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对于现代人来说,皇帝最大的功绩,是开疆拓土。
为国家夺下了多大的土地,才是现代人最看重的一点。
只要皇帝在位期间,能够成功实现开疆拓土这一成就,那么,就算这个皇帝做得再荒唐,后世依旧会有人为其发声。
反之亦然。
守成之君,一不小心就会沦为现代人口中的庸碌之臣,我上我也行之辈。
“姜老将军所言不错,胡族来犯,总不能毫发无损地离开。胡国既然等着咱们和谈,那便派人前去和谈,不知哪位爱卿愿意出面?若能不动兵马,夺下胡国城池,日后史书之上,必定青史留名。”
李暮歌无法拒绝的是开疆拓土的诱惑,大臣无法拒绝的是青史留名的好处。
当即有一大批大臣毛遂自荐,恨不得今天就舍弃一切,直奔西北,将区区胡国,全数拿下。
主动请缨者中,不乏这两年才入朝廷的新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出身寒门。
现在朝廷事务颇多,连原本保着官位不撒手的世家大族官员们,也渐渐开始寻找有能力的新人,笼络到手下做事了。
不找有能力的是真不行,他们可不想辛苦一整天,全为底下的人打工,想想自己这个上司累死累活,成天加班,底下的人却悠闲度日,他们充满血丝的眼睛嫉妒得更红了。
而那些寒门的官员,大都清楚自己的未来在何方,此刻想去西北的官员中,他们占据大多数。
他们本身底蕴就不足以同世家大族相提并论,做事如果还不积极,当初不如外放做官,留在京城干什么?
李暮歌的目光,落在了穆九榕身上,还有覃宁谧。
两人一人为庶族,一人为士族,代表两个阶级。
李暮歌最后决定,选出七人出使边关,由李乐景带队。
像是这种和谈,其实就跟外交使团差不多,不可能只有一两个人出面,李暮歌只是尽量平衡使团组成成分,避免李乐景压不住她们。
李乐景过去,主打一个吉祥物作用,同时她也会监督那些大臣,一旦那些大臣想要在和谈之中让步,又或者是,私下被胡族收买,有李乐景在,至少能够保证,结果不会太偏离李暮歌的目的。
按理说,和谈的地点应该设在长宁,但李暮歌不太想浪费那个时间,赶紧谈,谈不妥接着打就是了,大家时间都很宝贵。
在秋日的风中,使团离开了京城,往西北而去。
李乐景走得时候,还以为年底能回来,谁知道这一去,就是两年未曾归长宁。
胡族不老实,谈判的时间线被拉得很长,其余官员都能来往长宁与边塞,唯独她这个象征着皇室意志的吉祥物不能走。
后来她在边关吹沙子的时候,一直很疑惑,为什么她当初要答应出使边塞?她老老实实待在科研司,研究她的大铁块不是很好嘛?
答案无解,所以李乐景只能在西北研究起改良军械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这一研究,还真给她研究出点儿名堂来。
第98章
边关战争的时间被拉长, 这件事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
李暮歌的目的是开疆拓土,不是跟邻居友好相处,说白了, 她就是看上邻居的地了!
在她抱着这种目的的前提下, 胡国如果还同意她提出的要求,那他们就不会被杨家人两句话,忽悠得头脑一热, 领兵就打过来了。
本来是想要占便宜,结果便宜没占到, 死了一批人,还被俘虏了一批人。
胡国和大庄一开始递交和谈申请的时候,想得是将那些俘虏换回去, 几万人可不是小数目,就算里面大部分都是无关紧要的贱民,可里头还有胡国的达官显贵呢!那些人的命可太值钱了。
这两年时间里, 胡国陆陆续续换回去了一些王公显贵, 李暮歌并没有为难那些人,在李暮歌看来, 那些人全都是小金矿。
打仗打得钱不够了,就扔出去一个,从胡国换物资和钱财回来, 继续跟胡国打仗。
胡国后来也明白过来了, 大庄这是拿他们自己的钱打他们,气得不行,又实在舍不得将那些王公贵族抛弃。
要是抛弃,从一开始就一个都别换,现在半途而废, 剩下那些达官显贵的命没了,他们就会被那些贵人的家人恨上。
得不偿失。
之所以战争两年才结束,就是因为那些王公贵族。
不知道是胡国哪个大聪明想出来的法子,认为如果战争结束,李暮歌会狮子大开口,远不如这样维持着战争,然后慢慢赎回那些人。
等那些人都赎回去,胡国就没了后顾之忧,可以一举攻破西北,大军直接打到长宁去。
这个想法是在战争持续一年时,被西北主将苏星月探知到的。
很快消息就传到了李暮歌手上。
当时战争持续了一年,朝野内外已经有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要不是有那些王公贵族换钱,代替国库出钱打仗,那些主和派的官员,早就跳脚了。
加之这一年以来,大庄国内变化巨大,有数不清的新鲜事物牵引他们的注意力,他们也没什么精力,跟李暮歌对着干了。
李暮歌是打定主意要打的,看到消息后,坚定了她接着打下去的心,她倒要看看,最后谁将谁一举攻破。
胡国有人出这么一个惊天馊主意,只能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抽象。
以前读史的时候,看见一些古人的脑回路,她完全无法理解,那个时候,她觉得是自己年轻,看不懂古人的聪慧。
现在她懂了,古人也是人,是人就有玩抽象的时候。
可把抽象玩到国家层面,不得不说是个人物。
李暮歌愿意封想出此计策的人为胡国第一奸细,大庄埋伏在胡国的奸细之首。
李乐景在边关呆了一年,应该是在边关呆烦了,知晓此事后,立马随书一封,请求开展总攻,直接将胡国灭了,好让她回去。
胡国要是灭了,也就不用和谈了,她这个当吉祥物的公主,自然就可以回去了。
李暮歌想到李乐景这些时日,明里暗里暗示她,想要回长宁的折子,哑然失笑。
“听说,理慧皇姐在边关研究出了一些特殊的小东西,都带回来了吗?”
李暮歌暂时将李乐景的调任一事放在一旁,她的态度很明显了,不想将人调回来。
人才到哪儿都是人才,现在国家显然更需要一个军械方面的人才。
她是在问传讯回来的使者,此刻站在她跟前的是才刚从西北回来一天的覃宁谧。
“回陛下,理慧公主所制之物,威力甚大,臣并未将其带入长宁,而是暂放在城外长宁府兵大营之中。”
“哦?行,朕这就换身衣服,咱们出城。”
“臣遵命。”
李暮歌对于那东西已经期待已久了,她其实知道那是个什么玩意,只是想亲眼看看。
据李乐景说,研发出那东西的灵感,是李暮歌之前提供给兵部与工部的假设,加之她一直在琢磨怎么弄蒸汽机,转换能量,阴差阳错之下,就将那玩意给造出来了。
反正李暮歌这个文科生是没办法将李乐景说得那些东西融合在一起,让她想破脑袋,她也想不出来其中的关联。
要李暮歌说,李乐景估计是闲的无聊,开始完成李暮歌的心愿清单了。
李乐景要是研究不出什么,李暮歌也就让她回来了,谁知道她还真研究出了一些,那就不能让人随便回来了。
留在战场上,以后肯定还会有更多灵感。
李乐景要是知道,自己闲暇无聊时的作品,成了她现在回不去长宁的主要原因,她一定恨不得穿回过去,让闲得无聊的自己赶紧住手!
无聊就去睡大觉!没事儿捣鼓什么军械!
城外府兵大营得到皇帝要来的消息,立马开启一级戒备状态,李暮歌到的时候,大营里里外外已经全都是全副武装,来往巡逻的士兵。
务必保证不会有任何危险出现。
驻守长宁城外的府兵大营大将姓屈,单名一个端字,屈端这名字一出来,会叫人联想到端午节的屈原。
实际上,屈端的屈确实是屈原的屈,可又不是屈原的屈,这位老祖宗是跟着大庄开国皇帝打天下的一员。
姓屈,但和屈原没什么关系,开国后,才供奉了屈原当老祖宗,有点儿像是给自己找关系的意思。
毕竟世家横行的朝廷之上,没点儿身份来历,同僚压根不会将人放在眼里,哪怕你是开国功勋之后也没用。
屈端为人领兵能力一般,只是为人十分谨慎,今年四十多,以前在禁军当统领,后来被调到府兵大营来。
李暮歌上位后没有换了他,就是因为他是个不站队的人,军队里的将军,不站队就对了。
见到皇帝,屈端赶忙领着几个副将上前行礼。
“末将屈端,恭迎陛下!”
“免礼,我来看看覃爱卿带回来的西北武器,放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