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作者:梦元九      更新:2025-10-13 11:20      字数:3287
  “我能去参加吗?”
  钟旺骤然对前方迷茫,她仍站在明经这路,圣人的眸眼本是永远注视科举,却无意间,垂看无人问津的荒道。
  作者有话说:
  ----------------------
  第26章
  “啊啊——怎么这么多要背的,明经到底考个什么呀!”
  只一《论语》,便扰得沈溪涟头疼不已,她抱着头,缩在被窝,崩溃又无奈。
  朝内明经开科的消息还未传开,长耳达天的官员早已探知到,纷纷告知亲朋,让踽踽于进士科的好友纷纷转投他处。
  那好友不解:“明经登科,也不过入吏部的除班,候吏兵二部铨选。今科进士还未授官,哪能轮到明经?”
  官员轻晃脑袋,点了点那好友的额头,笑说:“你且看着吧。”
  祁阳伯从熟知的亲友得知此消息,忙为家中女公子搜罗书籍与夫子。曾扮男装登明经科的夫子已更为抢手,祁阳伯咬牙割舍不少,才算请来。
  “世子也别太担忧,主是明经、明字与明算三科,与进士科相比,已是容易。”
  平儿已赎身出奴籍,沈溪涟跟旁换了位贴身侍女,她样貌或没平儿那般若细柳那般娇弱,却另有一番滋味。
  小巧鹅蛋脸,眼尾高挑的狐狸眼,脂粉胭霞,困光流转时,映托出令人信任的高智感。
  “呜呜……”沈溪涟依靠在侍女依人怀里,假假哭诉道:“依人帮帮我,这些太难了!”
  依人轻拍沈溪涟后背,温声回:“好,世子奴帮你。”
  沈溪涟能获封世子,是那日祁阳伯发现凤纹玉佩,怕女儿误入宗室的火坑里,当夜便起了奏折,上达东宫。
  祁阳伯以为东宫会卡这封,却不想东宫次日便处理好,由门下省黄门侍郎携旨,至府门宣诏。
  李公公对此也不解:“殿下何不卡祁阳伯几刻钟?”
  “无需如此,孤还不是这等小人,孤还需祁阳伯镇守川西。前几年,他镇守川西的屯田工事,功绩非常优越,不然吏部也不会让他累迁工部侍郎。”
  为开明经,谢知珩这几日常常识困倦,手肘撑着扶手,微微闭眸,都能歇息好一会儿。
  “兵部尚书要登鸾台,空出个侍郎位来,让祁阳伯去。”
  谢知珩揉了揉眉心,眸眼紧闭,与李公公说:“他从军数年,通屯田一事,兵部于他而言,不算亏待。”
  谢元珪一死,祁阳伯手中自认最稳妥的筹码被抛掷棋盘外。从军又常在外,与京中勋贵牵扯不牢,他又不愿与坐吃空山的纨绔交好。
  在京中,祁阳伯少有过生死交心的友人。可为家中女儿前程奔波,祁阳伯无奈只能转投谢知珩。
  孤弱无依,祁阳伯最多塞进武将里,可武将早成塞北气候,哪能容进川西。
  祁阳伯,已是无路可走。
  世子位,兵部侍郎,是谢知珩为祁阳伯铺就的路。
  同时,他也在为另一人铺路。
  谢知珩:“他需要几番功绩,入六部去。”
  只需入六部,谢知珩便可为晏城进行些许操作,让他步入青云。
  曾希冀入礼部,以礼部郎中为起点,以“文人之极任,朝廷之盛选”的中书舍人为脚板,跃入三省,乃至入相。
  实权暂且不填,谢知珩已为他起草不少虚职荣衔。
  “大理寺还需几次重绩,柳学子被杀案,他没参与进去,论功行赏轮不到他。”
  谢知珩垂下眸眼,于前途,于事业,晏城太过于懈怠。他不求高官厚禄,也不求位高权重,似已偏安大理寺一隅。
  若真有求,那怕是街巷头的食铺,更惹他欢心。
  “几道,这又是跑哪个小巷子,入的吃食?”
  大理寺今日又是空闲度日,陶严趴在处理不完的旧书堆上,下颌抵着书皮,方抹了的油随着他偶尔的蹭动,都黏在其上。
  午膳又逃离膳堂,晏城听今个膳堂做姜味汤,忙跑出大理寺,于各小巷口蹿蹿,游走在他熟知的各个食铺。
  吃饱喝足,才发觉堂内还有个与他同不爱姜味的清肃,晏城立即返回食铺,为陶严买了些。
  “清肃你最爱的。”
  晏城把油纸包裹的小食放在陶严手旁,离旧书堆远点。
  这些旧书,摊上他好几月的俸禄,都赔不起。
  哪怕印刷术于去年已改良好,尚未推广开来,书籍仍是贵重,压得百姓难走科举一路。
  大理寺卿一旬前交代的任务,主簿两人拖到如今,还有一大叠尚未处理完。
  无人催促,也无人监督,自是如何慵懒,如何惬意地来。
  这不,若非寺内无趣,话本未出新,主簿们也不至于沦落到清扫旧书的地步。
  陶严接过,却没立即拆开:“多谢几道,这几日膳堂日日煮熬姜汤,那膳堂的地都被姜腌入了味,某实在无福享受。”
  还不止如此,陶严涌上的悲伤痛苦,经他一顿倾诉,全吐了出来。
  “明经将开,我叔父家有一独女想参考,京中女夫子具被邀请,皆无力为堂妹教习。”
  陶严重压额头,抵着旧书缠绕的粗线上,有气无力再谈:“那叔父想明经与进士科知识相差不大,只一为识记,为计算;另一为策论,为诗篇,便求某为堂妹,补习功课。”
  “你家中有亲戚在京中?”晏城不理解,他眉头紧锁:“那为何老是与我抱怨,家中无人疼你?”
  陶严挠了挠耳后:“某也不好意思凑上前去。某仅为七品主簿郎,叔父高居正二品尚书令,处宰相位,某哪敢攀上前去。”
  清肃你家伙,深藏不露啊。
  居然有个宰相叔父,也难怪范大人能忍清肃,也难怪祁阳伯不愿招惹他,除去江南陶氏,还有个叔父宰相撑腰。
  “……”
  晏城一时有些同情大理寺卿,底下居然有两大关系户,一个坐靠顶头上司,一个背有宰相叔父。
  若有一日,他们具犯了蠢事,需写检讨。
  不会一篇为《某的东宫殿下》,一篇为《某的宰相叔父》吧。
  范大人,你未免也太可怜了吧。
  晏城涌上的同情心,再与瘫在书堆上的陶严对视时,全消散光,只余欢喜。
  整个大理寺内,总算不止他一个关系户,还有个靠山不逊于他的清肃。
  顿时,晏城望向陶严的眸眼,充斥欢喜与认同,夹杂着些许微妙的情绪,这让陶严不由得一颤抖。
  陶严似抹开画篇的墨般,掌心于晏城视线内左右横扫方清理过的书封,担忧着问:“几道可无事?可需要某,去膳堂为你端碗姜汤来?”
  “滚!”
  探姜色变,晏城愤怒地坐回工位,单手撑着侧脸,眸眼只盯着桌上,辛苦一上午也不曾动过的书堆。
  天暖了有些日子,春雨润过初耕的大地便退了场。
  日晖跌落屋檐,掉在堂前栽种的牡丹瓣纹之上,金丝不嫌累般丝丝缕缕勾勒,连旺财的毛发都泛起橙黄的光。
  景色正佳,良辰好景不可虚待,旁又无案牍劳累,连钟旺都摊着书籍轻声念叨,她轻缓的声音夹杂枯燥的经句,惹得晏城躲在书堆后,连打好几个哈欠。
  “晏大人你若是困,便睡吧。殷大人今日沐休,不上值,范大人自是不会管你们!”钟旺抱怨地说,她遭牵扯,也打了几个哈皮。
  非是夜间学习未睡好,春困正当时,惹谁都嫌困。
  陶严昨夜为堂妹教导经书许久,又早早赶来上值,也是困意不饶人,他正撑着下巴,将眯半眯。
  侧身望困意发起人,晏城早将旧书堆在眼前,三面包裹,只留一余地,供他安寝。
  不由得感叹万千,几道真会享受,京中有人照料便是好。
  可惜,陶严叹息不已,他于南边的友人,少上京城。哪怕考入,也少留在京城,多派分江南。
  陶严双手托起下巴,他的主簿位,还是尚书令叔父照料,殿下悯惜南方学子,才留在京城。
  想起昨日见叔父,虽沉稳不改,浑浊的眸眼却浸着烛火的光。
  进士一科,因主考官,偏袒太多。
  殿下才再启明经,以明经、明算、明字三科,多择人才入吏部。
  政事堂前,中书舍人领了源侍郎的令,同居一屋,小声讨论六部行事,草拟各章程,又判各部事宜。
  负责吏部的裴舍人,与中书令裴光庭同族,通晓许多事宜。
  裴舍人执笔拟诏:“诸兄长可见金科等第的进士?某瞧了几眼,一甲只那状元出身南方,榜眼与探花可皆出自北方。”
  “入进士科的也南方学子也不多,可南边不最看重读书习字,怎只这点成绩?”
  负责兵部的中书舍人也不解。他虽为中书舍人,可交接兵部,算贴文,却是塞北军边出身的进士。
  负责礼部的中书舍人乃北方学子,他微伸懒腰:“大儒皆居北地,靠京郊,或隐于孔地,南边学子无良师,且素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