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因为李暮歌看见了老登对权力出乎意料的重视,她以后想要从老登手里夺权,难度很大啊。
“父皇很生气,大皇姐此番可是吃了个大亏。”
身后四公主虚弱地开口,李暮歌眉梢微微一挑,转过身去看这位又好几日没上朝,今日突然出现的四公主。
四公主面上病气很重,说两句话就要大喘气一下,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像个骨头架子,可就是如此,她也没有倒下。
相反,她活得比宫里很多皇嗣都要长,年少时的病弱没有让她死去,后来成亲生子都没能让她出事。
李暮歌愿称之为超长待机,看着虚弱,好像半截身子已经入土了,实际上能耗得很,身体好的人都快死没了,她还能继续病弱的活下去。
“四皇姐今日怎么来上朝了?真是巧了,每次大皇姐出事,四皇姐都在。”
从一开始生辰宴上大公主的献上死去的鸟儿事件,到现在大公主和太子互掐的每一次大事,仔细想想,这位病弱不喜外出的四公主,全都在场。
李暮歌不得不考虑一下,这究竟全都是巧合,还是有人故意为之,目的又是什么呢?
要说故意,那就只能是四公主在故意如此行事。
李暮歌看了眼四公主脸上那完全不像是作假的病气,又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想太多了,四公主这副快死的模样,可真不像是装得。
“咳咳,不瞒长安,我也很疑惑,为什么每次好不容易出公主府一趟,都能赶上这些事。”
四公主苦笑一声,好像并不想当围观热闹的人。
“四皇姐常年在府中,足不出户,平日里想来也没什么乐子,每次出门都能瞧见这样热闹的场景,难道不觉得不虚此行吗?”
李暮歌面带笑意,说话时态度随和,好像和四公主关系有多好一样。
四公主闻言苦笑连连,摆手摇头,拒绝当那个热闹旁的围观者。
因为围观的人,太容易被扯入热闹中了,她可不想做城门失火里被殃及的池鱼。
四公主的抵触之色不像假的,但李暮歌并没有因此而放下对四公主的怀疑,甚至她更怀疑老四了。
如果这一切都是她演得呢?
“这样热闹的场景,还是少出现些为好,不然这朝堂之上就永无宁日了。”
四公主像是开玩笑一样说着,这个玩笑现在听来,属实是有些地狱笑话。
因为谁都知道,此事绝不可能就此结束,太子和大公主的党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都会上演的战斗。
这一场仗,若是没有外人插手,一年两年怕是都打不出个胜负。
李暮歌不想跟四公主谈论党争了,四公主的嘴很严,一句有用的话都不说。
她果断转移话题,说起另一件事:“四姐如何看待此次夜城一带的雪灾?”
“夜城,那是个好地方,可惜我还没去过。”
四公主对李暮歌的转换话题,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惊讶,她的回答很丝滑,拒绝谈论政治的想法,也表达得很明确。
李暮歌这下确定了,四公主绝没有她表现出来的那么与世无争,羸弱无为。
只是不知为何,四公主在排斥加入朝堂之中,她什么都看得明白,所以她拒绝掺和进来。
倒是少见的清醒。
“巧了不是,妹妹也没有去过夜城,只是听说夜城明月泉酿成的酒很好喝,前段时间偶然喝到,惊为天人,四姐能喝酒吗?若是能的话,回头妹妹给你送几坛过去?”
李暮歌见四公主不想谈,便识趣得没有再提,而是跟四公主聊起家常来,四公主说自己能喝酒,就是得少喝,所以多半要浪费李暮歌的好意了。
李暮歌说给她送一坛过去,平日里少酌两口,解解馋便是。
两位公主你一句我一句得聊着天,谁也没让话掉地上,等在宫外分开的时候,还颇有些依依不舍,约着下次有缘再聚。
四公主精神不济,显然明天后天乃至大后天,都不会再上朝来了。
等李暮歌和四公主分开,坐到自己的马车里,她脸上的笑容如潮水退去,只剩下无悲无喜的淡漠。
“去文绮楼。”
马车车轮转动,载着李暮歌往文绮楼而去。
李暮歌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来文绮楼了,自打她将科举改制一事全权交给宁泽世等人后,她基本上就不去国子监了。
不去国子监,自然不会去文绮楼吃饭。
至于学业,李暮歌该学得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她又不打算去考科举,没必要天天去上课。
到文绮楼的时候,已经有人提前在等着李暮歌,正是穆盈栀。
穆盈栀见到李暮歌,先行了一礼,随后与李暮歌到了隐蔽的包厢之中,将四周人手安排好,确定不会有外人偷听到谈话,两人才开口说正事。
“殿下,人已经全数回来了,只等着下一次舆论战,他们会立刻出征。”
穆盈栀话语间难掩激动,“舆论战”这个名字,还是她从李暮歌这儿学去的。
李暮歌打舆论战不是第一次了,先前她就不止一次利用茶楼酒肆里消息灵通,传递消息也很快的乐伎等人,将消息传到民众耳朵里。
苏铭人还没进长宁城,事迹传遍大街小巷,这全是李暮歌的手笔。
不然大庄那么大,贪官污吏何其多,怎么就一个苏铭能有机会,在长宁百姓面前露脸啊?
放到现代,李暮歌就是手握水军公司,同时还有一堆营销号,一声令下,全网铺开她想让民众知道的消息,流量爆棚那种。
“没被人发现问题吧?”
这一次,李暮歌不光重视消息铺开的速度,也重视有没有人发现问题,太子和大公主现在互相视对方如死敌,两个势力不分伯仲,她如果此刻掺和进去,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还有可能成为其中一方的帮手,那就完全违背了李暮歌一开始的想法。
李暮歌的初心很简单,那就是拱火,让两边都忍不住内心的冲动,将矛盾扩大化,直至两边都收不了手为止。
拱火的后果可能会是让天下大乱,也可能是将所有冲突都局限在朝堂之上,在结局没有出来之前,李暮歌也不清楚究竟如何。
但她还是选择这样去做了,因为她没有耐心陪大公主和太子玩这种永远没有尽头的夺嫡游戏。
两边都没法彻底致对方于死地,于是不停的往后拖,胶着的局面只对皇帝有好处,对李暮歌毫无益处。
穆盈栀很是自信地摇了摇头,说道:“全都是老手了,不会叫人发现问题,只是近些时日,坊间多了很多其他人的人手,似乎都是东宫的人,不知他们要做什么。”
“今天早上,太子弹劾颜家,要给苏铭讨回公道,吵了一早上了。”
穆盈栀闻言,心中了然:“怪不得东宫会派人出来,太子定是想要传播谣言,败坏颜家的名声,颜家在民间素有清名,苏铭又确实做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情,太子想在苏铭畏罪自戕后,为苏铭翻案,很难啊。”
都不能说是很难了,基本上痴心妄想。
别看苏铭死后留了口供,说一切都是颜家胁迫他,实际上苏铭的话并不能作为铁证,颜家嫡系全都在长宁,旁系在族地,就算真的是颜家人胁迫,那也是旁系的问题。
自古只有旁系给嫡系背锅,鲜有嫡系给旁系背锅,因此闹到最后,颜太傅多半会与杨家一样,推几个族中刺头出来顶罪。
“太子想得太简单了,不知是谁给他出得这个主意,靠一个苏铭就直接去攀咬颜太傅,这手臭棋,怕不是楚家人献策,楚家这么多年不温不火,还是有些道理的。”
李暮歌想到今天早上朝堂上的景象,就觉得有些可笑,笑皇帝太敏感,笑太子太傻缺。
太子难道以为他这么做,让皇帝忌惮颜家,就能让大公主吃亏了?
以李暮歌对老登的了解,老登绝不会对颜家动手,相反,他会在权衡利弊后,对颜家更好一点,更容忍一些。
因为颜家是个清流世家,名声再大,朝中支持颜家的大臣再多,颜家也不可能去谋朝篡位,清流忠臣怎会做如此大不敬之举,传出去清流变浊流,颜家名声尽毁,到时候就没几个大臣愿与颜家为伍了。
与之相对的则是凌家,上次凌家算是全身而退,皇帝不得已之下又放了凌长寿回西北,现在长宁就剩下凌长寿的废物儿子还在,以及一个凌家的贵妃,这两人,没有一个看上去能够制止凌家生出反心。
凌长寿不止一个儿子,与妹妹更是多年未见,感情淡薄,皇帝对凌家的忌惮,在凌长寿离开长宁后,会越来越深。
凌家支持太子,颜家是平衡太子和大公主两方势力的重要砝码,怎能轻易挪动?
真正了解皇帝的人绝不会献上这样的计策,太子应该是被最近接二连三的变故打蒙了,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态度,采纳了楚家人的法子,直接冲着颜太傅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