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作者:傅延年      更新:2025-10-20 16:14      字数:3308
  唯一觉得不舍的,是姜二婶一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王超英是他们家的恩人。要不是王超英告知实情,他们恐怕现在还被周慧青蒙在鼓里,每天在等待和猜测中,惶惶度日。也是因着他告知了实情,才有后面,颜书记为他们出面,争取了那么多补偿还有抚养费,才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
  得知王超英到县城住院了,姜二婶母女两人就去医院里探望了他,得知他要回去休病假,又从家里搜刮了很多土产,大包小包地叫王超英父子带回去。
  这对母女是真心希望王超英能早日康复,然后回到杨木大队来的。
  第84章 饭局
  颜红旗再次召开全体干部大队,这次讨论的议题是,张家营子那几户在深山里居住的居民从山里搬下来的问题。
  颜红旗过来的这一年多时间以来,将每个住人的山沟沟都走遍了。深山里,居住环境差,阴冷、潮湿,离群索居,平均寿命比山下人要低,孩子们无法接受教育,不受大队管控。
  这些人之所以不愿意下山,无非就是几点原因,第一就是莫名其妙的固执,说是习惯了山上的生活,下山之后不适应,二是舍不得山上的房子,开辟出来的自留地,三是自由自在惯了,不想过群居生活,不想和和其他人当邻居,受他人的管束和约束。
  这样的顽固分子,本来是有四家的,不过崔家那头子死了之外,就剩下三户人家,执着地生活在山里,宁死不搬。
  虽然只有三户人家,并不影响到杨木大队的整体,但这三户人家不参加公社的集体劳动,但每年分粮的时候,却要下山来领人口粮,一个个在山上住的,虽然吃喝不愁,平均寿命比山下人低,健康情况也差很多,男的四十多岁就掉牙,女的四十多岁就绝经,看起来像是六十来岁似的。
  还有就是,这些人住在山里,大队上对他们的管束力太差,就拿崔老头子来说,如果住在山下,他肯定就顾忌一些。
  所以,颜红旗在临走之前,一定要清除这个顽疾。
  “刘良山大队长、赵树明主任、郝卫红主任各带一个工作小组,负责一户人家,务必在一个月之内,让这三户人家都搬出大山,到山下来生活。”
  三人都痛快地接受了任命。
  其他人都赶紧召集自己的小组人员,忙去了,刘良山留了下来。
  颜红旗知道他是有事情要说,将他领到自己的办公室里。
  刘良山知道颜红旗的工作作风,也不废话,直接开口说:“书记,我觉得开办中学的事情,不能因为某些人的反对就停办。”
  他最近尝试着转换角度,以杨木大队最高领导者的视角去考虑问题,越考虑,就越觉得办中学这事有百利而无一害。而开办这么一所中学,杨木大队付出的,也不过就是修建校舍的费用而已。
  好处却是显而易见,能让本大队的孩子们就近上学,多增加好几个教师岗位,本大队肯定能落下几个民办教师的名额。
  除此之外,肯定还有其他的隐形的,长期可见的好处,刘良山觉得,只这两个好处就已经足够了。
  这事儿,颜书记在的时候,很好办,万一等她走了,再想办,可就是千难万难了。
  颜红旗:“如果大家都同意,自然可以重启这事儿。”
  刘良山听明白了颜书记的意思,立刻说道:“牛德仁的工作我去做,这是造福杨木大队后代子孙的好事,他会同意的。”
  颜红旗点了下头,没有对此发表意见。
  对于开办中学的事情,颜红旗原本是当成离开之前,必须要完成的工作来对待的,可是因着牛德仁的反对,让她想到,自己的一厢情愿也未必是好事。
  刘良山能主动来找她谈这件事情,主动担责,颜红旗很欣慰,这位继任者,越来越有一把手的样子了。
  刘良山不知道颜书记对自己的评价又高了不少,他从办公室出去后,先召集自己小组的吴阔和何国喜,去家里头开会,讨论怎么攻克山上的那家人。
  分给自己的这户人家,户主姓阎,一家一共六口人,一个老爹,一对三十来岁的夫妻,一个小叔子,一对儿女。
  这一家人住在张家营子后山的深山里头,据说是几十年前躲战乱形成的一个小山村,原先有那么十来户人家,后来死的死,搬到山下的搬到山下,就只剩下他们一家了。
  吴阔和何国喜都从来没有上去过,甚至都没有见过那家人。刘良山也是上次陪着颜红旗去视察的时候,经由张家营子社员的带领,才找去的。
  如果再去,恐怕还是得需要向导的带领。
  这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找到打动他们下山的点。屡次劝说都不肯搬下来,必然是极其顽固的,得摸到脉门,对症下药才行。
  三人坐在家里头的李子树下,李子树结了密密匝匝的绿色小果,连同叶子一起,遮出了一大片的阴凉。树底下放着一块大石板,几人一人一张小板凳,围在大石板旁边,各抒己见。
  何国喜去过燕市,是他们这里面最见过世面的人,回答问题也很积极,说:“那家的小儿子也二三十岁了,搁在深山里住,哪家姑娘肯嫁到那老山沟子去?他要是想找媳妇,那就是个突破点。”
  刘良山点了下头,没有反驳何国喜的话,其实他们上次去山里的时候,就以这种理由劝说过了,那位小叔子无动于衷,显然对于结婚找媳妇的事情并不着急。
  他又问吴阔,“你觉得呢?”
  刘良山和吴阔关系一直特别好,以前分别是第一、第二小队的队长,后来,刘良山在大队长的选举之中打败了吴阔,吴阔也没有心生芥蒂,对刘良山能当选心服口服,心甘情愿辅佐他。
  对于刚刚的问题,吴阔一直在思考,他能继续当这个小队队长,就比一般的社员聪明,有想法,他缓缓说道:“我觉着,还是得做通那位老爷子的工作,听你们说他们家里的情况,应该是这位老爷子当作做主的。老爷子活了那么大,眼看黄土埋半截的人了,最在意的应该是后代子孙,咱们把目前杨木大队的好生活跟他说说,或者邀请他下山看看,问他有啥条件没有。”
  刘良山点点头,说:“你们两个的方法,咱们都去试试,等明个上午咱们一早上山,去跟这家人交谈交谈,把该说到的话都说到了,再看看是啥情况。”
  既然是顽固分子,他们也没打算一次两次,就把人说动了,做好了长期奋斗的准备。
  这个话题暂时告一段落,刘良山又提起新的话题,“还是建中学那事,晚上,我想请牛主席来家里喝酒,你们两个都来作陪,一块劝劝他。”
  两人都答应了。刘良山去牛德仁家请人,刘良山的媳妇孙巧凤和老娘一块,在家里头准备下酒菜。
  牛德仁曾经是村中最穷的人家,如今,随着村里整体经济情况的改善,他作为村干部,也开始领补助,家里的情况,大大改善。虽然还是土坯的房子,但重新修缮过,屋顶铺了新瓦,也在木头的窗棂里加装了大块的玻璃。
  大概是生活条件好了,人也有盼头了,牛德仁媳妇的病情也好了许多,虽然还是不能下地、上山,但留在家里做做饭,缝缝补补还是可以的。看得出,她很珍惜现在的日子,把家里头收拾得整整齐齐。
  “婶儿,您气色真好!”刘良山笑呵呵地进门。
  牛德仁媳妇脸色发黄,头发干枯,看起来就是长期生病的样子,但刘良山可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这位婶子以前脸色是灰黄色的,看她一眼,就觉活不长那种,对比之前,刘良山这话就是实话实话。
  牛德仁媳妇很爱听别人这样夸奖她,立刻笑了起来,将正在打扫窗台的炕笤帚放下,“哎呀,大队长来了,快进去坐。”
  她说话声音很小,每说两个字,就又停顿下,喘口气继续再说,就像机器卡顿那样,让人听着有些不舒服,但刘良山还是耐心地等她说完。
  等她说完,正要问牛主席在不在家,牛德仁便从旁边的小屋里出来了。
  “你咋来了?”
  刘良山:“牛叔,晚上请你家来喝酒,你,我,吴阔还有马国喜,就咱们四个。”
  穷了这么多年,牛德仁基本上不请客,也不去别人家吃饭,当了大队干部后,也没有飘,还是保持着之前的习惯。
  下意识便拒绝,“我不会喝酒,就不去了,你们几个喝吧。”
  刘良山:“别呀,牛叔,饭都准备好了,也跟吴阔和马国喜说好了,您要是不去,我面子往哪儿放?”
  牛德仁媳妇插嘴,“去吧,晚上没啥事,跟年轻人一块聊聊天,也挺好。”
  深知丈夫这些年为了自己,失去了很多,家里头条件改善了,她的身体情况也好了不少,就希望牛德仁别跟以前似的,过得那么苦。
  今天别人请了自家,改天再回请过来就是了,也不算欠了人家的。
  从牛德仁一直对老婆不离不弃,给她看病就知道,她媳妇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很重,他媳妇发话,也就同意了。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zuozhe/oqf.html" title="傅延年"target="_blank">傅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