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换了一身常服,李暮歌说话也比较接地气了,没一口一个朕。
皇帝态度温和,属下却不敢放肆,屈端连忙将人往校场上引。
这一处校场应该是供弓箭手练习的地方,远处又不少靶子竖着。
覃宁谧带回来的武器盖着黄布,摆放在托盘上,由几个士兵托着一路护送过来。
“陛下,此物便是覃大人自西北带回来的火铳。”
掀开黄布,托盘上躺放着一把外形接近现代手|枪的火器。
李暮歌凑近看看,伸手将其拿起。
“陛下,此物危险,千万不能随意对着人,还有这个板子,不能随便扣动。”
覃宁谧见火铳到了李暮歌手中,大惊失色,恨不得立马上前,将火铳夺过来。
她在西北看见了这东西到底有多大的威力,近距离能在人身上轰出一个大洞来,那些个胡族的骑兵都怕它。
“嗯。”
李暮歌知道覃宁谧是担心她,也没开口说什么自己知道这些禁忌,她将枪口对准靶子,手指没有放在扳机上。
见她全程都很听话,覃宁谧松了口气。
一旁的屈端死死盯着李暮歌的手,生怕走火,新的武器入营,他身为将军,肯定先试过了。
那威力,是真惊人,比制作精良的弩也不差多少了。
就是不知道,这东西的制作成本,比之弩如何?
屈端这样想,便直接开口问覃宁谧了。
覃宁谧回想了一下李乐景的原话,说道:“批量制作的话,成本和弩差不多,其实在战场上没有特别大的使用空间,不如铺天盖地一起射箭来得轻松。”
在战场上,对面密密麻麻都是敌人,而己方全都是普通士兵的情况下,给每一个士兵配置弓箭,在距离没有拉近时,统一放箭,威力最大,也最简单。
弓箭的制造成本比弩和火铳都低,同时,对士兵素质的要求也低。
弩和火铳比较看重精准度,制作成本高,就代表它不能在战场上随意浪费,最好做到一下一个敌人,大部分士兵做不到这一点,给普通士兵弩或火铳,可能还没有弓箭的杀伤力大。
李暮歌闻言并不失望,她放下火铳,侧过头看见了屈端脸上没有掩饰的失望,笑道:“屈将军看起来对火铳寄予厚望啊。”
屈端没有否认,反而大方点头道:“陛下有所不知,此物动静极大,威力更是巨大,它那里头的东西,打在人身上会炸开,用在战场上,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屈端说完,又给李暮歌详细解释了一下。
大概的意思是说,此物在对付骑兵时会有奇效,人可以适应火铳的巨大响声,畜生可没那么快适应,在战场上,马匹一旦受惊,会造成很大的混乱。
不光是针对骑兵,还有在战场上驰骋的战车,一切需要畜生拉动的东西,都会受到火铳影响。
“想法不错,但它现在还是太基础了。”
李暮歌当然知道火器对马匹的影响有多大,可光凭火铳不行。
马很聪明,经过训练后,火铳那点儿类似于炮仗炸开的响声,不可能造成马儿大范围恐慌。
想要做到哪一点,唯有大炮。
李暮歌确定了,在李乐景发明出大炮之前,她不会让李乐景回来的。
希望她的好十三姐,能给她创造出更多奇迹。
李乐景今年才十七,正是外出闯荡的年纪,在外面多待几年又怎么了?
第二年,李乐景搞出了大炮,拿大炮轰走了那群胡族的骑兵,苏星月领骑兵三千追击,一路追到胡国王庭,攻破胡族王庭,至此,这场对外战争才算圆满落幕。
草原之上,飘荡起绣有“庄”字的旗帜。
西北军大获全胜,苏星月领胡国王族入长宁,连同胡国的土地,一同献给复盛帝李暮歌。
第99章
西北大捷, 自是喜事一件。
关键是,这次打完之后,短时间里可以一劳永逸了。
苏星月直接将那一片胡国的土地都给打下来了。
胡国, 算是灭国了!
这是何等壮举, 等日后记载史书之上,荣耀加身的不止是苏星月一人,连同这两年期间, 为此战贡献颇多的所有人,都能在历史书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想到自己名留青史了, 此战之中出力的官员,全都乐得合不拢嘴。
就连那些一直以来对苏星月意见颇深的主和派,此刻一想到苏星月凯旋而归, 都会露出由衷的笑来。
一来是为终于不必再打仗而开心,二来则是想着,大庄平定四方, 日后自己只需好好干, 总有能留下名字的那一天。
哪个文臣能拒绝青史留名啊!正如没有皇帝能够拒绝开疆拓土一般。
但,胡国打下来是打下来的, 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出现,治理问题急需解决。
胡国地广人稀,关键就在于这四个字, 哪怕上头全都是草原, 不适合种地,那也没有地广人稀的难度高。
地广人稀到什么程度呢?整个胡国,几乎能够媲美大庄全境的国土面积,却只有大庄人口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也就是说, 胡国只有三百余万人。
大庄现在就算得上是地广人稀,和后世相比差得远。
在城市里还好,到了荒郊野外,几十里见不到一个人烟,那都是常有的事情。
李暮歌这两年,以战时征税为借口,进行过一次人口普查。
普查力度一般,只是提前昭告天下,告诉所有人,只要你有户口,你就一定有田种,没上户口之前的事情,可以一笔勾销。
这是在告诉所有底层的百姓,不管你之前是被世家大族藏起来做了隐户,还是迫不得已,为生计到山上落草为寇,只要你愿意在人口册子上填写自己的名字,以前的一切,既往不咎。
以后,你就可以当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庄人,拥有农田和村落,努努力就可以盖个房子,经营自己的家。
李暮歌若不是在战时颁布这项政令,恐怕很难推行下去,但那个时候正好西北大战,朝中官员都觉得,李暮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壮丁。
高官显贵们都害怕李暮歌抓壮丁抓到自己头上,捏着鼻子放出了一批隐户,想用底层百姓的命,替掉自己家族之人的名额。
也有世家大族认为,李暮歌此举,纯粹是因为国库紧张,想要巧令名目多要税,为了不让李暮歌将主意打到自己身上,以至于自己达成全家被灭的成就,他们不得已之下,也放了不少隐户出来,甚至还派亲信,去游说那些上山后不愿意下山的土匪贼寇。
无论原因是什么,最后效果是惊人的。
李暮歌刚登基时,看大庄人口是三千万余,人口普查后,硬是多了五百万人口。
李暮歌知道,这五百万肯定不是世家的所有隐户,估计连一半都没有,但她已经满意了。
再多,她短时间里也不太够分地。
三千五百万余人,如果家家分地,人人有田,以大庄的土地面积来计算,绝对是够得,甚至还有多余。
可惜田地大部分都掌管在私人手里,除了世家大族以及官员们外,李暮歌自己名下,就私占良田过万亩。
不对,这不叫私占良田,这叫皇帝的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那种。
反正说来说去,就是人和田,世家真的昧下太多了。
李暮歌一想到这儿就想要骂骂咧咧,谁说这是封建主义社会的,这根本就是资本主义,只是还没有全面进入工业时期而已。
饭要一口口吃,路得一步步走,李暮歌也没别的办法,一切慢慢来就是了。
至少西北大战一次,她解决了两个大问题,还有无数个小问题。
“苏将军还有多久会到长宁?”
李暮歌问捧着一沓新奏折进来的翠玉,翠玉将奏折放下,沉吟片刻道:“回陛下话,苏将军下个月月初至长宁。”
“嗯,一定要确认好她入城的时间,这可是普天同庆的好事,到时候长宁城里一定热闹非凡。”
“是,陛下放心,礼部的大人们定然会好好准备。”
李暮歌对现在的礼部还挺放心,礼部最近做了不少事情,都完成的很不错。
她又想起一件事,问道:“最近报社那边的信多吗?”
翠玉还真不太清楚,她请李暮歌将报社的总编请来。
报社的总编是一位年逾四十的妇人,她原本是寡居在家的世家贵女,后来李暮歌想要选个有才名,有阅历的女子做报社的总编,她听闻此事后主动报名。
总编姓叶,单名一个画字,叶画人如其名,最擅作画。
她的欣赏水平很高,写文章也有几分才气,关键是她还能给报纸排版,没事儿画个逸趣横生的插图,很受民间百姓喜爱。
因为西北有战事的原因,长宁城月报已经下分成半月报与周报三种形式,其中周报内容最为琐碎,半月报略显笼统,登报内容比较正经,而月报则是官府政令居多,之前的八卦小消息,已经全都从月报上,转移到周报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