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剧透我是太宗 第47节
作者:
织鹊 更新:2025-09-26 09:59 字数:3698
《问月》,的确像祭祀之曲,沟通天地,打开了束缚在中原民族百姓身上的,名为退一步开阔天空的枷锁,也燃起了,对外族敢于拼搏的热血。】
【僖宗时期,在僖宗的骚操作下,有为的将领被获罪,被换下,乌合之众统领士兵,海上番邦趁机试探侵扰大梁越府边缘防线,驻守边疆的主将不战而降,早早逃亡。
守在国线之上的士兵生死存亡之际,带着必死的决心,吟唱着《问月》,守将能逃,他们不能逃,他们的家人只是普通人,他们要守护的不仅是国线,更是千千万万,同他们家人一样的普通人,更是千千万万的孩童。
不可置信的是,他们这群,被将领抛弃了的两千人的士兵,在牺牲一千四百余人的情况下,依旧选择死战,拖住了对方的三万人,死守住了大梁的百姓,大梁的孩童。让大梁朝堂,有足够的时间,扶持新帝,重塑军纪。】
元泰帝起身,“添酒。”
默契地,所有人同时起身,给杯中添酒,面向南方。
“遥敬,我大梁的好儿郎。”
《问月》再好,也只是一首歌,歌曲能有用,是因为这些儿郎,本身就有保家卫国的决心,他们,才是最重要的。
有如此儿郎,才是大梁之幸。
【《问月》,是他们的牵挂,是他们的羁绊,但问月能有用,离不开军纪,军心,这才是一切的根本。这便又回到了弘德一朝,鹤仙,是如何进行军队建设的。】
第44章 全能型导员
【我们先说军队的待遇。
鹤仙作为一个绝对的主战派……嗯……也不能这么说,鹤仙作为一个重视军防的君主,是会亲自过问抽查军队的待遇问题的。】
武将们心花怒放,文臣们早已有所猜测,天下百姓只是觉得这阿婆主,其实没必要改口的,反正他们都已经习惯了,都在大梁内部,似乎也没必要藏着捏着。
文臣们表示,还是有必要维持面上的礼节的,这阿婆主太不注意了。
【这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大多朝代,像是军粮军饷军用物资,都是要将军自己去催户部的,能催到的都是对将士好的。
但是自从鹤仙实际掌权之后,军粮军饷,一定要发满,如果说国库不够,那鹤仙就直接问责户部,军饷乃是朝廷每年必要的预算,预算不够,你户部一没有上报,二没有着手解决,只会说不够,那要你们来干什么?既然不会,那便换会的人来干。】
“好!”
“太子殿下千岁!太子殿下千岁!”
只这一点,就足够军中的士兵拥护太子。
户部的老大人们开始擦汗了,如今还是开国皇帝时期,还不至于拦截军饷,但是没人催,总是习惯性地拖一拖的。
如今天幕这么暴露未来的弘德朝军队待遇,那群滚刀肉,难搞咯。
民间则更是觉得好了。
“太好了,太好了!我就怕大娃在军队里被克扣,战场无眼,若是待遇再被贪了,那还怎么活啊……”
自家的孩子自家心疼,他们没办法阻拦军队招人,就只能期盼军中待遇能好一点了。
只有山东的军营,一个个早就脸上笑得稀烂。
“哈哈,自从太子接手咱们山东驻军,那军饷,就没慢过!”
“早就想显摆了,这下不羡慕死周边的那群家伙!”
【朝廷拨款是一回事,底下人有没有贪污又是一回事。
鹤仙不会觉得户部没问题了,军队的士兵就能吃饱喝足了,所以鹤仙每年都要随机前往京城附近的军中检阅,直接从底层士兵的精神面貌来判断有无被贪污。】
“弘德帝,这既是检查将士的待遇,也是让自己活跃在军中,确保自己的威信。”
孙平不得不承认,有这样的君主,只要是脑子正常的将帅,是一定会拥护的,哪怕看似是对他们的管理不放心。
什么是将军?将军不怕一次两次的败仗,毕竟常胜将军少,史书上都数得过来,但最怕的,就是奸臣的污蔑了。
而弘德帝这样亲自检阅的举动,底层士兵感激,高层将帅又何尝不安心?
陛下都自己看过了,陛下还不相信我们相信你们空口白牙的奸臣吗?
【而远离京城的,驻守四方的军队,则明面派遣督察官检查,暗地里绣衣卫探访,双管齐下,力保军中将士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将士的饷银和补贴,能拿到手里,送回家里,无后顾之忧。
也是因此,弘德一朝,兵权,兵心,一直牢牢把控在鹤仙的手里。】
晋王眼神奇怪地看向姜衡:这就是你的不知兵?
姜衡:我是不知兵啊,所以我只负责他们的后方。
【这是在实际生活中的待遇,除此外,还有思想方面的建设。】
又是思想?
朝臣们想到了宗室教育中的,太子提出的思政教育课程。
【弘德十五年,在荀子孟子被追封为圣人之后,兵家原有的圣人也不能忘了。】
一向冷静自持的孙平冷静不下来了,一眼不错地盯着天幕,快说啊!
这一刻,他终于共情了好友孟怀书。
丁俊擦了擦没有眼泪的眼角,三个好友,只有他家没有圣人可以显摆,太心酸了,祖宗怎么就不能争气一点呢?
【在原本武庙的基础上,把兵圣孙武给提了出来,在京城郊外起了一座兵圣庙,并在四周建造了一所兵家学院。】
“大德!”
圣君大德!
武将们一个个眼巴巴看着太子和元泰帝,弘德朝有的,陛下,我们元泰朝也要有!
【武皇开设了武举,用以选拔军事人才,其内容,涵盖马射,步射,举重等多个项目,到启朝,又增加了策论,要求军事人才必须通晓兵法。】
【但有个很大的问题,科举上的书目大多能在市场上买到,但是兵法不好买。
所以武举的作用,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实则还是将领之后,二代他们自己玩儿。】
“这天幕有失偏颇,怎么不说武举比科举低一头呢……”有武将小声嘀咕,却谨慎地没有冒出头。
【鹤仙先暂停了兵法策论一道,武举便单纯考个人的武学能力,考上的,统一送到兵家学院进行深造。】
“这个不错,科举的进士要去翰林院实习,武举的进士也该有相应的实习。”
“这样也不会耽误一些学不精文化课程的天生武士。”
“不过天幕说是暂停,那就是以后还会打开这一通道?”
【而在弘德十五年后的逐年形成的科举分科中,分设了“武科”,武科便需要考兵法策略,不需要比试武功。】
“妙啊!”
兵部尚书情不自禁赞叹出声,如此一来,军队方面,哪些可以作为统筹管理型人才,哪些可以作为武将类人才,清晰明了,且不易遗漏。
天下英雄,尽入弘德帝彀中啊!
【而这些科举武科的才人,同样需要尽入兵法学院统一实习。】
【这家书院不仅是专门培养将领的,还是培养导员的。】
“导员?”
“导,引导?指导?还是领导?导谁?兵家学院,兵士吗?”
姜衡眼睛不禁眨快了些许,他还挺能折腾,看样子似乎还本土化成功了?抄了。
【培养将领,有兵书,有武勋,与武将可以教导,但是导员不同,兵法谋略相关,他们只需要合格线以上,不需要门门优秀,不过都是武科出身,也差不到哪儿去。】
嗯?
“这还怎么指导?武科出身,也没实战呐?”
弘德帝也不像是会干这种事儿的人啊?
而朝臣们瞬间抓住了之前的重点——思想建设。
果然:
【他们不干涉主将的行军思路,只需要熟悉将士们的生活习惯,能吃得了苦,能在军中常驻,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忠君爱国的思想不可动摇,并且不自傲,能做一个幼师,也就是能灵活处理各种将士造成的烂摊子,并让他们听话。】
一些将领瞬间头皮发麻,不是因为什么思想建设多么可怕,而是最后一句话,能灵活处理各种烂摊子和将士,这手段得多了得啊,当大帅都可以了吧?这导员含金量,真高啊!
“这得是全能型人才了吧?”
“不干涉主将思路,思想上做指导,与以往朝代的监军大为不同。”
“监军怎么能比?”
以往朝代的监军,那是监军吗?那是主将头顶的刀,是祖宗,是麻烦。
但是导员一听,就是一个冤种……啊不是,是一个军中爹妈呀!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融入军中,并且做好导员的职责——让军中的将士,有目标,有理想,有精神,成为真正的,不可阻挡的,国家的,百姓的军队。】
“理想?”军营中,有不少底层的士兵一脸茫然,问旁边的同伴,“你有理想吗?”
“啊?能早点回家老婆孩子炕头热算吗?”
什么理想不理想的,日子能好好过就是老天爷开恩了。
【再说得直白一点,古代当兵是好事吗?】
“怎么可能是好事!”
“我家大哥就是被征兵了,回来腿都瘸了!”
“好歹保住了命,知足吧,我娃儿现在还没回来呢……”
天幕下的百姓七嘴八舌,但没有一个人露出笑容。
【在现代,普通人想当兵都达不到要求,当兵也是光荣的。
但是在古代,兵源是什么?是朝廷抽调劳动力,是家里负担不起开销不得不送人从军混口饭吃,是被俘虏的,是饥民,是无业混混……
总之,各式各样,但你要问他们为什么当兵,他们有选择吗?问他们理想,那什么是理想呢?】
“后世十分富裕啊……”
当兵光荣,对兵源的要求严格,后世的朝廷,显然各方面都十分有底气,百姓生活也很好。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莫非后世的百姓,都已经脱离了温饱层面不成?
“陛下无须羡慕,后世那都几百上千年后了,等三大作物一回来,我们也有盛世,我们的百姓也能解决温饱。”
武将的话虽然直白,但后半句,元泰帝喜欢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