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燃2003 第1342节
作者:万古青天一株柳      更新:2025-10-13 12:36      字数:3717
  在最该造的年龄选择厚积薄发,虽百炼成钢,但终究差了点意思。
  不输青春,终究是错过了青春。
  大器晚成虽然也不错,但不可逆转的是,某些能力是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的。
  云帝环视了一圈会议室,目光在每个人脸上都停留了片刻,然后温和地开口,
  “诸位,初次见面,我是卿云。今天能与各位共商大计,我感到非常荣幸。
  我这个人比较干脆,长话短说,我也不会让各位吃亏。
  我对项目的收购价格是5亿元,相当于是你们的出资3.98亿元原路奉还,同时算上年化10%的资金占用费,这快三年共计是1亿出头,让各位回去有个交代,大家和和美美的。”
  他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
  会议室里的气氛因为他的出现而变得更加和谐,仿佛他天生就有一种能够调和矛盾的能力。
  好吧,钱能调节绝大多数的矛盾。
  这番话一出口,顾言法的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仿佛一朵盛开的鲜花,灿烂而真挚。
  蜀投能源规模不大,但能够在这个项目中全身而退,还能小赚一笔,这无疑是最好的结果。
  他心中对卿云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觉得这位年轻的董事长不仅大气,而且颇具智慧。
  魏宗翰和谷国斌也是面带笑意。
  原本路思善的方案是保住了他们的本金,但是利息是没保他们的。
  国企这种项目资金其实常规做法都是短贷长投的,因为国资并不会轻易增加注册资本金,这部分钱本身是有利息存在的。
  而卿云的做法,让他们原本担心的亏损问题在此刻烟消云散。
  在他们看来,卿云不仅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还让他们有了额外的收益。
  路思善虽然心中有些不甘,但也不得不承认,卿云的提议对他来说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
  他苦笑着冲着卿云拱了拱手,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小卿总大气。”
  没法不客气,于书记所说的国家意志,是他无法抗衡的。
  而且,面对有皇商之称的厚朴控股,以及面前这位身份特殊的炎黄集团小卿董,他并没有什么选择余地。
  现在轮到他也开始打电话进行远程汇报了。
  结果是在意料之中的,在向各主管部门确认,得到‘窗口指导意见’后,所有人干脆的签了字。
  卿云也松了口气。
  幸好,都是国企,‘听招呼’是第一要务。
  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宾主至少脸上是尽欢的。
  ……
  让所有人包括嘉州南波万都没想到的是,刚签完协议,墨迹未干,连印章都还没盖下,卿云便已进入到主人翁的角色,并且迅速切换到了工作状态。
  他开始向新光硅业的总经理,也就是峨半厂的老厂长张惠国,向其一一介绍着今天跟着来访的团队:
  前华国化学华陆公司教授级高工陈维平。
  前洛阳中硅技术总监严大洲。
  前之江大学硅材料国家实验室主任阙端麟。
  蜀大化工学院物理化学系陈一权教授和他的弟子沈俊。
  张惠国顿时就被震住了,前面三个人都是多晶硅最前沿领域的大拿。
  而最后蜀大陈一权就更不得了,没有任何公开发表的论文在身,但这个领域所有人都知道这个老头有多强。
  不是没有论文,而是其研究禁止对外发表。
  蜀大你可以吐槽他其他专业不怎么滴,几个顶尖专业都是合并原本华西医科大或者锦城科技大学来的。
  但是化工……
  在其众多大佬不得对外发表论文致使其‘国外重要期刊论文’单项分数落后世界排名第一36.2分的情况下,蜀大化工工程总分低于世界排名第一的麻省理工31.3分、第二天大7.1分、第三华清0.3分。
  当其他学校化学工程学科的毕业生去外资研究化妆品的时候,蜀大的化工毕业生早早的就被研究bombbomb弹、飞天弹之类的地方给提前预定了。
  几人见到张惠国也是热情的打着招呼,都是熟识,且众人对张惠国也是非常尊重。
  毕竟,这个峨半厂的老厂长才是多晶硅领域的第一人。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筹建大型多晶硅材料厂。
  但当时我国采用的传统西门子法由于污染严重,限制了多晶硅的规模化生产。
  80年代,有人说,那是一个信仰迷失的时代;有人说,那是一个缺乏崇高的时代;但那时,却有这么一个人,他不为名惑,不为利诱,淡泊明志,清贫度日,只为着对祖国的深情,对事业的热忱,对人民的挚爱,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拓荒牛,自主研发攻克了改良西门子法。
  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丹心硅魂张惠国。
  这位爷,4年时间,攻克多晶硅生产四项核心技术。
  项目建设中的一个关键设备是氢压机,当时只有国外才有。
  刚开始,厂里决定购买进口氢压机。
  但汉斯猫要价每台29万马克,阿美莉卡报价每台25万美元,而且不给配件,到华国来安装的技术人员每人每天还要600美元的调试费。
  这调试费,让原本都打算掏钱换时间老爷子,怒了。
  “老子就不信这个邪了!”
  张惠国一气之下又自主研发,和华亭压缩机厂4个月便搞出氢压机。
  从此之后,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华国那看起来少的可怜的年产量50吨多晶硅,便是张惠国花费18年时间,一点一滴从零开始打造出来的。
  虽少,但有。
  ……
  第241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不过此刻,身为行业领路人的张惠国,也被这突如其来的阵容震撼了。
  特别是陈维平、严大洲、阙端麟,卿云在介绍他们时都加了一个‘前’字,这是什么意思,他心里也是了然的。
  面前的这些人都是各自领域的翘楚,他们的加入无疑给新光硅业带来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张惠国感到既惊讶又兴奋,同时也对卿云的眼光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这几乎囊括了当前多晶硅生产工艺研究最前沿的顶级大佬。
  而且还是产学研一体化的团队。
  进入工作状态的小卿总直接邀约着专家团队去看现场,说‘时不我待,要争分夺秒’。
  这种干事的态度,自然让人心存敬畏,而那些搞科研的老爷子们更是欢喜。
  只不过那原本的四个股东代表就很尴尬了,直接被卿云当做了空气。
  偏偏别人还特么的有这个资格不跟他们废话。
  嘉州地方的南波万、难波兔们在一旁看着这一幕,无奈地摇了摇头,只好承担起东道主的角色,带领剩下的‘闲杂人等’去找个地方款待一番。
  而卿云和他的团队则直接来到了工地现场。
  这里已经初具规模,土建工程基本完成,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中间的连接管道正在铺设,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干劲让新光硅业……炎黄硅业的未来充满希望。
  张惠国站在工地上,手中拿着一叠厚厚的技术文件,他的声音在繁忙的工地上回荡,详细地向在场的专家团队介绍着改良西门子法的每一个步骤。
  他的讲解深入浅出,即便是对多晶硅生产过程不太熟悉的人,也能够清楚地理解这一技术路径的要点。
  “我们的技术路径是改良西门子法,以工业硅为原料,经氯化合成生成三氯氢硅液体,然后经精馏提纯、氢还原获得多晶硅,再对还原尾气进行干法回收,对四氯化硅进行氢化以形成闭环生产,其中三氯氢硅在还原炉中的化学气相沉积过程是该工艺的关键工序……”
  张惠国一边讲解,一边用手中的激光笔指示着展示板上的工艺流程图。
  陈维平、严大洲、阙端麟聆听着,他们都是业内资深的专家,对改良西门子法的优缺点了如指掌。
  但此刻也只能乖乖的听着。
  没法子,他们目前都只是纸上谈兵,而面前这个老头,才是国内这个领域真正搞出改良西门子法的大拿。
  硅烷法制备多晶硅国内第一人,前之江大学硅材料国家实验室主任阙端麟院士服气的点了点头,
  “改良西门子法在安全性上远超硅烷法,短期内其生产成本也低于硅烷法。”
  众人听后都感慨着改良西门子法在安全性上远超硅烷法,短期内其生产成本也低于硅烷法,但是形成的三废太可惜了。
  特别是大量氯硅烷残液难以处理。
  陈维平首先发言,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张老,改良西门子法的安全性确实值得我们肯定,而且短期内成本控制也做得非常好。”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严肃,“不过,三废处理是个大问题,尤其是氯硅烷残液,残液中有大量高沸物和杂质,遇到空气燃烧爆炸。
  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严大洲和阙端麟也相继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对炎黄硅业采用的技术路线表示认可,但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风险和挑战。
  张惠国认真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他知道这些专家的意见对新光硅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他是实战派,面前几个专家是理论派,理论要联系实际,而实际也要得到理论的指导。
  他点了点头,认可众人的看法,“确实是个大问题,但也要辩证的看,我感觉这是可以变废为宝的。
  说实话,谁要是谁能想办法把多晶硅的生产废料无害化和资源化,谁就是国家的功臣。”
  卿云在一边听着,而后笑了笑,和陈一权带来的弟子沈俊在后面嘀咕着,
  “沈师兄,张老说的变废为宝,是指这个氯硅烷残液其实可以看做一个中间体,它富含三氯氢硅,二氯二氢硅,四氯化硅,如果能够循环利用,那么将极大的降低生产成本。”
  前世,就是这位小爷解决这问题的。
  他的声音虽小,却清晰地传入了在场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没法子,这个少年,才是这个公司的掌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