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作者:比格咬键盘      更新:2025-09-27 08:58      字数:3308
  柳方洲接过盛满了栗子的油纸袋,伸开胳膊让杜若挎着,一起往聚芳楼前走过去。
  那两个人的讨论,估计在这几天的梨园界里也是热题。柳方洲握着一枚栗子手指用力,栗子壳应声而裂,露出毛茸茸的里皮。
  “教主”这个名头的确太大。如果他们几个人创戏立派,还能名正言顺一些……像白桃花去年编排的新戏《宝钗扑蝶》。这几日听说喜合班也在创制新戏,似乎还是沪上摩登的故事,戏本名字是叫什么《侠义儿女》。
  说到喜合班。寄给流云姐的信久久没有回复,也不知道她如今仍然在港城停留,还是动身回沪了。
  王玉青行事老派,连带着全班上下都不怎么观演新剧,也想象不来身穿西式装束、敷演新代故事的皮黄腔调来。不过庆昌班攒着的《通天犀》,如果赶在年末热闹的时候上演……
  柳方洲一边这么想着,把手里剥干净的栗子递给身边的杜若。
  这时也快走近了聚芳的地界,杜若松开挎着柳方洲胳膊的手,接过他剥好的糖炒栗子。
  今天演出的是夜戏,时候还早,戏园里只有三三两两聊着闲天的茶客。厅边已经生起了煤炉,暖融融的白烟四下冒开,把酒柜上贴着“莫谈国事”的红纸条吹得扑闪扑闪。
  有几位戏友认出了柳方洲与杜若,热情地过来寒暄。戏园伙计礼貌地替他们回礼,一路把角儿们引进妆室。
  杜若走在他前面,脸颊鼓鼓地还在嚼糖炒栗子,一边顺手接过了柳方洲解下来的围巾,挂在衣架上。
  “我说你们怎么来得晚,原来是杜若又被路边点心勾去了。”
  项正典盘腿坐在窗台边,正在摆弄聚芳的旧留声机。唱针走在坑坑洼洼的唱片上,一圈圈颤巍巍地唱着,很是难听。
  “项师兄你也吃一些。”杜若晃晃装着糖炒栗子的纸袋,顺便抓了一把递给蹲在旁边的道琴。
  道琴今天换了顶墨绿带金边的小帽,一样颜色的墨绿马褂,袖子高高挽着,正在刮晚上贴片子要用的榆树胶。
  “道琴这身打扮看起来不像是个乾旦,抄起一把算盘就能去替聚芳掌柜的算账了。”杜若打趣说。
  “我倒觉得算钱总账能比唱戏有意思。”道琴小声嘟囔。
  然而杜若还是听见了,瞪圆了眼假装生起了气。
  “错了错了——杜师兄,我刚才搁窗户边上可瞧见你和柳师兄了。”道琴赶紧卖乖,凑到杜若耳朵边小声说,“你俩手拉着手来的,是不是?”
  杜若一个激灵,瞥了眼柳方洲看他已经动手和项正典一起扭起了留声机的把手,于是装作无事发生,云淡风轻地往脸上拍打底的妆油。
  对柳杜的事情知根知底的只有李叶儿——不知道道琴是说着闲话,还是真的把他二人的关系往情爱上猜了。
  他们说白了情投意合之后,其实也和从前没有多大的差别,不过是更亲密了些——从前也比常人更亲密,毕竟是一起长大的竹马。
  更亲密的时候也是背着别人。像是现在,项正典听到楼下门铃响动,带着道琴去接送来的盔箱,妆室里只剩了他们两个。柳方洲才会放下那个吱扭扭的留声机,凑近到杜若身边。
  杜若也贪恋这片刻的亲近,仰起头来连连亲吻柳方洲的脸颊,腻了一会儿直到柳方洲的手伸进了他粉青色的衣服底下。
  “还不出去和项师兄一起搬箱子?”杜若小声提醒,“本来今天就来得晚。”
  项正典果然在门口喊杜若出来瞧瞧,送到了戏班新制的水田衣。
  “为什么叫‘水田’?”道琴凑在旁边摸摸戏服箱子,问。
  “说起来,形制上也只是寻常的尼姑坎。”这种问题自然都由柳方洲来回答,“绣娘把布料斜着缝缀,看起来纵横沟壑如同水田,所以这样叫。”
  “说是尼姑坎,《玉簪记》里的陈妙常可是小道姑呢。”道琴又说。
  这一身水田衣比一年前杜若初次上台时穿的华丽许多,浅蓝与银白的水田格子,下摆绣着颜色清新的荇菜与莲花,领子里额外做了如意形状,很合杜若的眼光。
  “我和杜若头一回上台,演的就是《玉簪记》。”柳方洲似乎也想到了当时的事,点头应答。
  “好端端又说起你和你师弟来了。”项正典笑嘻嘻地推推柳方洲,“你活像个念叨老黄历的小老头儿。”
  “还不许我念想一番了?”柳方洲摸着嘴唇若有所思地笑,“我们可还没演过《偷诗》呢。”
  谁知道他想的是偷诗还是偷什么——杜若对自己师哥的想法心知肚明,捏着戏服上的绣花对他皱了皱鼻子。
  第64章
  散戏之后的聚芳仍然热闹无比,街前接客的汽车亮着白闪闪的灯光,戏园门前一样装饰了时兴的灯牌,在秋夜里散开柔和的光晕。
  众人都知道杜若不喜交际,每逢有戏客拜访时都不强求他出面应酬,孔颂今虽然提过几次,说杜若如今在京城戏迷之中颇被看好,送来的花篮匾额也有的是吹捧于他,总是由别人代接,于面子上实在是不太合情理——也被柳方洲轻易挡下。反正他们的演出多得是一起,就算是柳方洲出面道谢又如何?
  所以他此时换了常服,拿温水热着手帕预备柳方洲回来卸妆,就坐在镜子边剥下午买来的糖炒栗子。前厅热烘烘笑着闹着,妆室里就这位旦角自己坐着,连小跟包道琴都贪热闹跑走了。
  “杜老板,这是晚报。”聚芳的伙计推门过来,恭敬地把一份报纸放在桌边,“可还要续茶?”
  “辛苦。”杜若急忙接过,“——不必了,放着我们自己收拾就好。”
  报纸自然都是柳方洲订的,早报晚报都有,加订一份文娱特刊,以浏览梨园界中时评。
  杜若翻开头版新闻看了看,顶头红色油墨印着政府实行宵禁的规定,自中秋之后实行,每晚12点之后清街管制,巡捕房与警察局巡街治理。
  宵禁……对梨园行里可不是好事。不仅夜戏排演连本大戏时常常深夜才散,许多堂会戏也要从日落演到凌晨。宵禁的政策这样一来,断了不少的戏路。
  大字消息下面仍然印着奢侈品的广告,国王牌开司米披肩、珍珠牌珠宝、开元大剧院明天上新的洋电影。细致的广告画出华美的形状,印在红通通的宵禁政策后面,让杜若觉得有些好笑。
  不过他也只是个唱戏的艺人。戏班自诩技艺传承、重规重矩,在许多达官贵人的眼里也许和电影珠宝之类的娱乐没什么两样。
  妆室的门再一次被推开,闪进来的是柳方洲仍然带着戏妆的脸,黑墨红粉十分鲜明。
  “可算清静了些。”柳方洲伸手接过杜若递过来的热手帕,“方才有个人似乎认出我的名字来了,问我父亲是做什么的,我含糊揭了过去。”
  “或许是伯父从前的同行。”杜若帮柳方洲擦了擦脸边的残妆,“他是什么打扮?”
  “穿得是很阔气,人多却没看清脸。”柳方洲顺势歪头亲了亲他的手腕,笑着回答,“也许得空问问师父——叫伯父作什么,这样生分。”
  杜若也抿嘴微笑,从椅背上拿起干净毛巾给柳方洲擦干净脸上的水珠,靠在他身前踮了踮脚,柳方洲也会意地抱住他,低头接住杜若靠近过来的亲吻。他的发丝也垂在杜若脸上,痒痒的像柳絮拂过。
  “……晚报在桌子上。”温存片刻,杜若伸手戳了戳柳方洲的肩膀,说。
  “知道了。”柳方洲放开他,“时候不早,咱们先回泰兴胡同。”
  现下演出之后班里的行头也不再需要柳杜两个辛苦收拾了,自有戏园的伙计和班上更小的徒弟来做。
  “我还想叫一屉夜宵吃呢。”杜若突然又惦记起来了什么,“知味观的白糖粥——等过几日宵禁起来了,晚上夜宵都吃不上。”
  “长多大都还是爱吃甜食。”柳方洲摸了摸他的发心,“你说的什么宵禁?”
  “报上有写。”杜若拿过桌边放着的报纸,“中秋往后,午夜之后就要管起来了。我猜是因为夜里偷盗行窃管制不住,不得已全部禁掉。”
  “你说得有理。”柳方洲含笑刮了杜若的鼻尖一下,“可真是个政科学士。”
  “真腻歪。”项正典说。
  杜若登时吓得往旁边一躲,险些滑倒。
  “……项师兄真是练家子功夫,走路无声无息的。”柳方洲无奈扶住他。
  “我进来可都喊了你一声。”项正典大大咧咧坐下,“我说方洲待会回去师父找我们商议事情,你和你小师弟腻着呢,听都不听我的。”
  说话间项正典还留意到了杜若剥好放在一边的栗子,伸手从纸袋里抓了一把:“我吃带壳的。”
  “项师兄你吃就是。”杜若扶额。
  剥好的栗子肉原本是给柳方洲的——秘密恋爱的小情侣两个都没说什么,柳方洲觉得自己都能想象出来项正典会如何回复:我可不要你师弟给你留下的,你俩做个嘴子我都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