫子摆摆手:“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倒是要感谢先生高义,愿意资助孩子们上学。”
  “也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
  闵悉跟杨夫子了解了一下学塾的情况,这才告辞去找族老,族中人得知他回来,恨不能敲锣打鼓昭告天下,很快,近的远的族亲们都来了,左邻右舍也都来了,把族老的家围得水泄不通。
  寒暄过后,族长说:“九郎,你没考中进士,在京城生活成本高,不如回老家来,你名下也有些田契,足够你继续读书考进士了。”
  闵悉惊讶道:“我名下怎会有田契?”
  “都是你上次考举人时,那些富户大家送的,我帮你登记在你名下了,每年的产出我们也帮你收着,折成银子在我那放着。”族长说。
  闵悉无奈叹息:“我当时不是说了,那些东西都帮我退回去吗?”
  “退了,人家不要啊,说是哪有送出去的东西还收回去的,觉得没面子,死活不收回,我们几个老东西商量,就替你收下了。”族长说。
  “那族长把当初是谁送的那些田契都给我看看吧,告诉我都是谁送的。”闵悉打算把所收之礼等价还回去。
  族长很快就把田契拿来给闵悉看,闵悉看了看,竟有二三十亩地,虽然不算多,但一年的收成起码也有二三十两银子。
  闵悉看完,说:“这些田既然归在我名下了,那田亩所得,就全拿来办学吧。 我听闻镇上有许多人家嫌弃书本和纸墨笔砚太贵,不愿意送孩子上学。以后学塾尽量提供一些书本和纸墨笔砚,劝更多的孩子来上学,不光是男娃,女娃也可以上学。”
  族长有些犯难地看着闵悉:“九郎,你确定要这么做?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啊。”
  闵悉说:“你们计算一下,镇上适龄的上学的孩子有多少。一年读书的花费要多少。我看看大致需要多少钱,我能负担得起多少。”
  族长看着他:“你就算有钱,可也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你不顾自己家了?”
  “我自己家能顾得过来的。我如今在鸿胪寺谋了个官职,也在京城做了些生意,一年还是有些进项的。”闵悉说。
  他自己在京城的店铺一年也能赚个几百两,加上云霁给他的分红,每年几千两的入账还是有的,他又不需要养孩子,捣鼓自行车那些玩意儿主要是云霁掏钱的,自己花费属实有限,挣的钱就在那放着,一年拿出几百两来办学,对他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压力。
  族长问他:“你做官了?”
  “是的。皇帝陛下赐的官。”
  “几品?”
  “一个小官,八品。”
  族长说:“八品是低了点,不过是皇帝钦赐的,那应该是很看重你,将来肯定很有前途。”在普通百姓心中,做官至少也得是七品县令,低于这个品阶的,都不算正经官。
  闵悉笑道:“也说不上什么前途。鸿胪寺是专门负责同番邦打交道的,因为我在欧罗巴待了数年,会一些番邦语言,去鸿胪寺正好能派上用场。”
  族里几个长辈面面相觑,这官听起来好像没多大用处,到底是好事还是不好呢?
  闵悉说:“我这次是来应天府公干,顺道回来看看,了解一下学塾的近况,顺便去祭扫一下我父母。明日祭扫过后就走,还有些同僚在应天府等我回京。”
  族中长辈听闻还有同僚等着返京的,自然也不敢留。闵悉如今是他们家族最有出息的人,第一个考上举人的,也是第一个在京为官的,他怎么安排,族中长辈自然怎么接受。
  就是在第二天祭扫祖父母和父母的时候,跟他血缘最近的族祖说:“你年纪也不小了,希望下次再回来的时候,是带着你的夫人孩子一起回来的,知道你后继有人,你祖父母和父母也就可以瞑目了。”
  这点着实有点难为闵悉了,他只好装没听到。
  离开的时候,闵悉把随身携带的三百两银子留了下来,给学塾办学用的。昨晚族长统计了一下,族里能上学的适龄孩子,加上街坊的孩子,总共有三十几人。不过族长说,这些孩子大约有三分之一左右是不会来上学的,有些去做学徒了,有些家中父母就不可能让孩子上学。
  除了已经在上学的十几人,就是说还有十来个人是可以争取来上学的,这点人数他完全能够负担得起。
  闵悉把钱交给族长,而负责笔墨纸砚书本采购的任务则交给了杨夫子,这样双方就起到一个互相监督的作用,不至于被谁一个人把钱给昧下了。
  离开老家,闵悉回到应天府,与赵士桢等人会合,准备返回京城。
  临行前,闵悉还去应天府逛了逛,给云霁和云霖带了一些礼物。
  第388章 危机感
  从应天府回到京城,闵悉有种回到家的亲切感,全身心都放松了,不仅仅是因为北京的天气凉爽,还有来自内心深处的自在与松弛,不知不觉间,他已经把北京当成了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