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作者:破破破      更新:2025-10-18 15:14      字数:3318
  张颂华没有注意,高考已经结束,她也没必要继续盯着黎砚回在屋里干什么。她来是叫黎砚回出来聊一下志愿。
  一家三口坐到了餐桌前,一边是黎永锋和张颂华,另一边是黎砚回。他们争吵不下,把方向都写了下来由黎砚回自己选择。
  黎永锋按住手边的一张纸,问道:“砚回,你自己有什么想法吗?”
  黎砚回淡然道:“没有,我没什么想法,都听你们的就好。”
  黎永锋看她一眼,没再说话,推过来一张纸。
  黎砚回接过去看了,上头列了四五个学校的名字和几个专业方向,学校是仅次于青北的一个层级,以黎砚回的分数基本都可选,也都是知名的高校,没什么可说的。专业则基本是基础理科类,大类就是三个方向物理、数学、化学,从实验班基地班再到三大类下面的各个分支,列了一串。
  她看了一眼,又抬头看她的父母。
  黎永锋难得地好声好气地解释道:“基础学科是所有应用学科的基础,本科阶段还是得把基础打好,研究生再选细分方向比较好,物理、化学、数学,后续的钻研方向也不一样,我都给你列上去了,你可以选一下,选感兴趣的就行。”
  张颂华补充道:“爸爸妈妈觉得你的性格也比较内向,做稳定些的有编制的工作更好些。这些选项也是两手准备,如果你有意向深造,那就一路读上去,以后做科研或是在大学任教都好。如果不擅长做研究呢,也可以到高中当老师。你觉得呢?”
  黎砚回点头:“好。”
  张颂华松了口气,又道:“你好好想想?不急着做决定。”
  “哦。”黎砚回应了一声,带走了那张纸。
  关上房门,黎砚回随手把那张纸丢在桌上,从抽屉里摸出手机,接着看刚才的故事。
  其实不需要思考太多,看到那张纸的时候,黎砚回就做好决定了。
  一串的学校,黎砚回从上到下看完,选择了溪城大学。仅仅是因为距离最远。选择专业的时候倒是稍微犹豫了一下,她确实没有偏好,她没有哪个学科特别喜欢特别感兴趣,也没有哪个学科学得特别好,如果要选的话哪个都行。但视线从三个大类略过的时候,她突然地想起了宋瑶给她的题。那就数学吧,虽然大概率是要当个中学数学老师了,不算好却也不算坏,她妈妈应该会很高兴。
  那就这样吧。
  写满了选项的纸张被随意地丢弃在一边,无人将之放在心上。
  她把选择结果报给黎永锋和张颂华的时候,两人都觉得可以,张颂华本觉得溪城太远,她属意江城大学。黎砚回解释说选江大这个分数有点浪费,不如作为保底志愿。张颂华想想也是这个道理,便没再多说。如黎砚回所想,张颂华对她选择数学这件事感到十分开心。黎永锋也觉得不错,女承母业也很好。
  于是就这么说定了。填志愿那天黎永锋和张颂华都不在,他们都有自己的事要忙,也完全放心黎砚回自己操办自己的事。
  黎砚回给自己倒了杯水,在书房的电脑前坐下,开机、进入志愿填报页面、登录,鼠标滑过选择窗,毫不迟疑地将溪城大学填在了第一个,但当鼠标停到专业选项的时候,她突然地犹豫了。她停下来,放开鼠标,拿过玻璃杯,仰头饮了一口,清凉的水流顺着喉咙淌过胸膛落入腹中,迟疑摇摆和些微的兴奋也被跟着咽下去。
  玻璃杯被放下,杯中的水荡了一下,又回归平静。
  平稳的一双手再次握住鼠标,做出了抉择。
  第一志愿是溪城大学统计学。这个专业在纸上是保底的最后一项。她没有偏好,统计还是应用数学于她关系不大,她只是偶尔会有那么一些冲动,突然地很想知道——她随波逐流的人生永远走在既定的轨道上,跑偏一下又能怎么样呢?
  第31章
  后来,黎砚回无数次庆幸填报志愿时的一念之差。
  数字枯燥乏味,数字却也包罗万象。统计数字里头是千千万万的人,也就有千千万万的故事。与数据世界相比,真实的人类世界反而显得无趣。
  黎砚回沉默地冷眼旁观身边的人,他们的渴望,他们的冲动,他们的抉择。她看他们像是在做一场实验,推演他们的关系,预测他们的走向,她在心里给人们分类打标,将他们变成数字变成符号,在脑中模拟一次一次的建模。
  她天然地拥有这样敏锐的洞察力,这样的游戏叫她乐此不疲,叫她在数据的世界里感到久违的满足。她安静,沉默,没有什么存在感,没有人知道她在阴影里藏了什么样的疯狂。
  大二的时候她在社会统计学的选修课上遇到了她后来的导师顾蓬 ,那是一门社会学与统计学的交叉学科,顾老师在课上讲了很多应用案例。她很会讲课,活泼生动,旁征博引,听得黎砚回如痴如醉。
  下课后她没有急着离开,等到同学们散得七七八八,她走到讲台边等顾老师收拾设备。
  “怎么?有问题想问吗?”顾老师温柔又耐心,停下手中的事倚在讲台边微笑着看她,适时地递上一个鼓励的眼神。
  黎砚回仰起头看着台上的老师,眼眸闪亮,她斟酌着措辞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数字和数字之间总能找到关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也有这样必然的关联吗?”
  “当然有。”顾老师仿佛听到了很有意思的东西,笑容都更深了些,她看着黎砚回,认真地给出了自己的回答,“社会学的想象力,就是能够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自己又会遭遇到什么,是把个人生活和更广阔的社会整体相关联的一种逻辑。我每年都来讲社会统计学,其实社会统计学就是让数字成为想象的媒介,用数学发现数据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找到个人与社会的关联所在。数据是那个介质,帮助我们找到人与人的关联,这样的关联放大就是人与社会的关联。”
  黎砚回品了品,懂了一些,好似又没有,她侧了侧头,又问:“如果我想在这个方向了解更多,您有什么书可以推荐给我看吗?”
  老师更高兴了,问了她的邮箱,回头给她发了一个完整的书单。一来二去,她跟这位老师熟识了起来,后面便也顺理成章地保送了这位老师的研究生。
  数学确实不会拒绝任何人。黎砚回无法在数学领域走到更深的地方,却经由数学,找到了属于她的乐趣。
  黎永锋本就对她莫名其妙录到统计学有些不高兴,只不过是因为张颂华劝说,统计也在数学大类底下,考研的时候再换专业就是了,这才叫黎永锋暂时按下。结果黎砚回先斩后奏直接保送社会学院的社会统计学,更是令黎永锋大为不满——他自己是理工科出身,向来不太看得起文科。
  “文科有什么用?能有什么价值?能为国家做什么贡献?整日里夸夸其谈,尽说些故事,既不科学也不务实。”黎永锋这般说。
  但木已成舟,黎永锋也没办法更改,整个假期都把这件事挂在嘴上,脸上写满了恨铁不成钢。
  家里氛围又一次沉下来,张颂华打了个圆场:“社会统计学也是统计学,念完研究生回来考公务员也挺好的,还稳定。我记得老徐在统计局是不?回头问问去,统计局肯定对口,财税说不定也有合适的岗位。不比当老师差。”
  黎砚回在心里皱眉,她本能地抗拒在体制内工作——她不爱跟人打交道,而在体制内,处理人际关系比工作能力重要太多了。但她也知道,对于她的父母来说,她最好的未来一定在海州体制内,大学讲师、高中老师、公务员、事业单位,四选其一,岗位不论,而她的喜好微不足道。
  她习惯了沉默以对,只是笑笑不接话。但沉默当然也是一种态度。她已经成人,黎永锋说再多、态度再恶劣,她也能当做视而不见。既然未来的路已经定好,那么在可以自由的时间范围内,为什么不能小小地任性一下呢。
  导师对她很好,学业抓得紧,生活也时常关心,有调研和学术活动都愿意带她去,时间排得满满当当,寒暑假回家的时间都少了,忙碌却也充实。如此两年,黎砚回越发地沉稳。
  24岁的生日来得悄无声息,她并不是在意生日的那类人,只当是平平无奇的一天,照常去教研室忙碌。她们正在做一个课题项目,调研已经在前段时间完成,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安排都是繁琐枯燥的数据处理,虽然已经是暑假,但也都是每天来教研室报道。这个项目也会是黎砚回的毕业论文,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她满心都是项目,每天都是早早地来最后一个走。
  “……好,目前进度还是来得及的,大家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就行,不用特别赶,但都好好想想自己的论文选题怎么做,这个项目大,能延伸出的选题方向也多,也有很多能出彩的地方,全看你们怎么写。好吧?去吧去吧,都忙你们的去。”导师过来的时候照常开了个例会,过了一下项目进度,该提点的提点到位,她向来是抓大放小,不对细节做过多干涉的。同门几个都应了,各自按原定的分工干活去。导师突然想起什么,“对了,砚回,今天是你生日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