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宁泽世应了声是,转身离开。
等他一走,宁疏白便让李暮歌落座,他开始给李暮歌煮茶,拿茶饼碾碎,往罐中放胡椒、姜片等调味料,最后将茶饼碎末放在里面,煮成茶汤。
闻着那令人窒息的味道,李暮歌活人微死。
在宁泽世那里能够用时间不够当借口,不喝宁泽世的茶,在这儿就没法子了。
所以大庄为什么要跟大唐一样,喝什么茶汤啊!还没有进化出正儿八经的沏茶问话吗?
这茶汤看上去比中药味道还离奇。
“殿下,请。”
在李暮歌疯狂做心理建设的时候,宁疏白已经倒了一杯茶汤,推到李暮歌手边了,李暮歌能说什么呢?她只能带着笑容,微啄一口。
还行,味道比李暮歌想象中好很多,比中药强。
大庄此刻正处于茶艺变革时期,有些达官显贵喜欢清茶,即追求返璞归真的境界,只用开水沏茶,贴合后世的喝茶。
有些则喜欢古韵,跟随先人一起,煮茶汤。
李暮歌来到大庄后,第一次看见有人在她面前煮茶汤,看完全程后,是真的很害怕味道变怪,毕竟煮茶汤的用料和大部分菜谱用料一致,那就是适量。
里头的材料同样不是定死的,很可能会有人灵机一动,觉得放点儿花椒大料进去也挺好,再搞点儿生抽老抽,想必风味更佳。
反正成品如何,全看运气。
发现手中茶汤味道不是特别怪,还能接受,李暮歌多喝了两口,用刺激性口味提神,马上清醒了。
“殿下很喜欢喝茶?”宁疏白说罢,将书桌上还未拆封的茶饼拿过来,“老臣这里有许多好茶,殿下不如拿回去喝一喝?”
李暮歌很想拒绝,但对上宁疏白小心翼翼的眼神时,她鬼使神差地点头了。
她没法拒绝一个老人家对小辈近乎讨好一般的态度。
宁疏白见她收下后,喜笑颜开,立刻又拿出了一套笔墨纸砚。
“你外祖母知道今日你会来见我,便将此套文房四宝找了出来,送给你,希望你学有所成,莫要浪费年少求学的好时光。”
宁家老太太姓崔,没错,正是崔氏那个崔,不过她是旁支中的旁支,除了一个姓氏外,几乎和崔家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李暮歌连宁疏白都没接触过,更没有渠道得知那位崔老夫人是什么性子了。
只知崔老夫人全名崔兰折。
“多谢外祖母,十四定会听从外祖母教诲,好好读书习字,日后入朝学以致用,造福一方。”
宁疏白不时抚须笑叹,看上去对李暮歌非常满意。
等气氛差不多到份上了,李暮歌说起了南疆。
“听闻南地风光与长宁多有不同,尤其是南疆,十四为公主,久居深宫,对南疆风光十分好奇,常叹不能亲自行万里路,亲眼遍寻风光无限。”
李暮歌说到这儿,想着铺垫差不多了,就十分自然地问道:“不知外祖此处有没有游记一类,描写南地风光的书啊?”
宁疏白没想太多,只觉李暮歌是个好学之人,他年轻时对大庄各地风土人情都十分好奇,李暮歌想来和他年轻时一样。
于是宁疏白将一本游记给了李暮歌,还在李暮歌软磨硬泡下,同意李暮歌闲时可以来他这儿翻阅书籍。
“只可翻阅这一片,不能去后头的书架看,殿下明白了吗?”
李暮歌重重点头,感觉宁疏白完全是将她视作小孩,她可不是小孩子,后头书架上估计都是国子监内部的政务,她看了就出事了。
不过这人情社会是真的漏洞百出,也怪不得寒门难出贵子,世家名门出身的孩子,能在顶尖学府校长办公室里读书,让寒门的学子如何去追,才能追平这差距?
宁疏白还要去宫里商议会试的事,很快就离开了,李暮歌上午去上了课,中午就带着颜士玉进了祭酒廨舍,开始在大书架上,查找自己需要的书籍。
有颜士玉帮忙,浩如烟海的书籍似乎一下子少了许多,没过多久,颜士玉就找到了一本手册。
“殿下,您看是不是这本?”
颜士玉指着手册上歪歪斜斜写着的一行字。
“永寿三年春,至南地苗疆一带,凌淞舍人随笔。”
李暮歌念着上面的字,念完指着“凌淞舍人”四字道:“这就是那位通译官?他字怎么写得如此难看!”
李暮歌写毛笔字就一般,好在原身字也不太好,糊弄一下能糊弄过去,她来到这个世界后,除了幼学蒙童们外,就没再见过谁的字比她更差了。
现在看见了。
“可能是病弱时所写,又或者是路上随手一记吧。”颜士玉也不知道,仔细看,这字还真是难看,“宁祭酒那位学生号凌淞舍人,不会错的。”
李暮歌见颜士玉坚持,只好暂且信了这本小学生画本一样的手册,确实是那位通译官亲笔所写。
等两人坐下翻阅手册后,表情同时严肃起来,里头的字迹再不是小学生涂鸦,而是正儿八经的书法,一笔一划都是入木三分的力道,写书之人文采不知如何,书法当真堪称世间一绝。
手册就是简单记录了一下凌淞舍人到苗疆之地的所见所闻,苗疆之地并非传闻中那般,人人会蛊,蛇虫鼠蚁遍地走的可怕之地。
不过那地方确实有瘴气,也确实常有毒蛇猛兽出没,过去必须带够雄黄粉,还有就是,南地有一族,确有神异之处,会下毒能用蛊,害人的手法层出不穷,不能轻易得罪。
在手册后头,还附有两张纸,上头是南地的文字,底下写了一排大庄文字,应该是凌淞舍人翻译的南地书籍。
说是书籍,不如说是一个传说。
当地信奉女娲,尊称母神。有个习俗是会选出特殊年月日出生的女子,尊为圣女,这个传说是圣女与一个长宁商人相恋的故事,最后圣女被母神接引回家,长宁的商人则不知下落,有人说长宁商人已经回归母神的怀抱。
李暮歌看完这个传说,满头雾水。
这要是谁写得小说,她非要打个差评不可,什么烂尾的破故事!
“永寿,这个年号是盛天皇帝晚年所用,只五年便换了如今的景元,今年是景元十五年,那就是十七年前了。”
颜士玉粗粗一算,吓了一跳,这手册竟然是十七年前的老物件了,比她和十四公主都大!
“十七年前的东西,跟现在的巫蛊之术,好像没什么关系啊。”
难道她查错方向了?
李暮歌不确定,她觉得自己没查错,直觉告诉她,破局的关键点就在这位凌淞舍人身上。
“凌淞舍人现在在哪儿任职?”
手册看不出线索,干脆就去找人!
颜士玉叹口气,动作轻柔地收拢手册,低声道:“凌淞舍人已经去世多年,他遗留世间之物,恐怕也就只有几本游记手册了。”
人已经死了。
李暮歌没想到对方年纪轻轻就没了,“他是通译官,当初在南地时,肯定翻译过不少当地人的书本典籍,史馆之中,应该会有所记载。”
颜士珍在史馆编撰修史,史馆的东西,颜士珍都能接触到。
颜士玉表示明白,她回去就问。
在李暮歌和颜士玉翻阅手册的时候,工部走水了。
这一场火起得离奇,烧了一间廨舍,廨舍之中还有一名工部主事,明明很早就发现起火,许多人前来救火,却不知为何,那火就是扑不灭,硬是从下午烧到晚上。
等火灭了,周遭几间廨舍全遭了灾,好在人员撤离及时,只有那位倒霉的工部主事被烧死了。
第二日,李暮歌到工部的时候,大公主已经先一步到了,一起在现场的还有大理寺和刑部的人。
那名主事的尸体被抬出来时,众人惊呼,尸体已经完全变为一具焦炭。
一股烧焦的味道随之飘开,大理寺来了一位少卿,见周围人都面露难色,便好心说道:“各位若是不适应此景,不如移步其他厅事?”
“工部现在其他厅事人挤人,东西也乱七八糟摆了一地,远不如空地上宽敞,在下已经布好了桌椅茶水,诸位贵人不如去坐一坐?”
崔明璋出面,将事情安排得十分稳妥。
工部出了事,聚集在此的人都是因为工部失察,本来对工部的人没什么好脸色,现在看崔明璋这位工部侍郎安排得实在稳妥,便扫去了面上的晦气,客客气气得说着话走了。
大理寺少卿见人都离开,松了口气,带着仵作便要上前简单验尸。
“验尸的结果给本殿下一份,十四,跟皇姐去里头看看吧。”
大公主说完,不等大理寺的人劝说,迈开大步往烧成框架的廨舍而去,李暮歌看见那位姓邹的少卿到嘴边的劝说,全被大公主的特立独行给打回去了。
“十四殿下,里头危险,随时可能会坍塌。”邹少卿转头看见年轻的小公主还没有走,连忙开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