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作者:
大熹呱 更新:2025-10-13 12:20 字数:3514
其实朱永贤对这些戏文也不感兴趣,只是听说县里来了戏班子,以为会有什么不同。没想到看了之后,并没有什么不同。
朱永贤百无聊赖道:出去走走吧。
二人走出戏院,裘智回头看了一眼,门口贴了一张红色的告示,上面密密麻麻地列出接下来一个月的节目单。
月底有三出老旦大戏:《钓金龟》、《游六殿》和《打龙袍》,还有几出以花脸为主的重头戏,如《草桥关》和《飞虎山》。
显然,这个戏班子还算是比较正经的,不是只唱才子佳人的戏码,勾着那些纨绔子弟来狎戏子。
宛平的百姓从小听惯了唱戏,不似二人对戏剧打不起精神,反而聚精会神地盯着戏台。
关山晓是正五品的千户,在江苏干了三四年,去年进京述职,本以为能升上一级,哪知父亲突然故去。
政宁帝虽打算对真真国用兵,但目前只有亲信、重臣知晓,底下臣公一概不知,因此关山晓不能夺情,只得回家丁忧。
他不管孝期不许饮酒作乐的规矩,老爷子下葬后,就在城里寻欢作乐,一日也不得闲。关山晓看着台上的戏子,摸了摸下巴,让跑堂的把班主叫了来。
关山晓在宛平算是一号人物,王班主见了跪地请安,道:见过关三爷。
关山晓看不上他这奴颜媚骨的样子,冷哼一声,从怀中取出一锭银子,塞到了班主手里。
戏班虽非烟花之地,但戏子们行走江湖,就是为了赚钱。佛心欢是头牌,看上她的人不少,只要出得起钱,佛心欢并不会拒绝。
王班主听说过关家的事,知道关山晓如今在孝期,但没人会和银子过不去,何况对方一脸匪气,他们戏班子哪敢惹。
王班主掂了掂银子,笑得合不拢嘴,弯着腰道:这位爷您放心,等散了场,我就把佛心欢送到您府上去。
关山晓这人有点别扭,他擅长逢迎上司,又享受下属拍自己的马屁,但看王班主卑躬屈膝的模样,心中不爽,感觉被这种人奉承,降低了自己的身份。
他板着脸,沉声道:你附耳过来,我有话说。
王班主忙凑到关山晓身边,听他吩咐,关山晓轻声说了几句。
王班主闻言,惊讶之情溢于言表,嘴巴微张,难以置信地看着对方,结结巴巴道:您。。您。。
关山晓看他半晌说不出一句囫囵话,心中更添不悦,瞪了他一眼,恶狠狠地威胁道:管好你的嘴,大爷我开心了,自然不会亏待你。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96章 常大仙显灵了
赵老太太今年七十有三, 嫁入关家已六十年,育有二子一女。
关家祖辈都是武官,为朝廷效力, 在刀尖上摸爬滚打, 挣下了偌大的基业。家中有良田百倾,商铺数间, 在宛平当地算是上等人家, 连周讷都要看关家的脸色行事。
去年岁末,关老爷子驾鹤西去, 赵老太太思夫过甚, 哭坏了身体, 如今卧病在床。大夫诊断后表示回天乏术, 让儿孙们开始准备后事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 赵老太太这个年纪算得上喜丧了,子孙们心中虽有不舍, 却能坦然接受,并未过多责怪大夫。
虽已入夏, 但昨夜一场大雨后,天还未放晴, 天空依旧是雾蒙蒙的, 地面潮湿, 竟有几分寒意。
一早起来, 关山远就感觉自己跛了的那条腿隐隐作痛,可一想到母亲时日无多,心里不免酸楚。他强忍不适, 拄着拐杖前往正房给母亲请安。
赵老太太看到儿子, 半是埋怨, 半是心疼道:昨晚下了雨,地还没干呢,你腿脚又不好,万一摔了怎么办。下次打发个丫鬟来问一声就是了,千万别自己过来。
赵老太太三个孩子,最疼爱长子,见到他来请安心里欢喜,只是担心儿子的身体,语气里难免带些责怪之意。
赵老太太久病,说了这句话便有些气喘。
关山远看母亲面色苍白,呼吸困难,不敢辩白,忙应了下来。
赵老太太在丫鬟搀扶下,勉强坐起,母子二人说话。屋内其乐融融,气氛正好,关山晓也来给母亲问安了。
赵老太太看到小儿子,神色一变,似有不虞。
关山远见状,忙打圆场,笑道:三弟来了。
关山晓回以一笑,然后恭敬地向母亲行礼问安。
赵老太太似乎连看幼子一眼都不愿意,扭过头,正欲开口逐客,关山远将手放在母亲手上,轻轻拍了拍。
赵老太太明白长子的意思,皱着眉叹了口气,道:昨夜下雨,噼里啪啦的,我一晚上都没睡好。现在来了困意,你们下去吧,我睡一会。
赵老太太和关山远说了那么久的话,有些累了。既然长子厚道,不愿弟弟难堪,赵老太太便把二人一起请走,正好休息一会。
关家两兄弟出了房间。
关山远怕打扰母亲休息,拖着跛腿快走了几步,等远离母亲的房间后,才轻声道:我去仙家楼,替母亲给常大仙上香,三弟一起去吗?
关山晓摇头道:不了,这东西太邪性,我还是少沾为妙。
赵老太太是东北人,素来信奉保家仙,在家里盖了一座仙家楼,供奉着蛇仙的牌位。关山远自幼读圣贤书,不信这些,但他事母至孝,如今赵老太太无法起身,关山远就每日替母亲上香。
大哥,常言道请神容易送神难。保家仙不是正神,尤其你我不通此道,不宜供奉在家,不如趁着母亲尚在,问明送走之法,趁早了结此事。关山晓看大哥一脸不以为意之色,便出言提醒。
关山晓念在关山远对自己一向谦让的份上,才多说了一句。反正过了孝期,自己就要离家做官,到时关山远一人在家,即便保家仙出了问题,也与自己无关。
关山远知道弟弟是为了自己好,只是母亲笃信常大仙,又在弥留之际,没必要惹母亲不快。何况能人异士那么多,等母亲走了,再将保家仙送走不迟。
他一向不善拒绝,只是含糊地应了一声,便往仙家楼去了。
关山晓眼神复杂地看着大哥蹒跚的背影,良久才转身回到自己院中。
关山晓娶妻文氏,二人生了两个儿子,他另有美妾数人,只是没有生育。赵老太太对她的两个儿媳妇都不大喜欢,平日里无事不让她们去自己院中,二人乐得清闲。
文氏看丈夫来去匆匆,又暗中打量了一下他的神情,不见半点喜色,便知今天没和老太太说上话,不禁生出几分怨气。
文氏嫌弃丈夫无用,气得一扭身,背对着关山晓,抱怨道:老太太也太偏心了吧,这偌大家业全给了大哥,咱们岂不是要喝西北风了?
根据大卫律的规定,长子袭爵,家产则不论嫡庶均分,外室子减半,如长辈留有遗嘱,按遗嘱分配。关家没有爵位,只有产业,但关老爷子死前留了话,家业全由长子继承。
关山晓听妻子提到母亲偏心,心中亦是不平,然而碍于孝道,不好说母亲的不是,只能将怒气转向妻子:你懂什么,母亲也是你能议论的?别学那些贱人嚼舌,多花些心思照顾好家。
文氏见丈夫不站在自己这边,反而因婆母斥责自己,心中委屈,抱怨道:我拿什么照顾家?就你那一年一千多两银子,既要应酬,还得养小老婆,哪够一家子的开销?这些年还不是全靠我的嫁妆撑着。
关山晓听妻子和自己算账,神色越发晦暗。不过吃人嘴短,他知道这些年确实用了不少妻子的嫁妆,因此不好反驳,只是阴沉着个脸,一言不发。
文氏越说越气,激动道:再过三年出了孝期,又得四处打点,我难道能变钱出来吗?
关山晓终于忍不住,一拍桌子,冷声道:行了,这事我自有主意,你不用管。
文氏见丈夫动怒,心中虽有不甘,只得悻悻作罢。
关山远拜完保家仙,回到自己院里。妻子苗氏迎了上来,不等丈夫坐下,就开始发起了牢骚。
三弟他们什么时候能走啊?自从他们回来了,家里的下人心都飘了。一个个见风使舵,忘了谁才是他们的主子了。
关家的财产虽然都留给了关山远,但仆人们知道大老爷的性子,若关山晓开口要几个仆人,他定然不会拒绝。
关山远既无功名又无官职,一介布衣。而关山晓是正五品的官员,年纪不过四十出头,日后还有升迁的机会。仆人们自然希望攀附高枝,去为关山晓效力,因此整天往他那边献殷勤。
苗氏养尊处优这么多年,哪受得了这般冷落,没几天便心生不满,巴不得老三一家赶紧走人。
三弟如今丁忧,母亲的事也就是这几天了。按朝廷规章,他还要再守孝三年,你且忍忍吧。关山远知道妻子出身农家,不懂朝廷律例,耐心地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