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燃2003 第1343节
作者:
万古青天一株柳 更新:2025-10-13 12:36 字数:3713
陈一权听到卿云的话后,转身过来,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小俊,老幺说的没错,如果能攻克这一点,你这辈子都不算白活。”
而张惠国和陈维平、严大洲、阙端麟四人却一脸惊异的望着卿云。
他们原本以为这个少年董事长只是有钱而已,没想到只言片语中透露出来的信息表明,这个少年貌似化工方面造诣不低啊。
而且,让他们心里感到诡异的是,陈一权对卿云的称呼。
老妖?
在西蜀生活多年的张惠国自然知道是什么意思。
但正因为知道,就更感到惊异,张惠国脱口而出,“老幺?”
陈一权咳嗽了一声,开口说道,“重新给大家介绍一下,卿云,我新收的弟子。”
陈一权的话语很是淡然,但是所有人都从这位老爷子的脸上看出了老顽童般的嘚瑟炫耀意味。
前之江大学硅材料国家实验室主任阙端麟院士在心里骂了一句,特么的!
好吧,有钱有势的弟子。
可惜不是自家的!
“在西门子改良法生产工艺中,一些关键技术我们还没有掌握。
在提炼过程中70%以上的多晶硅都通过氯气排放了,不仅提炼成本高,而且环境污染非常严重。
因此如何提高多晶硅的产率,减少能源消耗是多晶硅生产工艺改进的重中之重。”
卿云闻言在心里也是无奈的叹了口气。
前世,他所参与的工艺路线,叫做‘永祥法’,也是改良西门子法的第三代。
重生之前,他们已经完成了第九版永祥法的迭代储备,高纯晶硅产品关键性杂质元素纯度达11个9,70%产品质量满足p型和n型单晶需求,部分达到半导体电子级晶硅水平,不仅解决了卡脖子的问题,反而具备了反向卡脖子的能力。
但是,这是一个十多年的迭代过程。
此刻他如果陡然把第九版永祥法拿出来,犹如在石器时代打造等离子护盾,完全空谈。
材料跟不上的。
科技树的攀升,有的时候可以快速蹿高,但有的时候却只能徒叹奈何。
区别在于根基。
此时差的,就是根基。
比如第九版永祥法,还原炉遮热罩大部分用的是超低碳不锈钢,关键易损部位使用一种配方镍金合金所构成的外罩,内衬一种特制新型石英陶瓷。
如此,既提高了还原炉的耐用性和安全性,又因为减少了金银贵金属的使用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但很可惜,后面两种材料目前还没有问世。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毕竟术业有专攻,这方面他是完全不懂的,那是冶金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事情。
人类历史上,其实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然后到后来的塑料的发现等等,再到近几十年的硅的应用,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就是材料发展的进步。
材料不行,倒也不能说啥也不行,但终究是费力的。
比如超音速飞机过热问题,阿美莉卡通过材料来解决,老熊则通过数学和力学来解决。
飞天板砖-米格25,全不锈钢打造,速度3马赫,导弹都追不上。
这就是大力出奇迹,充分诠释了什么叫做暴力美学,也证明了只要推力够水泥墩都能超音速。
除了转弯比较困难无法做出机动动作外,你就说它是不是超音速战机吧……
这种思路,是‘系统工程’的胜利,但不具备商业性。
摆在云帝面前的是,目前张惠国主导的改良西门子法,还是第一代优化版本。
改良西门子法,自1955年发明以来,到卿云重生之时,已经有60多年历史,业内参与者不停的对西门子法进行技术优化和提升,一共经过了三次大版本十来次小版本的迭代。
好在,卿云掌握的,是整个氯化工体系第三代改良西门子法,而且他亲身经历了永祥法从0到9的九次版本更迭。
热氢化技术的第一版、四氯化硅自循环的第二版、小型冷氢化技术的第三版、冷氢化大型化的第四版……
每一版,并不是完全的对上一代的全盘否定,而是部分迭代升级。
否则就叫做换代工艺了。
所以,基于当前的条件,某些地方他能用到七、八版的法子,某些地方他只能用第一版的法子。
这是一个技术组合。
云帝脑子里在飞速的琢磨着,怎么在现有技术、材料条件下尽可能的达到最优化的组合。
“别看这是石英玻璃,但因为它的厚度要求非常苛刻,导致这个成本相当的高,一台还原炉的购买价就接近4000万了。”
众人一听,都被惊呆了。
……
第242章 先天科研圣体?!
阙端麟院士也是目瞪口呆,“不是,啥玩意儿这么贵?!进口的?”
他定睛一看,偌大的还原车间,其实就两台还原炉,空地不少,显然是为了以后扩容准备的。
张惠国指着那两台还原炉,叹了口气,“还原炉在生产高纯多晶硅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其内部环境极其恶劣。
硅棒在运行过程中表面温度可高达1100c,并向各个方向进行热辐射,导致炉体升温的同时,炉内气体如三氯氢硅和氯化氢还都具有强腐蚀性,对炉壁材料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目前国内工艺达不到国外的水平,用国产的,环评过不了,污染太大,也太浪费。
这个炉子只能进口,我打听过,成本也就几百万,汉斯猫要卖我们3800万。
而且这种材质很脆弱,基本上是三年就必须更换,现在多晶硅单位成本中很大一部分比例便是这玩意儿带来的折旧。”
阙端麟明白了,这个问题,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张惠国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是基础材料问题。
别说石英玻璃了,就算是普通玻璃,也是越厚越贵。
越厚,意味着生产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材料和更复杂的工艺,从而导致生产成本上升。
家里阳台封窗用的5mm、10mm、15mm超白钢化玻璃,10mm厚的玻璃,是5mm厚玻璃的一倍,而15mm的价格则是5mm的4倍。
而眼前的还原炉,隔热罩石英玻璃的厚度达到了惊人的90mm,这是国内当前完全不具备的技术。
攻坚都没法攻。
有些东西是应用层面的攻坚,有些东西得理论层面有所突破才行。
90mm厚的石英玻璃,此时国内厂商都只能摇头,闻所未闻。
而那边的云帝闻言翻了个白眼。
90mm厚当然闻所未闻。
因为压根就不存在!
其实是3块30mm厚的石英玻璃通过特殊的手法黏合在一起。
这个手法就叫做工艺。
只是这个事实听起来有些侮辱人。
正如上世纪80年代,樱花找我们买3万吨花生,我们要等货值的无胶纤维板,樱花当着我们的面直接用机器将运来的花生脱壳,而后就地生产纤维板让我们拉回去一般。
技术落后就该挨打,就该受委屈,就该被侮辱,这是无数先辈用被打肿了的脸告诉后人的。
少扯什么大国小民的,没有大国,你连民都做不了。
不过这个时候,卿云懒得去戳穿汉斯猫的谎言。
因为他想从根子上换掉石英玻璃。
卿云在一边听着,状似无意的好奇发问,“既然这么贵,为什么不换一种材料?”
他问得直接而简单,尽量让自己的眸光充满了清澈,就像一个对世界充满了愚蠢好奇的大学生一般。
这个问题属实有些low,但董事长在问,张惠国也没什么不耐烦。
既然卿云是陈一权新收的弟子,表示别人再怎么说也是多少要和科研沾点边的,哪怕只是挂个名头贴金本身也是要懂的。
更何况,这正是一个展示专业知识、加深董事长对项目理解的好机会。
他清了清嗓子,开始详细解释:“小卿总,您可能有所不知,多晶硅还原炉中的隔热罩材料参数要求非常高,主要因为它们需要在高温和腐蚀性环境中保持稳定性和性能。”
他指着技术参数表,继续说道:“您看,我们要求材料的密度在每立方厘米0.95g到1.35g之间,这主要是为了确保其在高温下的稳定性。
灰分含量必须控制在500ppm以下,这是为了防止在高温下产生杂质反应。
导热系数要控制在5-30瓦/米度,以保证热量的有效传递。至于抗压强度,则需要达到50-200兆帕,以承受炉内可能产生的压力。”
张惠国顿了顿,然后强调:“但最核心的,还是材料的尺寸稳定性、耐腐蚀和耐高温三大指标。
尺寸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热膨胀系数,这在高温操作中尤为重要,稍有差池就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或生产事故。”
而这些,其实也算是改良西门子法的关键数据了。
张惠国知道,旁边那些未来的同事是理论有余,但没有实操经验的,毕竟改良西门子法实际生产就他峨半厂独一份的。
所以他解释的非常耐心全面,且为了保证卿云能听懂,尽量的通俗易懂。
而卿云也是耐着性子在复习基础知识,且同时憋住自己想要去纠正张惠国言语中瑕疵的冲动,认真聆听着张惠国的每一句话。
他的眼神里透露出的,全是对前辈的敬意。
虽然作为一个重生者,他心中清楚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知道许多现有技术的局限性和改进空间,但他更明白,没有张惠国这样老一辈科研人员的辛勤探索和实践积累,就没有他所知道的那些“未来”。
科研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点进步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结果。
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如果没有牛顿的经典力学作为基础,也许至今还只是哲学家的空想。
科研的每一小步,都是无数科研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结果,他们的工作或许在当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为后来者铺平了道路。
否则,把爱因斯坦扔回石器时代,他只会饿死,因为没有他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