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剧透我是太宗 第49节
作者:
织鹊 更新:2025-09-26 09:59 字数:3251
他身为兵部尚书,体恤将士不是很正常吗?
他身为兵部尚书,熟读兵书,顺水推舟推一把兵家,承一个孙家的情,不好吗?他总得给后代筹谋不是?孙家,也不会拒绝一个兵部尚书的交好。
夏渠的心思,相熟的同僚能猜到几分,但也就调侃一下,不会多加插手,谁让人家位置在那儿呢。
当下更关心的,还是天幕。
【他们不再是只能躲在家里的“废人”,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外出做工,他们不需要怜悯。】
【而当有一个残疾的士兵走出家门,自然会有无数个跟上,渐渐的,普通百姓也会习惯,当残疾者与百姓能和谐地相处在市集,怎能不说是儒家大同社会的一种外在表现呢?】
“圣不在其名,而在其行。”
“有此圣君,堪为中原之幸。”
“弘德帝虽在天幕中看似偏向法家,实则还是仁德为本,大善!”
“嗤,那太子也将荀子给法家了。”
“可不是,把荀子给了法家,还让你们名家去当讼师给法家作配,对法家可这好啊~”
“嫉妒我们强强联合了?”
“……满口胡言。”
“我说,经业书院马上就要开课了,你们这样让学生瞧见了?你们不怕丢人?”
“……”
“看天幕!”
【通过税收等福利政策,让民间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是其一,朝廷也没有干看着,还记得前几期有提过的采风使吗?
采风使到后期,有一半都是退役的伤兵。】
“采风使?这可是个劳累的活计。”
“不过,算是吏,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若是长久如此,那在外面看到残疾者,倒是要思量一下对方是否是采风使,从而逐步影响社会风气,普通的伤残百姓,或许也能渐渐得到更多的尊重。”
“这倒是好事,且上过战场的士兵,责任感总是有的,还有导员的教育,他们的确有能力担任采风使。”
就是……
“朕好像记得,后面有皇帝,停用采风使了?”
元泰帝脸色有些黑,现在看来,采风使不仅是为了视察民间民情,更是安抚退役的伤兵,给予他们的后路,后面的皇帝在干嘛?
将采风使停了,这些退役的伤兵如何安排?福利一旦开始,又怎么能停止,怎么敢停止?还过不过安稳日子了?要不要民心了?
但是再看一众官员凝重但没有反驳的模样,还要什么答案?他没记错,这是真的!
“九弟打下的底子可真好啊,禁得起这么折腾……”
看,连楚王都能看明白!元泰帝更气了!
而天幕还在继续,其内容与老大人们推测得相差无几,只是相差的部分,就有些出乎意料了。
【这些底层出身,从战场拼杀的特殊采风使,既能很好的融入民间,与百姓交流,又能在与百姓的交流中,影响着民间的风气。】
百官:嗯?不对劲!
【怎么影响的呢?比如和乡亲们聊在兴头上了,看到乡亲家里有小孩儿,诶,为感谢乡亲的款待,我教小朋友一两招防身术吧!】
“防身术?”
“战场上活下来的老兵教的把人杀了就算防守成功的防身术吗?”
姜衡心想:怎么不算呢?
【乡亲们肯定愿意呀,不学白不学,如果以后被征兵了,多会一点,保命机会就大一点,就算不去当兵,手上招式多一点,自己也更安全不是?】
【这还不算,古代外出很难的,一个村子大家都是熟人甚至族人,村里消息传得快。
所以,有时候教一个,意味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种弟子教弟子的情况,效果其实一般,但你就说有没有效果吧?
有时候碰到几个小孩儿在一起,还干脆一个也是教,一群也是教,懂了吧?
所以大家明白大梁的民风为什么会尚武又彪悍了吧?】
“这这这……这不好吧?侠以武犯禁,一个个的都这样教,管理岂不是成了大问题?”
姜衡也不禁点了点头,“所以律法也应该相应进行跟进。”
而不是停滞不前。
【也应了弘德的年号,朝廷对外弘扬仁德,民间对内发扬武德。】
好一个对外弘扬仁德……
“德服四海,民生安定,臣,贺大梁千秋——”
“臣等,贺大梁千秋——”
至于天幕所言,大梁四百年,谁会在这个时候提起呢?
就是姜衡都不会,他只是活泼,不是蠢。
【而长此以往,这些退役的伤兵,民间采风使的名声也传扬了起来,士兵们连带着得到了名声,加之在导员与军中待遇的两相加持下,也有了更多的“包袱”,不愿轻易损伤自己的名声,军风提高了一大截,军民关系也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这一切的前提,还是军中的待遇给足了。”
没有物质基础,一切都是空谈。
但就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又有多少朝廷能够给足呢?
“那什么导员?还挺会教人的,他们教出的退役士兵,居然还能心平气和教我们娃儿招式。”
相较于朝廷分析重点不同,民间百姓他们更相信自己本能的感受。
“就是,那些兵痞子一个个的,欺软怕硬。”
“那些兵痞子,就该治一治!”
“对头!”
【如果在战场上不幸牺牲,由当地知县亲访,发放朝廷的补贴。采风使在采风过程中,也会去往相应的家庭中进行核实,以保证牺牲的同袍,不会白白流血。】
【如此,军队的士兵,又怎么会不尽心呢?兵心,又怎能不凝聚呢?】
“采风使也是兵士,若同袍的补贴到不了家里,若家人得不到当地的保护,那又怎么能保证自己不会是下一个同袍?”
所以他们一定会尽心。
所以当地的官员,也绝不敢轻易贪污。
而官员的亲访发放补贴,也是给同村或者周边心思有异者的一个敲打。
“如此军队,自当气势如虹。”
**
“陛下,如今已有经业书院包罗百家,臣以为,兵家学院没必要再单独建造,消耗国力,只需要在书院中的兵家分院,加建兵圣庙宇,以供学子祭祀。”
这夏渠好灵活一张嘴,这是直接默认兵圣单独祭祀,以及武举改革势不可挡了对吧?
元泰帝当然能听懂这句话的潜台词,但是吧,文武本就该并重,他自然没理由反对,自己儿子实践过的答案,他拿来用用怎么了?
“是好事,郑无疾这家伙也不用心急国库了。”元泰帝笑着开了个玩笑,百官也明白了,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至于这期透露出来的其他内容,还是那句话,一切都得慢慢来,一口气吃不成胖子。
元泰帝单独留下傅尚书与郑无疾,还有太子,就国库再次进行了预算。
两日后,元泰帝授太子节制天下兵马之权。
晋王有些后知后觉:“太子之前不能节制天下兵马吗?”
楚王还在想自己的脑洞:“父皇真准备退位了?”
鲁王挺直了腰杆,转向了户部:工部缺钱啦!
郑无疾对着鲁王摆了摆手,“您先回去吧,哪儿都缺钱,如今军饷拖不了,只能拖你们了。”
鲁王:啊?
最高兴的,也就是一个个的武将了。
打发走了这些难打发的,郑无疾心累地背靠在了椅背上,这户部真是一天都不想待了,姜珊是个滑不溜秋的,早就溜了,把他一个人扔在这儿。
但是没几天,一条消息传入朝堂,郑无疾也来不及伤叹国库了。
“安南,琉球,南吴,倭岛,高丽递交朝贡文书,待审批。”
五个外藩?
“一起?”
“递交时间,先后不过毒搅扌半月。”
这就……有意思了。
第46章 朝堂上见血
“自元泰二十年天幕降世,如今也刚好三年了,孤记得,沿海这几年,可是诛杀了不少倭寇。”
姜衡可不会以为,世上有如此巧合之事,这几个外藩国家就这么碰巧,凑在了一起。
而大梁转变对外的态度,也是在天幕降世之后。
元泰二十年下半年,派遣许本前往威海卫,受徐忠将军教导,又将方舒安派去莱州府,代表的就是他的颜面和意思,来犯的倭寇,只管杀,后勤等问题,不需要他们操心。
他们也是那样做的,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只要是沿海,只要是在沿海侵略的,无论是哪个藩国的,都只有一个结局。
尤其是在透露出倭岛有金山银山后,他们更不会放任何一个倭寇回倭岛。
这般对倭岛的态度,倭岛定然能很直观的感受到。
再有,天幕透露了海贸,于是各个出海口都加强了防范,既是避免商人冲动之下外出出意外,也是防止消息外露。
但是,朝廷能保证没有一点漏网之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