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作者:米饭加点糖      更新:2025-10-18 14:35      字数:3198
  周娘子目光一亮,“少东家是说……”
  芦苇笑笑没说话,“你去吩咐送食材的人,叫他回去告诉食坊,做几个庙王爷的面人送来,面人是五个钱一个,都是给庙里有缘人吃的。”
  “五文钱哪能买到面人呀?”周娘子皱眉。
  “你只管说,豆庄那边会给你做出来的,”芦苇想到豆庄的毛芋头了,煮熟压粉对少许糯米面,用模子别说一个面人了,就是十个也可以给你做出来。
  “好的少东家,”周娘子只得去吩咐人做。
  第二天一早送食材的人来了,恭恭敬敬的递了一筐面人给周娘子。
  筐里什么都有,什么孩童呀、老寿星呀、南极仙翁、庙王爷等等,看的她瞠目结舌。
  芦苇拿起东西看了看,“回去告诉食坊管事,准备一批年糕做的,糕点坊准备冬至节卖一波面鱼,这锦鲤鱼果红在艳些,然后毛芋头的也不能停了。”
  “好的少东家,你还有别的吩咐吗?”
  “没了,年糕的明天这个时候我要看到,”芦苇挥挥手说完。
  跑腿一听要的急,二话不说赶车就往回跑。
  “周娘子你收拾一趟跟我出门,”芦苇转身进铺子找了包袱装好,出来周娘子都已经等在门口了。
  拎着筐芦苇也没解释去哪,俩人一路大摇大摆的去了府衙门口。
  石广升远远的看见芦苇,见她微不可见的点头,转身疾步进去通报,不大会的功夫出来人带她们进去。
  吴大人笑容灿烂的看着芦苇,“佟妹子今儿气色不错!”
  芦苇笑吟吟没反驳他,转手拿过周娘子手里的筐打开。
  “今年是大人第一次主持南阳城的庙王爷节,我们五福糕点铺子理当出一份力,以盼望南阳城在大人的治理下越来越好,这里是草民铺子伙计日夜琢磨出来的东西,大人看看喜不喜欢。”
  芦苇说完不动声色的,把一个荷包放篮子里,又把篮子推到吴大人跟前。
  吴大人笑眯眯的接过篮子,大袖一挥荷包不见了,他神色认真的拿起面人看,“这是?”
  “大人手上拿的幼童面人,草民打算捐献一百个给庙王庙,送给求签的有缘人,今而在大人的治理下,越来越民安祥和的,说明庙王爷都看着欢喜不已,所以这两个福寿星面人,也捐献一百个出来。”
  “南阳城学院荒废多年,在大人的努力下,学子声震动晴空,来日必会鱼跃龙门,五福糕点铺奉送一百份鱼跃龙门,”芦苇拿出一份面鱼放桌子上。
  吴大人似笑非笑的看着芦苇,“五福糕点的心意本官纳了,可是本官有心,却无力与民同乐!”
  芦苇从口袋里拿出一把碎银块放桌上,“五福糕点铺,谢吴大人赏赐的面鱼。”
  吴大人眸光一亮瞬间归于平静,
  “佟少东家是南阳城的好子民!五福糕点铺为南阳城做的可圈可点,一份官福面鱼可受,麻烦少东家明天为本官额外的,再准备一百份鱼跃龙门,本官要与南阳城民同乐。”
  “来人张贴告示,五福糕点铺为即将到来的庙王爷节,捐献了五十两银子,府赐鱼跃龙门一份。”
  快步进来的师爷刷刷写了告示,吴大人还亲自给盖上的大印。
  芦苇带着周娘子走出衙门,心里道鳖犊子爱贪吃,这会让你吃个够,最后给你吃撑死才好。
  第二日的下午傍晚,豆庄准时送来一百份糯米面做的锦鲤鱼,红的鲜艳夺目,看着跟真鱼似的。
  周娘子带人把面鱼送去府衙,结到鱼钱她属实意外的厉害。
  吴大人低头看鱼随意的说道,“本官是那吃人不吐骨头的官吗?你们少东家只要这次帮我渡过了难关,日后南阳城就不会有人为难豆庄。”
  周娘子张嘴要说什么……
  “回去吧!本官要亲自给人送面鱼了,”吴大人兴奋的挥挥手。
  第206章 不堪与悲壮
  “你们去睡觉吧!”芦苇对累了一天的伙计们让休息,门外的大雪伴着寒风瑟瑟的刮着,时不时撞击门板的声音异常的响。
  周娘子对众人挥手散了,她看了芦苇一眼也转身走了。
  芦苇面对着积雪的大街,面前有一个火盆被刮进来的寒风,给火苗吹的东倒西歪的,她手拿着书低头半天也没翻动一页。
  夜深许久门口传来扑簌簌的声音,她没抬头依旧很认真的看着书。
  吴大人进来解开斗篷递给旁边的侍卫,脸上已不复之前的沉郁,他自顾自的找个凳子坐下,伸手在火盆上烤了着火,淡淡的酒气与手下的火盆快要融为一体了。
  屋里一片宁静祥和,芦苇合上书看着吴大人没说话。
  胖护卫张了张嘴,在吴大人的目光里去了门口,看着飘飘洒洒的纷飞大雪有些恍神。
  吴大人神情慵懒随意,“本官是上虞吴家的嫡旁支庶长公子,我母亲,是叛贼武英侯的嫡亲妹妹。”
  “她原是吴家为拒家族公子出仕,娶进门的借口棋子,当时所娶我母亲的人,本应该是嫡支房的二公子,奈何我母亲家世寒微,那时我舅父是武英将军身,我外爷已然是武英侯了!吴大人说完扯嘴笑了一下,眸光里涌动着说不出的沉凉。
  我母亲适龄之时,摆在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刚亲政大位的晋先帝扩选后宫,一条是找个门当相仿的官家嫁了。”
  “可惜!这两条路我母亲都没资格选,进宫,晋先帝刚亲政,外爷和舅父是他手里唯一依赖可用之人,若是我母亲入宫了,晋先帝就得自废两膀无人可用。”
  “配相等的官家,除了武将家可选,文官士家母亲是高攀不上的,就是选武将家也是有条件的,家世太好或者太差,都牵扯盘节太多不可选,晋先帝也不允,挑来选去了许久,我母亲的年龄从十一岁耽误到十七岁。”
  “母亲选亲的几年里,晋先帝渐稳位置,他登基之初朝里世家太盛,开恩科所取的进士二百七十二人,竟有二百人之多是世家子弟,他们考取入仕却从没想过出仕。”
  “理由说来荒诞可笑,竟是家族与家族的比量,你卢家世族今年恩科进场二十人,我吴家必要二十五人,他王家跟风三十人,世家子弟进试没有白丁之言。”
  “皇榜公示输败之家,需要当场焚书以侮其族,就这样世家的子弟们,每三年开科家族男丁进皆入试,下榜吉日时,总有满街的焚书盛况。”
  “有其家族,甚至还会为展示自己族里的底蕴,焚书焚稿能有一天一夜之多,如此之风愈演愈烈,寒族无书可读,晋先帝无人可用!”
  “世家子弟做事总会牵一发动全身,吴家子弟在此情况下,次次落的焚书,总被其他世家嘲讽,家族也日以没落,”吴大人呢喃的声音说到这,脸上的笑容没有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脸的平静。
  “对比其他世家的兴旺景象,吴家主忍着屈辱,向晋先帝求娶丹阳公主,因为公主出嫁会有大批的书籍陪送,吴家经过几次的焚书,家族藏书已然近空了,焚书并不是子弟现抄之书,都是平日家族传下来的。”
  “晋先帝怎会不知吴家的心思?一个即将没落的世家,带着不甘求娶公主,连唯一的交换条件,让家族子弟出仕都不愿,这样的诚心怎么会求娶到公主呢?”
  “世家开口了,圣上总会考虑一二的,就这样,晋先帝把我蹉跎至十七岁的母亲,赐婚上虞吴家二公子吴戒萍。”
  “二公子深感受辱,提剑去了京里身着白衣散发赤足,嚷愿血染二宫门,平日总是争斗的世家们,那次竟出奇的团结,一致要力保下二公子。”
  “晋先帝看了深感皇位飘摇震怒,天子赐婚竟被世家如此不尊,便用二公子当作借口,直接下御令宫门口斩首二公子,求情死谏者,斩!”
  “二公子斩首那日,宫门口的血刷了一层又一层,斩下的头颅被晋先帝派人挑着,去晋启国的每一处展示,同时这也激怒了各个世家们,他们一批一批的死谏,一批一批的被杀。”
  “世家们第一次尝到了晋先帝的圣威,他们不再死谏,全都沉寂蛰伏了,开恩科的时候世家子弟依然入仕不出仕,吴家也低头愿娶我母亲进门了。”
  “我母亲十七岁初春进的吴家,所嫁之人是嫡支从旁姓里找的不知名公子,认作了嫡支的孩子,她一个女子经过两方的较量,吴家为此还死了五个嫡公子,等待她的日子可想而知什么样!”
  “她成亲的第一年有了身孕,七个月大的时候,半夜被一只猫惊吓,九死一生产下死胎,被人扔在荒败的院子里不闻不问。”
  “我母亲的贴身奶嬷嬷自戳双目,得到出门的机会,一路讨饭回去京里找到我外爷求救。”
  “我舅父听闻暴怒,带着府兵连赶半月之路,进吴家直接枪挑了为难我母亲的夫人,他找到我母亲的时候,听说就剩一口气了。”
  “外爷收到舅父的口信,披挂上殿敲天子鼓,敲一次头触地一次,鲜血染红了鼓棒,晋先帝闻言再次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