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作者:峨眉山猴子03      更新:2025-09-26 09:44      字数:3346
  所以在知道自己以后可以经常去找闻侍中玩……学习的时候,小刘据的内心其实是非常开心的。
  但闻棠就有点难绷了。
  第一天,一大一小两只坐在书案前面面相觑,闻棠:“太子殿下。”
  闻棠对小刘据露出一个和善的微笑,小团子版刘据则甜甜道:“闻侍中好,好久不见,孤很想你,你今天是要教我学习东西吗,那真是太好了。”
  闻棠:……
  嘴可真甜,们老刘家魅魔体质这么早就觉醒了吗?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今天会心慈手软,给你少出两道题目的。
  千年的学生终于熬成师,虽然是编外老师,可闻棠心里的反派桀桀桀笑声可一点没少。
  “殿下,下臣水平有限,无法和石少傅相提并论,君子六艺充其量也就只能教您个“数”了。”
  这倒是真的,礼、乐、射、御、书、数中,选来选去,她最擅长的就是“数”学了,当然,还会点射和书。
  刘据眨着一双大眼睛,看起来很期待的样子。
  闻棠:“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不知道为什么,刘据觉得闻棠的面容瞬间变得不那么温和了。
  刘据:哇,闻侍中会变脸。
  闻棠先让刘据用自己的方法算了一段时间,他算得很慢,几乎没有任何进展,不光是他,帷幕后的二人亦没有多少头绪。
  无论多么尊贵的身份,是皇帝皇后又如何,孩子第一天上课也得放下手头事物来殿中陪读。
  卫子夫虽然出身寒微,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当了皇后以后,长时间处理宫务锻炼出了她极高的算学能力,而每日都要看上计报表的刘彻就更不用说了。
  二人已经完全沉浸在鸡兔同笼问题中,计算得不知天地为何物,连观察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都不那么勤快了。
  古代算学中虽然也有方程,但还处于一个正在的初级阶段,再加上刘据年纪尚小,才刚六岁,一时半会肯定算不清楚,就算在现代,鸡兔同笼问题都是四年级十岁才开始学的内容。
  这时候就到闻老师出手了。
  她详细地给刘据讲解了如何用现代方法做方程题,她讲得很认真,很生动,有次序地引导刘据计算,刘据学得扎实,算上中间科普的时间,足足用了一个时辰才算出答案,对于成年人来讲,这个速度属于智障速度,但对于一个六岁小孩,已经很聪明了。
  “雉二十三,兔一十二。”
  闻棠:“恭喜殿下,回答正确。”
  帷幕后面那二位同样不约而同地看向自己书简中的答案,也都算对了。
  刘据郑重行礼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数,约我以算,欲罢不能。”
  这是孔子在《论语子罕》中的话,看来刘据的学前教育也被教的很好。
  帝后看向彼此,此时眼中完全没有什么缠缠绵绵的情意,全是对自己教导孩子的满意。
  帝:朕的太子。
  后:我儿子!
  闻棠本来想再给刘据做几道练习题的,但是考虑到成年人连上两节课都要累死了,更别说刘据一个t六岁小孩呢,肯定会精力不足,于是只好作罢,让他回去休息。
  有一道像催命似的声音在闻棠耳边响起:“闻卿!”
  刘彻认为闻棠刚刚给刘据讲课中用的新算法很新奇,若能将此推广至朝中,日后群臣计吏们审核簿籍、赋税、口算等,定能轻松不少。
  闻棠指了指窗外的月,月上中天,时间已经很晚了。
  又指了指自己的眼睛,有点憔悴。
  此时无声胜有声。
  讲真的,闻棠心中腹诽如果刘彻再找自己加班,就算他把我家门框和瓦片儿上都镶嵌松石珍珠金边儿,湖中铺昆山宝玉,我依旧会在心里骂一百遍刘彻的。
  不,我是个行动派,我不光心里骂他,还要偷偷给他下褪黑素。
  好在刘彻懂了闻棠的意思。
  他说:“闻卿,早些休息。”
  闻棠:“多谢陛下!”
  你的属下撤回一片褪黑素。
  第51章 教导
  闻棠经过一晚的休息,第二天又是活力满满去上班的一天,因为刘彻昨晚的突发奇想,今日政事是同刘彻讲解并探讨推广现代的术算方法。
  现在还好,汉朝五日一休沐,要是再晚个几百年,穿到唐宋时期,那时候奉行“十天工作制”,朝中官员十日能休息一天,闻棠可就真失去所有力气和手段了。
  晚上则是给刘据出了几道类似的题目练习。
  白灾已去,可因为之前连着下了很长时间的雨夹雪,空气潮湿,云蒸础润,体感不怎么舒服,气候无法改变,即使是长安城中的这些权贵高官也对此无济于事,只能燃起熏香或者勤换衣裳。
  对此,闻棠能做的就是命人拿来一些处理过的生石灰放到殿中祛湿气,诸位侍中一进室内,便觉得殿中格外干爽,不似外边那般湿气氤氲,导致这几日来尚书台述职的侍中郎卫们都多了起来。
  除此之外,闻棠又灵光一现,恰好刘据对于鸡兔同笼这个知识点已经很熟悉了,于是她直接从数学转换到物理方向,具体表现为……
  “就像现在这样,空气中有许多水汽,清晨气温最低,因为寒冷,这些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就形成了露珠……”
  闻棠沉浸式当老师,讲得精细入微,但这些现代理论对于古代人来讲还是太超前了,莫说是刘据,就连旁听家长刘彻都听得半懂不懂,没有完全理解。
  不过问题不大,闻棠注重实践,劳烦寺人将温室中一诛生长得正盛的植物搬进殿中,用细布仔细擦拭,确保叶片上面没有水珠。
  古代没有塑料袋,闻棠只好用涂了桐油的葛布代替,将布袋套到植株枝干上,在完全密封的情况下,水珠不会蒸发,这样明日正午就能获得一些液体的水了。
  刘据全程自己动手,等待的时间注定是煎熬的,他夜里醒来好几次,忍不住想要打开布袋看看里面会不会真的凭空长出水来,但都忍住了,直到约定好的时间,才兴致勃勃站在植物面前,想要知道最终结果。
  其实不打开桐油袋子也能知道答案,昨日还空无一物的布袋中现在已经凸起,里面东西的重量压弯了枝干,刘据怀着紧张而又激动的心情,取下袋子,迫不及待将其打开。
  “闻侍中说得没错,真的能凭空生出水来。”刘据兴奋地将袋中露水倒入黑红相间的漆碗中,仰观俯察,试图找出碗中水和他平日盥洗清洁的水有什么区别,但找来找去,发现二者几乎一摸一样啊。
  刘据发出灵魂提问:“这水……可否饮用食之?”
  闻棠:……
  这不挺类父吗,和你爹一个想法。
  她拒绝地干脆利落,毫不迟疑:“不可以。”
  刘据望着闻棠,似乎是在问她为什么。
  闻棠亲身实践,将碗中露水倒到植物茂密的叶片上,露水顺着枝叶缓缓流下,趁着这个功夫,闻棠又拿了一个空的碗在下面接水,接完之后,递到刘据面前,一板一眼问道:“太子殿下,现在你还想喝这碗水吗?”
  刘据摇了摇头,如实回答:“不想。”
  果然实践出真知,这一通操作下来,即使闻棠没有解释,但刘据却已明白其中原理。
  这叶片和枝干上肯定被虫爬过,也会覆盖好多尘土污垢,很脏的,所以刘据是绝对不会喝这样的水。同理,第一次的露水同样会和枝干和叶片有接触,也不干净。
  刘据嘴边扬起一个笑容,今天又学到了新的知识,他很开心。
  刘彻也同样开心。
  因为他又想到了一个对军队有益处的可行之法。
  “闻卿!”
  “臣在。”
  闻棠:日复一日的呼唤,都快给我叫成小爱同学了。
  刘据身为太子,自小养尊处优,锦衣玉食,当然认为这水脏污不可食用了。但军中士兵则恰恰相反,都是一群大老粗,行军途中条件艰苦,就算想讲究也没有那个条件,有时渴得极了,周围又找不到水源,喝自己的尿都不算罕见。
  沙漠中地形复杂,水源难寻,这一点从上次出征时张骞因为知善水草处,使军队免于饥渴就能以功封侯即可看出。
  但行军途中变化万千,谁也无法确定张骞能否每次都能寻到水源,万一遇到紧急情况,用闻棠教导刘据的这种方法,虽然不能让士兵们喝饱水,但至少能保证他们不被渴死。
  刘彻问闻棠还知道什么类似的知识,闻棠沉默了一会儿,言说自己需要木牍和毛笔,刘彻身边的寺人仿佛未卜先知,她话音刚落,面前就多了一张书案,几块空白的竹版和笔墨。
  这叫什么啊,这叫“一棠两教”
  闻棠坐在书案前,沉默半晌,提笔,在竹版上写几句话,然后再沉默,再写,依次循环。
  她的沉默,看似是在思考,实际是趁着这段时间偷偷进入图书馆中翻书背知识,幸亏图书馆中的流速要比外面流速慢得多,才不至于让闻棠看起来很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