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作者:汀柏荣荣/橙汁感谢      更新:2025-09-22 09:35      字数:3872
  
  顺便,还要建设草场,不能让胡地百姓和以前一样,人追着草场走,大庄的人能种出养活那么多人的粮食,就能种出一片草场。
  胡地的牛、羊与马都能成为养活胡地人的“粮食”。
  原本不想要那么多胡地人以及大片荒地的朝臣,在李暮歌一条条命令下,眼睛逐渐发亮。
  若真按照陛下所言好好治理,胡地哪里还是荒地?简直就是遍地黄金啊!
  第106章
  继修路之后, 原来的胡国,现在的胡地,成了长宁城新的热点话题。
  李暮歌在早朝上的那一张大饼摊得是又大又圆, 香的当时在场的人都迷糊了。
  大臣们下朝回去干活儿的时候, 嘴上还一直不停地说着这张大饼,讨论着这张大饼如果真的能实现,可以给他们自身, 以及他们的家族,带来多大的利益。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有好处的事情,大家干起来才会分外有动力。
  对于朝臣们的反应,李暮歌早就有所预料, 她甚至还提前在报纸上预定了头条,头条刊登的内容,就是论西北百年大计。
  没错, 百年大计!
  李暮歌一直觉得, 将国家的发展提前写入计划中,之后按照计划, 一步步实现目标,这一套方法是真的很好用。
  现在她已经能够掌控整个大庄,无论内外, 都没有人站出来给她捣乱了, 那么这些好法子,就得搬过来用了。
  不光有发展西北的百年大计,还有发展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的二十年计划,以及各地商业街建设的十年计划,还有全面支持工业研发, 创新科技的百年大计等等。
  全都是这段时间李暮歌弄出来的新鲜产物。
  原本人们对这动不动就几年大计的名头,听起来还一头雾水,听得多了,也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还真别说,有了计划之后,一下子未来都清晰了许多。
  朝臣和百姓们都接受良好,觉得这个计划特别好。
  这片大地上的人,自古就崇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观点,对于做计划,那是相当的熟练。
  除了长期计划,朝廷也做短期计划,最短就是三个月,比如修路的计划,其实就规划了三个月,因为入冬之后,实在不是个动土的好时机。
  冬天除了南方,大多地方土都被冻住了,这个时候施工,不光施工难度高,工人也会很冷。
  有足够保温材料的现代,冬天在外头挖土,人都有可能会被冻坏,更不要说缺衣少穿的古代了。
  李暮歌是真的很珍惜人手,因为一旦开启基建模式,她就发现,人真的太少了。
  太少了啊!到处都缺人,每一个岗位,每一个职位都缺人。
  原本一些人对大量女官进入朝堂开始执政的时候还指手画脚,现在多了个胡地需要管理,所有人都忙得脚不沾地,别说女官进入朝堂了,只要能为他们分担繁琐的朝政,妖怪进来干活都行啊!
  这种需要人干活的风,吹到了大庄的大江南北,到处都缺人,新的厂子缺人,新开垦的土地需要人种,荒芜的土地需要人去治理……
  现在别说女子了,就是老人,只要你还能动弹,就得干活,清闲的活儿也得干。
  也就小孩不用干,因为小孩需要上学。
  这个小孩仅限于家境比较好一点儿的小孩,穷苦人家的孩子还是以前的老样子。
  李暮歌还是没有展开基础教育,想要将学堂开遍大庄,难度太大了,钱现在是不缺,书笔纸都不缺,缺得是老师。
  再怎么努力培养,人才长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若是急于求成,培养出一堆酒囊饭袋当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也好不到哪儿去。
  李暮歌是着急,但她还没有着急到什么香的臭的都要的程度。
  不过也就这几年的事情了,按照李暮歌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来看,五年之内,有望实现大庄境内的基础教育遍地开花。
  到时候不求出多少个文曲星,只盼着每个大庄的百姓,能自己读报,让新一代大庄人里没有文盲。
  接着慢慢去扫盲,争取让全大庄的人都能认识字,自己读个报纸,看个公文能看明白。
  这样一来,就能有效避免地方官员欺上瞒下,两头吃,两头贪的情况了。
  百姓知法懂法,明白国家是怎么个运行方式,才能有效遏制贪官污吏横行。
  相对应的监管机构,李暮歌也早就开始安排起来,就以宫中情报机构为原型,第三方监管机构,干脆就交给了立场较为中立的宫人们。
  因为宫人有一个入宫后就不允许自行婚配的规定,这个规定,原本是因为太监没有资本,宫女名义上全都是皇帝的女人,所以才会有规定如此。
  现在,这个规定方便了李暮歌建立第三方机构。
  联姻是腐蚀权力的一种办法,当昔日的同僚或仇敌通过联姻,成为“一家人”后,权力的公正性就会受到人情世故的挑战。
  关键是,人身为群居生物,还没法彻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李暮歌也是在建立反腐机制的过程中,才更加明白,为什么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那么喜欢用太监和没有牵绊的宫中女官。
  实在是太好用了。
  虽然宫人也是人,但是宫人已经通过后天人为,被斩除了腐败的一条大路,而且宫人还没法形成家族,这一点甚至比朝中的寒门子弟更好。
  毕竟当高官久了,寒门就是第二个世家。
  不过李暮歌并没有想延续这种扭曲人性的传统习俗,反正以后太监是不太可能出现了,真出现,也只会出现在牢狱里。
  至于宫女,她们以后就是宫中女官,这是个正儿八经的职位,以后肯定还会有。
  只要皇权不灭,宫中女官就会一直存在。
  这个冬天,注定过得不会安静。
  在生活中奔波的人们,偶尔停足细想,会发现,自打新帝上位后,每一个冬天似乎都没有平静过。
  或者说,一年到头,就没有一天是平静的。
  人们变得非常忙碌,不是在上工就是在上工的路上。
  以前的日子过得也很忙,每天天不亮就要开始起来干活,干上一整天,往往晚上还要拖着疲惫的身子,收拾自己的小家。
  那个时候,每一个人都很麻木,没有任何出去玩乐的心思,当然,手头也没有玩乐的钱。
  现在却完全不同。
  赵雪娘今年十八,她现在在长宁城外的纺织厂里做工,因为她会绣花,胆大心细,所以她才入厂不到三个月,就已经是厂里的管事了。
  每月能拿到的月钱,从一两半上升到了四两半。
  大庄银子值钱,若是在村里,一家三口一年的花销,大概是三两左右,长宁城花销大,赵雪娘家中人不多,但一年也得花个四五两。
  谁能想到,她现在一个月就能赚到一家能用一年的银钱了!
  今日发工钱,赵雪娘怀中揣着沉甸甸的荷包往家里走,步子极大,冷风打在脸上刺骨得冷,但没有浇灭她心中的热情。
  赵雪娘是家中的老大,她出生在冬日,对冬天,她一向是厌恶的,此刻她却能在冷风中笑起来。
  一路走过热闹的大街,拐入狭窄的小巷,接着又走过几个岔路口,拐来拐去,终于到了有些破旧的木门前。
  赵雪娘将缩在怀里的手拿出来,手上套着毛织手套,暖烘烘的,这是纺织厂管事都有的东西。
  她第一次戴,热得她手心都是汗,她还不舍得摘下。
  “叩!叩!叩!”
  门环扣门三声,里头传来一个有些稚嫩的声音。
  “谁呀?”
  “是我,玉娘,开门。”
  嘎吱一声响,木门被人从里头打开,里面走出来一个身形瘦弱的少女,瞧着十四五的年纪。
  见到赵雪娘,她因为过瘦而显得极大的眼睛里满是惊喜。
  “大姐回来了!”
  “嗯,小妹呢?”
  赵雪娘点点头,没听着屋里有动静,有些奇怪。
  “学堂还没放学呢,这两天黑的早了,学堂还是之前的时间,祖母去接他们了。”
  赵雪娘想起来了,那孩子今年开始去学堂读书启蒙了。
  束脩一年才一两银子!比以前半年二两,便宜太多了。
  听说是朝廷有补助,陛下体恤平民百姓读书不易,特意补助一半的束脩。
  原本这一两银子,赵雪娘掏得都极为心疼,若不是怕妹妹日后目不识丁,出去容易被人蒙骗,她都想再等两年,再送人去学堂了。
  现在想想怀中的钱,赵雪娘一下子就轻松了。
  木门后头是个显得有些破败的小院子,院子里目前只有赵雪娘和她二妹妹赵玉娘两人。
  赵雪娘的祖父与父亲死了好几年了。
  母亲则是改嫁了,算一算也有五六年了。
  赵雪娘不喜欢冬天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她原本的家,破碎在一个个冬日寒冷的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