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作者:陶南烛      更新:2025-10-18 14:42      字数:3139
  陶华知道,陶冠泽要的不是 “我很努力” 这样的空话,而是实打实的、能拿得出手的成果。
  她端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道:“今年下半年,我将作为主演,跟着剧团去国外巡演,演的是咱们的经典戏《穆桂英挂帅》。”
  “真的?”
  陶华笑着点头:“是真的,刘团长上周刚跟我们说的。”
  她也不敢相信自己能走到这步。
  刚进剧团的时候,她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新人,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五点准时到练功房练嗓、踢腿、下腰。
  尤其夏天的时候,练功房里像个蒸笼,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把练功服都浸透了,她还是不敢停,生怕比别人少练一会儿,就落了后。
  一起进剧团的二十多个人,第一年下来,就走了七八个。有人受不了苦,有人觉得看不到希望。
  她做过无数次替补,演过最多的就是 “龙套”。哪怕只有一个亮相的机会,她也会提前把动作练上几百遍,上千遍,确保万无一失。
  真正的转机,是在两年前,剧团排了《霸王别姬》,晚上就要演出,票都卖出去了,扮演虞姬的主演突然发起了高烧,连站都站不稳。
  后台乱成一团,有人建议取消演出,有人提议换人但担心砸了招牌。
  紧要关头,刘团长力排众议,指着陶华:“你上。”
  上台前,陶华的手还在发抖,可当她挑帘走出去,看到台下黑压压的观众,听到熟悉的锣鼓声,心里的紧张突然就消失了。
  她不再是陶华,她就是虞姬。
  那场戏演完,台下的掌声响了足足有五分钟。
  散场后,有个头发花白的老先生特意找到后台,拉着陶华的手说:“小姑娘,你演的虞姬有股子灵气!悲而不伤,艳而不俗,好!”
  后来她才知道,这位老先生,是刘团长的师傅,她的师爷,京剧界的泰斗人物。
  从那以后,陶华渐渐有了更多的机会。
  但真正让她站稳脚跟的,是去年剧团复排《穆桂英挂帅》。这是京剧里的经典大戏,“穆桂英”这个角色,更是所有旦角都想争取的。
  剧团里总共十几个竞争者,要经过三轮选拔,比唱段,比身段,再加现场排戏,看谁能把穆桂英的英气和柔情演出来。
  陶华为了这个角色,几乎住在了练功房。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都在琢磨戏 。
  她对着镜子练眼神,一遍遍地调整眼角眉梢的弧度,既要威武又不能太过刚硬,既要柔美又不能显得娇弱。
  她跟着老师傅学唱腔,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一个音一个音地磨。
  每一个动作她都要反复调整,确保一招一式都利落好看。
  最难的是那段著名的“枪花”。陶华的手被枪杆磨出了水泡,水泡破了结成茧,茧又磨破,如此反复。
  选拔当天,陶华是最后一个上场的。
  前面已经有了好几个表现极为出色的演员,尤其是团里公认的台柱子吕师姐,表演得尤为精彩。
  压力如山般压来,陶华深吸一口气,对自己说:“就把这当成最后一场戏来演。”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陶华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音调都恰到好处。
  当她唱到“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时,眼中迸发出的光芒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一震。
  陶华终于拿到了“穆桂英”的角色。
  确定消息的那天,她在练功房里坐了好久,看着镜中那个满头大汗、浑身湿透的自己,泪流满面。
  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新手,陶华能拿到现在这成绩不可谓不辛苦。
  陶冠泽听着女儿的叙述,脸上的表情由严肃渐趋缓和,最后化作一声长叹:“既然取得了这样的成绩,那就好好干吧。记住,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骄傲自满。”
  这一刻,五年来压在陶华心上的大石终于落地。
  日历一页页翻过,转眼间便迈入了二零零一年。这一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在经过长达十五年的艰苦谈判后,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这一消息像一阵强劲的东风,吹遍了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悄然改变着无数普通人的生活。
  最直观的变化之一,便是街上跑的汽车渐渐多了起来。随着进口关税的下调和一些政策的放开,以往令人望而却步的小轿车,开始以更亲民的价格进入市场。
  陶振也顺应潮流,买了辆通用别克赛欧,把楼诚羡慕得不行,围着新车转了好几圈而,啧啧称赞:“老陶,行啊!鸟枪换炮了!”
  连沉默寡言的宋玉也忍不住开口问了句:“这车真漂亮,得不少钱吧?”
  陶振眼里的得意藏不住,嘴上却谦虚着:“代步工具,就是个代步工具,这不是生活需要嘛,有辆车方便点。”
  他拉开车门,对站在门口的陶冠泽说:“爸,上来坐坐不?感受感受?”
  陶冠泽连连摆手,心有余悸地后退两步:“不了不了。”
  他早就感受过了,可不想再吐一回。
  陶忠忍不住好奇,坐进了驾驶位。
  他摸了模柔软的车座,又摆出驾驶姿势,手握方向盘,兴奋地道:“哥,这车开着感觉真不错,等以后我也买一辆。”
  陶振靠在车窗边,摇摇头:“买车不着急,你们还是先考虑买房吧。我可告诉你,房价现在稳步上涨中,后面还得暴涨。”
  这话倒是提醒了一旁的姚安,她最近也听办公室同事议论过房价要涨的消息,一直放在心上。现下听陶振这么一说,买房的心思更活络了。
  晚上躺在床上,姚安便和陶忠商量起来。
  陶忠自从结了婚,对姚安几乎是言听计从,觉得她说什么都对。
  接下来的几个周末,小两口跑遍了城里新开的几个楼盘,最终看中了一套一百多平米的三居室,虽然位置偏了点,但户型方正,采光也好。
  就这样,在千禧之初的浪潮中,这个小家庭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陶忠和姚安签约的当天,陶乐迎成功通过选拔,将要代表市里征战省里的匹克球比赛。
  这次比赛,陶乐迎要参加单打和双打两个项目,压力不小。
  双打搭档是同校的陈晓,两个人配合了快半年,虽说有了一定的默契,但面对省里各地的高手,心里还是没底。
  为了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陶乐迎给自己加了码,别人练两个小时,她就练三个小时,有时候练到手臂酸痛得抬不起来,手指也因为长时间握拍而发麻,可她咬咬牙,揉一揉胳膊,又继续练,直到把作为搭档的陈晓练得趴在地上不想起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距离比赛越来越近,陶乐迎的训练强度也越来越大,连周六周日也都从早练到晚。
  渐渐地,张教练发现了不对劲,陶乐迎在接球时,好几次都慢了半拍,以往精准的落点,也出现了偏差。
  “停!”张教练吹响哨子,走到场边,“乐迎,你今天状态不对。是不是太累了?”
  陶乐迎抹了把脸上的汗,摇摇头:“教练,我没事,可能就是还没活动开。”
  但随后的训练中,她的失误越来越多。一个本该轻松接住的球,她却扑了个空。
  张教练立刻叫停了训练,把她叫到一边:“你最近练得太狠了,身体已经发出警告了。今天回去好好休息,明天放你一天假,调整状态。”
  陶乐迎拿着假条,心里却犯了嘀咕:休息一天,就少了一天的训练时间,要是对手们都在拼命练习,自己不就落后了吗?
  她在家躺了半天,越躺越心慌。
  “不行,我不能就这么闲着。” 陶乐迎一个鲤鱼打挺,拿起球拍,去了宋家。
  宋尚德看到陶乐迎手里的球拍,不用她开口,就明白了她的来意。
  他正闲的慌呢,立刻陪着陶乐迎去活动室前面的场地,打了两局。
  可只打了两局,宋尚德就累趴下了,换上了宋远舟。
  宋远舟的球技虽已不如陶乐迎,但仗着年轻体力好,两人打起来也是精彩纷呈的。
  先是几个坐在石凳上聊天的老奶奶,好奇地凑过来看:“这小姑娘打得真好啊,动作真灵活。”
  “小伙子也不错。”
  下班的青年和中年男女也被两人吸引,停下脚步,围在旁边呐喊助威:“好球!”
  第59章
  陶乐迎攥着匹克球拍站在场地里,白色的运动发带把她额前的碎发捋了上去,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亮晶晶的眼睛。
  对面的宋远舟刚将球抛起,陶乐迎便已迅速移动脚步,精准预判落点,提前到位。
  她左脚向前踏出半步,双膝弯曲,身体重心下沉,右手持拍向后引至肩后,上身微微扭转蓄力,就在球弹至最高点的刹那,她腰腹猛地发力,带动身体旋转,“啪”得一声脆响,匹克球直窜对面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