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作者:
临风见月 更新:2025-10-18 14:38 字数:3185
热腾腾地一碗姜汤下肚,喝了的人身上都发了汗,也就觉得没有那么冷了。
蒋倩看着活蹦乱跳的侄子,也忽然想起来自己这两天最大的纰漏,忘了准备药品。
但现在村子已经被淹了,回村的桥已经被大水淹没,附近的村子想来情况也差不多,各村卫生所是什么情况也还不知道呢,眼下也只能先放弃储备药品的想法。
孤零零的一座庙立在山岗上,隔着厚重的雨幕,就像是漂泊在海上的孤岛。
寺庙很偏僻,通讯信号并不好,电话都打不出去一个,更别说手机上网了,只有偶尔运气好才能刷新出来网页。与外界的失联让躲在寺庙里的村民更加的焦躁和不安。
“我儿子女儿还都在城里呢,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
“我家孩子还在学校里呢?这雨什么时候能停?”
“我妈上次去我兄弟家里给他们看孩子去了,不知道现在情况怎么样?”
“我家新盖的房子,刚装修过,想着给孩子娶媳妇用的,刚刚那么大的水,估计全都白搭了……”
……
认识的不认识的村民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抱怨,埋怨着不识相的老天爷。也有心里不安的披着雨衣结伴出去观察外面河水的情况。
蒋倩和家人冒着雨坐在角落里,安静地听着各处的谈话,收集着信息。
而就在这昏暗的雨幕中,寺庙的僧人脚步匆匆,冒着雨进了大殿。
年长的僧人双手合十向大家行了个礼,才道明了来意。
原是寺庙的粮食不多了。
寺庙里平时就只有四个人,除了庙会的时候,寺里会接待香客吃饭粮食会多准备一些,平常的时候庙里储备的米面粮食一向不多,至于蔬菜和肉类,他们也跟山下的村庄一样,大都依赖自给自足。
眼下这场暴雨一来,庙里跟村民们一样,也不再能出去买菜买粮。
剩下的粮食也绝对不够这三个村子加起来六七百人吃的,因此,晚饭就成了大难题。
“我知道大家撤离的时候带的东西也不多,但现在这种情况,寺里确实供不起这么多人的吃喝,所以才来找大家筹集粮食。”
“哪家带了的,就往这袋子里放一把米和菜就行,做好的粥和菜,我们一会儿做好了给大家送来。要是自己带了干粮不想在庙里一起吃大锅饭的,也可以,后面厨房里有烧好的热水,需要的人可以去打。想自己做饭吃的,后面也有灶台和柴火,大家可以自便。”
年轻的僧人脸皮薄,手里拿了两个袋子,低头站在一边。
庙里的香火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周边的村民,面前的这些人都是他们庙里的衣食父母,好多人他都十分熟悉,以往见了面也都是一口一个“小师傅”。
按说大家来这边借住他们应该好好准备餐食,但目前这情况,庙里也确实是没有招待大家的余力了。
听到警报声着急忙慌撤离的众人确实没带多少粮食,村里开完会,他们回家收拾的大多都是家里的贵重物品,只准备了三五天的食物,还大多都是泡面饼干这一类方便食品,带米面的还真是没有多少。
更何况一般的小汽车本身容量就不大,即使有心,也带不了多少东西。
但面对这样的情况,却没有人吝啬,不少人都拿出了自家准备的东西。
第8章 筹集粮食 “昨天筹的粮根本不够。”……
“这是我上午碾的面条,出来的时候一起带出来了,一会儿大家一起下了吃了吧,这天气不吃也坏的快。”
“我带来了家里的半袋大米,还有半壶油,就在后备箱里,我现在就去拎出来。”
“我就不跟大家一起吃了,我家带的都是泡面和矿泉水,不过谁要是没吃的,可以来找我拿。”
“我家也是,想着出来也没办法开火,所以只带了过年的时候亲戚送的法式小面包和牛奶。”
“我车后面笼子里有只老母鸡,这两天下雨一直蔫哒哒的,一会儿给大家杀了炖汤吧。”
“正好,我那有大料还有一包枸杞,我去拿。”
黄丽萍和蒋倩也回了车上,用塑料袋装了五斤米,两斤多冰箱里的冻肉,还把自己冒雨去菜园子里摘的菜拿了大半出来。
“我也带了好几个西红柿和黄瓜。”
“我那有茄子和豆角。”
“我把家里榨的菜籽油带来了。”
“还有我,我来之前把冰箱里冻着的排骨拿出来了。”
“我有面粉,还有半袋子的玉米面,亲家家里种了春玉米,刚磨的。”
“我带了家里的红薯粉条。”
……
众人一句接一句的,说起来自家带的东西。
不一会儿,佛像前的桌案上就摆了一大堆。
本来还挺不自在的年轻僧人看着这么多东西,且还有人不断地从车里往外拿,连忙阻止。
“够了,够了,别的殿也有村民筹集的物资,这些就够咱们吃到明天的了,大家不用给太多。若是明天情况好,我们可以下山采买,若是情况不好,大家再拿出来也不迟。”
眼看着筹集得东西越来越多,超出僧人的预料,各个大殿不得不派出人跟着僧人师傅一起把筹集得物资送到厨房里去。
厨房里,各村有手艺的大师傅早就已经就位了,看到这么多的食材也很惊讶。
几个师傅商量了一下,就定下了晚上的菜单。
“这么多种类,那就吃烩菜吧!”
因为面粉不多,所以主食就不蒸馒头了。
师傅们先在旁边的灶上煮上水,等水微沸放进去大米小米煮粥。
接着处理荤食,筹集来的肉和排骨全都切片或者剁成小块,老母鸡倒是没急着杀,留在一旁养着,准备明天炖汤喝。
下一步处理素菜。
各种干货先泡水水发,新鲜的菜被旁边帮厨的妇女洗干净,该切块的切块,该切断的切断。
几位大师傅都是常做红白喜事的,手上的功夫是有的,效率也很高。
不到一个小时,两大锅烩菜做好了,旁边的小米粥也煮的浓稠。
做好的饭菜被师傅们倒进不锈钢保温桶,派人一个大殿一个大殿的送过去。
虽然因为暴雨导致大家不得不离开家,和这么多人一起挤在庙里,但是这个时候能吃一口热乎的,对所有人都是一种慰藉。
一人一碗菜,再加上一碗小米粥,大部分人都能吃的饱饱的了。
能吃饱饭,众人的心情都好了一点儿,看着外面的大雨也不那么焦躁了。
大殿和偏殿里虽然都通了电,但也只连接了一个灯泡,想要多明亮是没有的。庙里没有信号,除了某个村民从自己车上翻出来两副扑克牌以外,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娱乐活动。
老人和孩子们折腾了一天,也都累了。
有人回了车上睡觉,也有人带了被褥直接在大殿的角落里打起了地铺。
看到有人休息,在角落里打牌说话的人声音都小了些。
蒋倩一家都回了自家车上。
大巴的内部空间大,在车里睡反而比在大殿里打地铺还舒服一点。
车上的两张床垫完全摆开,横着完全能躺下六个人。
关上车门,拉上窗帘,完全密闭的环境更让人心安。
黄丽萍从最后排的座椅上拆开打包的被褥,铺在两个床垫上,家里六个人按性别分开,三个人一张,正好够用。
雨水打在车顶的声音是最好的催眠曲,即使不在熟悉的环境,忙碌担忧了一天的人还是早早地就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外面的天空依然是灰蒙蒙的。
蒋倩看了眼旁边的手机,才早上六点钟。
车里只剩下她和还在睡着的任茹和小侄子明辰,父母和蒋东不知道去哪里了。
蒋倩起身,正准备下车去看看外面是什么情况,远远地就看到一群人开着车往外走。
她披上雨衣,去了昨天呆过的大殿。
大部分人都已经起身了,只剩下几个孩子还在迷迷糊糊地躺着,只是醒来的人脸色都不太好。
蒋倩环视几圈,在大殿的角落里找到了母亲的身影,母亲正在跟同村的几个婶子婆婆小声说话。
蒋倩走过去,“妈,我爸和东子呢?”
黄丽萍回头,看到是女儿,答道,“你爸跟东子,刚刚跟着人出去了。”
蒋倩想到刚看到的车子,“刚出去吗?我好像看到了,他们开车出去做什么?”
黄丽萍叹了口气,“去看看村子的情况,也有好多人想找个有信号的地方跟外面联系一下,要不我们被困在这庙里,什么都不知道。”
“哦。”蒋倩点了点头,看向四周,“殿里人怎么这么少?都还没起么?”
“起了,一部分去后面帮忙做饭了。”黄丽萍说着,看了看依旧阴沉的天色,“这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停,咱们带的东西不知道够不够吃,厨房里的师傅早上来说昨天筹的粮根本不够,今天早上做饭,还又找人筹了些,我把咱家剩下的那小半袋子大米拿出来了,我看咱们还是得省着点儿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