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作者:
陶南烛 更新:2025-10-18 14:42 字数:3147
“真的?!”
“老头子?!”
陶振、陈逸凝、姜禾三人几乎同时出声,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震惊和难以置信。
这转变也太快、太突然了……
“谢谢爸!谢谢刘团长!” 陶华瞬间从椅子上蹦起来,欢呼雀跃,眼泪都激动得涌了出来。
宫程站在刘团长身侧,目光从陶冠泽宣布同意的那一刻起,就牢牢锁在了陶华身上。
看着她像只重获自由的小鸟般雀跃,看着她喜极而泣的泪水,宫程只觉得自己的心脏也被巨大的喜悦填满。
他嘴角不受控制地向上扬起,那笑容纯粹、明亮,带着少年人特有的热烈和真挚,仿佛陶华的快乐就是他的快乐,她的梦想实现比他自己达成目标还要令人激动。
宫程的眼神里充满了毫不掩饰的欣赏、倾慕,他甚至下意识地朝陶华的方向微微前倾了身体,仿佛想更近地分享她的喜悦。
陶冠泽看着女儿那双亮得惊人的、充满希望的眼睛,心中一块大石落了地,一股难以言喻的轻松感涌了上来。
然而,作为父亲的责任感几乎是立刻又盖过了这短暂的轻松。
他清了清嗓子,脸上的欣慰迅速收敛,重新板起了脸,目光变得严肃而锐利。
陶冠泽环视了一圈众人,最后定格在陶华身上,沉声道:“但是,去可以,我有个条件……”
众人屏息。
“我只给你五年时间。” 陶冠泽的目光锐利地看向陶华,“五年,要是你在京剧院干不出什么像样的名堂,那就证明,这条路你走不通、走不好……”
他顿了顿,从桌上拿起一份叠得整整齐齐的报纸,指着上面一则关于人事制度的新闻:“到时候,你就给我把心收了,回来好好复习,参加这个国家公务员考试。”
陶冠泽讲的这个,是国家今年六月份刚颁布的新规定,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凡进必考’,要求凭真本事考进去,当上公务员,端上铁饭碗,今年八月将会开始首次招考。
显然这是他早已留意了的,并认为这是最好不过的一条体面又稳妥的路。
陶华看着父亲手中的报纸,又看看父亲不容商量的眼神,知道这已是父亲最大的让步和底线。
她用力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爸,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学,五年,我一定唱出个样子来!”
作为师傅的刘团长,对爱徒这股冲劲儿很是欣赏,满意地点了点头。
宫程也松了口气,暗自窃喜:嘿嘿嘿,他至少能和姐姐一起相处五年了。
送走了刘团长和宫程后的夜晚,闷热而漫长。
月光透过老式纱窗,在地上投下模糊的光斑。
吊扇在头顶徒劳地嗡嗡旋转,根本带不来多少凉意。
可能,也或许是,陶冠泽心不静吧……
他在床上翻来覆去,身下的竹席被磨得吱呀作响。
陶冠泽重重地叹了口气,辗转难安。
“怎么了?” 身边的陈逸凝也被搅醒了,声音带着浓浓的睡意和一丝担忧。
她摸索着拧亮了床头那盏昏黄的小台灯。
柔和的光线下,陶冠泽眉头紧锁,眼神空洞地望着天花板,全无白天的决断和昂扬。
“唉……” 陶冠泽又叹了一声,声音干涩沙哑,透着深深的疲惫和难以言说的沉重。
“心里头堵得慌,像压了块大石头。” 他抬手,无意识地按了按心口的位置,同陈逸凝撒娇。
陈逸凝侧过身,手轻轻覆在他按着心口的手背上,凭着几十年的相处,她很快猜到了原因:“还想着小华的事儿?”
“嗯。” 陶冠泽闭上眼,女儿那双充满渴望的眼睛仿佛就在眼前,“我……虽然我白天答应了,可这心里头……还是……”
他的声音低沉下去,充满了父亲的不忍和忧虑:“唱戏这条路,哪有那么好走的?”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得吃多少苦?挨多少打?练功房里流多少汗、掉多少泪?嗓子倒了怎么办?伤了筋骨怎么办?熬不出头怎么办?”
“就算熬出来了,也是吃青春饭,老了呢?老了可怎么办?咱们家又没人了解这行当,一起都要靠她自己闯出来……”
他越说越激动,白天被宫程那番话语激起的豪情退去,剩下的是最朴素的、对女儿未来艰辛的预感和揪心的疼。
“让她去受这份罪……我心疼啊……”
昏黄的灯光下,陈逸凝看着丈夫鬓角新添的几根白发,听着他沉重的话语,心中也是一阵酸楚。
但她比丈夫更早地接受了女儿的选择,也更能体会那份不顾一切的热爱。
她握紧丈夫的手,声音温柔却坚定,像夏夜里一丝清凉的风:“儿孙自有儿孙福。这条路,是小华自己选的,是她心里头真正想走的路。咱们做父母的,拦也拦了,劝也劝了,还能怎么样呢?难道真把她锁在家里,锁一辈子?”
陈逸凝顿了顿,语气带上了一丝憧憬和鼓励:“她才二十多岁,正是闯荡的年纪。再说,咱们女儿,从小就聪明,有主见,又有股子韧劲儿,只要是她认准了、喜欢的事,她一定会拼尽全力去做好。”
“你得对她有点信心。让她去试试吧,不试试,她永远不甘心,咱们也永远不知道她到底能飞多高。也许……也许这条路,真能被她闯出来呢?”
陶冠泽听着妻子温婉却有力的话语,感受着手背传来的温度,紧绷的心弦似乎被轻轻拨动了一下。
他反握住妻子的手,长长地叹了口气,没有再说话。
黑暗中,忧虑并未完全消散,但那份“心疼”,似乎被妻子分担了一些。
隔壁房间里,同样闷热难眠。
第31章
陶振双手枕在脑后,睁着眼睛望着黑暗中的房梁。
白天的戏剧性转折,让他到现在还有些回不过神。
“还没睡?” 姜禾的声音轻轻响起,她也醒着。
“嗯,睡不着。” 陶振翻了个身,面朝妻子,黑暗中看不清表情,但声音里的忧虑清晰可闻,“你说,小华这事儿,靠谱么?我、我这心里头还是七上八下的。唱戏……毕竟不是个安稳路子。爸说的那公务员考试,倒是条后路,可五年啊,谁知道五年后是什么样?”
姜禾侧过身,在黑暗中摸索着握住了丈夫的手。
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通透的平静:“我倒是觉得,小华能这么坚定地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是件特别棒的事情。多少人活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热爱什么,只是随波逐流。她有这份勇气和决心,很了不起。”
陶振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消化妻子的话。
姜禾接着说,语气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我有时候就在想,等咱们欣迎和乐迎长大了,会是什么样?希望她们也能像她小姑这样,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有梦想,有方向,那该多好。”
提到两个宝贝女儿,陶振的注意力瞬间被转移,语气也轻快起来:“那肯定!咱们闺女,一看就聪明!学东西快着呢!干哪行肯定都行。”
他补充道:“当然还是考大学,进国有企业或者考公务员好,稳定,有保障。”
姜禾在黑暗中无声地笑了笑,果然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两个人一个观念。
她温柔地提醒,也像是在给自己打预防针:“孩子有出息当然好。可万一……我是说万一啊,咱们欣迎或者乐迎,她们不是那么喜欢读书,或者不是读书那块料呢?或者像小华,虽然她法律系毕业了,但是还是转了行……”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做父母的,没办法完全定义孩子的成长道路。
“不可能!” 陶振立刻打断,语气斩钉截铁。
“咱们闺女怎么可能不是读书的料?都这么聪明伶俐!你看欣迎,才两岁就像个小大人,乐迎虽然皮点,但机灵,以后肯定学东西也快的。” 他对女儿的学业前途充满了绝对的信心,不容许任何“万一”。
姜禾知道丈夫的固执,也知道此刻争论无益,她没再反驳,只是更紧地握了握陶振的手。
在陶家父子如出一辙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坚定信念里,姜禾心里悄悄萌生了另一个想法。
她望着窗外朦胧的月色,轻声说:“嗯,你说得对,她们是聪明。不过啊,我想着,除了读书,她们的兴趣爱好也得从小留意着点。赶明儿我看看街道少年宫有没有合适的班儿,跳舞啊,画画啊,或者学个乐器什么的,就当培养个爱好,也多条路子,你说是不是?”
陶振对爱好不太在意,但听妻子说是多条路子,又想着是街道少年宫这种正经地方,便也没反对,含糊地应了一声:“嗯……你看着办吧。”
黑暗中,姜禾脸上露出了笑,她心里已经有了打算。
培养女儿们的爱好特长,让她们在成长中多接触不同的可能性,发现真正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