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作者:
袖里藏猫 更新:2025-09-26 09:30 字数:3444
她的容光灿烂,将“朕想出宫”四个字明晃晃地写在脸上。
第45章
赵嘉陵出宫意愿强烈,只是近来忙碌,出去的事情暂时只作遐想。
钱是借着“明德书院”的名义筹集的,不过明德书院用度从内藏中出,用不着操心。至于这些到手的钱,当然得用来建设系统说的分门别类的专门工厂。赵嘉陵直接让少府去营造,少府管宫中事,南衙的宰相们也无法插手,省却一些麻烦的声音。
在赵嘉陵将建造工作的事情落实下去后,李兆慈入宫了。火器造出来不是摆设,它毕竟与弓箭不同,如何使用还得练习,到时候排兵布阵的事,也得稍作改易。除了择选合适的人演练,李兆慈还提出了火树银花的售卖。
“火器还未批量生产吧?”赵嘉陵问李兆慈,见李兆慈颔首称是,她又道,“朕会从北衙禁卫和暗卫中择取适合的人选组成火器营。至于的‘火树银花,临近年关了,的确是个恰当的售卖时节。你去安家的铺子找安玉婵和穆陆她们商议。”买卖的事情有更懂的人,看李兆慈的神色,就知道她对经营没多大兴趣。
“火器营”是头一批接触新样式武器的人,得慎重挑选,必须是天子的亲信才妥当。赵嘉陵思来想去,又找太后商议。等到“火器营”的人选落定后,皇雍印刷坊那边传来了消息,说是三册《通识》已经印好了,送了一些用精致书函装起来的到宫中。
《通识》虽然在系统口中是给小儿启发兴趣的用书,但其涵盖面颇为广博,还涉及了些粗浅的工学、农学等知识,就算是大人也能看。
赵嘉陵下令翰林待诏和皇雍印刷坊继续为刻印全套的教学用书做努力,然后又让人送《通识》到皇亲国戚以及宰相府邸,以示浩荡皇恩。其中单单略过了“忠王府”,朝臣们心里门儿清,可谁也不敢替忠王发声。
圣人赐物管你有没有兴致,都要将其供起来,然后上表谢恩。赵嘉陵懒得翻看那些吹捧的话,将宰臣们召集到了殿中,开始提明德书院招生的事。文学、算学、书学、律学、医学、兵学这些不用发愁,大雍有的是人才,博物学的话,已经赶“高韶”上架了,但工学、化学一直未曾寻得合适的教书人选。
计划一条条罗列,但是真到落实的时候,还是有不少的事情让人发愁。一些匠人们固然懂技巧,但却不能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来,其中原理他们也不大讲得出来,只是代代人经验积累,才那样去做。
赵嘉陵需要的是士人和匠人的结合体,既能落笔著述万言,也能挽起袖子实操。本朝虽然没有过去那种士庶天隔的恐怖,但一些流风仍旧没有散去,找到这类人才简直难如登天。赵嘉陵下诏府州征召,也不知道几时才有人才被送到长安,更不知其人是否能够担起重担。
“草创之初,不必事事循规。既然有典籍在,陛下不若令其人自学。如果学有多成,便可留在明德书院做师长。”谢兰藻道。
赵嘉陵一点头,也只能够这样了。她又道:“明德书院初期所招之人不多,以每科四十人为上限。那些成人需要考校一番再入学,不过这都是特殊时期,日后不能做定例。”
“幼学班才算明德之始么?陛下,此回幼学不限年龄,那到何时能统一呢?”宰臣又问。
关于年龄的事情,赵嘉陵与谢兰藻商议过,只不过那时提了几句,后来一琢磨,大大小小都在一个班似乎也不大妥当。她的眉头蹙起,询问道:“诸卿有什么建议?”
“不若再增设成人幼学班,至于幼儿入学开蒙的入学般,则以五到十岁为限。那些书籍以学年为分,再到来年招收新生,便以头一个幼学班为基准。”
“陛下,若开蒙幼学班只取四十人,又如何选呢?其余科目尚能通过考试筛选,可这幼儿只是识一些字而已。”
……
赵嘉陵抿了抿唇。
【三三,做任务的时候倒是爽了,但是你没告诉朕后续这么麻烦啊!任务已经完成,不如——】
【宿主,你当个人吧!不要“烂尾楼”工程。】明君系统差点被赵嘉陵吓得宕机,任务完成宿主要继续摆烂,它、它、它好像也没办法。
【朕只是想想,朕是要做千古明君,与谢兰藻传唱一段佳话的人。】
就算听了不少回陛下的心声,知道她跟谢相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旖旎往事,但再听一回,宰臣们也忍不住把视线往谢兰藻身上落。
不愧是丰神俊逸的谢中书啊,听到了陛下慷慨激昂的肺腑之言,仍旧面不改色,比当初的郑相有过之而无不及。
“朕要留二十个员额给英烈孤儿。”赵嘉陵道。按照祖宗之旧例,这些孤儿长成后会有大半加入北衙禁军或者暗卫营,余□□弱的远离宫阙,生活总归不大好过。
她一口气定下了*一半人选,宰臣们只敢在心中嘀咕,总不能说这些孤儿不配吧?传出去多让将士心寒啊。“剩下的二十人呢?”
赵嘉陵掀了掀眼皮子,道:“身家清白、家中长辈子孙无劣迹的,先到先得。”
明德书院招生的消息很早就传出去了,但这回是真正定下了时间、地点。这事儿也没下敕书,而是通过新开张的皇雍书局张贴出去的。书局与印坊一般,隶属于明德书院。眼下店中的刻本不多,除却国子监校定的韵书,便是新上的《通识》了。
东市西市乃至坊间都有书局,大大小小的。士人们有惯常去的,原先不会在意一家新的书局,除非是寻不到想到的书籍,奈何这新开的书局以“皇雍”为名,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跟宫中千丝万缕。
“不会去了不让在那里看书或者抄书吧?”冬日的长安寒风瑟瑟,雪花翩然而飞。来参与贡举的士人们何其多?其中不乏家贫之人。他们买不起书,便会选择在书铺阅读或者抄写。有些商人愿意结交士人,便乐呵呵地随他们去了,却也有人嫌他们妨碍生意,将他们逐出去。
“建明德书院的事情你没听说吗?这书局也属于书院的吧。”
“有所耳闻,只是听那些勋贵子弟道,分什么工学、化学的,与省试全然无关啊。”寒窗苦读多年,为的就是一举及第,如与举业无关,又有什么研习的必要?
应答的士人不太情愿,她家境贫寒,只一寡母拼尽心思供她念书,指望着她出人头地。她毕生心血都在举业上,就算对其它东西感兴趣,也不能允许自己被乱花迷眼。
“皇雍书局还有刻印的书籍呢。现在许多书坊开始刻小书了,只是那文字校定颇为粗劣。这技术是从宫中传出来的,听说由国子监和翰林待诏校定的呢,总不会太差吧?走吧,就去看一看。你成日蒙在屋中念书,我怕你憋出问题来。”士人的好友笑吟吟地拽着她往皇雍书局去。
岁暮天寒,道路泥泞湿滑,可皇雍书坊颇为热闹。
因为明德书院那道招生的公告在,不管是不是买书的,都围拢在这边窃窃私语,询问究竟了。
家中有许多个孩子的,想都不用想,只要有适龄的,就等时间到了把名报上。可只有一个孩子的,尤其是商户,便得仔细斟酌了。他们都想着让孩子参与贡举,走一条不被人鄙夷的路。
入不了国子监,可以回州府上没限制的州学、县学,亦或是自己请夫子来教。不管怎么说,学的都是贡举需要四书五经六艺。但这明德书院不同,虽然说是宫里的意思,书院是书院,终究不能与官学比,学的似乎也不是贡举需要的东西。
这一步踏错,可是万劫不复啊!
皇雍书局东西布局不一,一边是陈列着牙签数轴的书架,另一边则陈列着案几,上有笔墨纸砚。不少案几处已有士人落座,正在奋笔疾书。一角还摆放着专人看顾的炭盆,暖意融融的。
“四面怎么如此亮堂,还一点风都没有。”拽着同窗来的士人不由得掩唇惊呼,眸中满是新奇之色。
“那是琉璃。”一道懒散的声音响起,答话的是一身道袍装束的裴无为。她是同薛元霜一起过来的,金仙公主府那边依照承诺送了她一套书,她原不想踏雪出门,奈何拗不过薛元霜,只好同她走一趟。薛元霜沉下心读书,她却是走走逛逛,将书局里头的东西摸清了。
圣人真是好大的手笔啊,原本都是雕花窗,天一冷开着窗呢,便有瑟瑟的寒风刮入,骨头都要冻结了。现在好了,都换成了大片的琉璃,既不漏风,也不会阻碍光线。
那两名士人不是两京人士,到长安之后虽然感慨于京都的繁华,但也止于此了。直到瞧见了“玻璃窗”才瞠目结舌,似是遭到巨大的冲击。今岁圣人在贡举和国子监上改制不断,是重视士人耶?若非如此,又怎能做到这一地步?权贵家中都未听得有用晶莹剔透之琉璃装饰窗户的,何况是一家小小书局?
“陛下智略宏通,英谋独运,此是社稷之福!”听了裴无为话语的士人动容。禁断公荐、考试糊名,哪个不是为士人着想?那么明德书院,是否也有深意在?来到此处的士人对《通识》好奇归好奇,但总归是为了举业书来的,这会儿心中有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