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商 第131节
作者:
少地瓜 更新:2025-10-20 17:25 字数:4408
“对对对,姓孟,”明月笑道,“瞧我这记性。”
离开锦鸿后,明月找了家茶楼的阁儿坐下,慢慢喝了杯茶才对苏小郎说:“你去城门口,看那个黄三还在不在。”
她总觉得哪里不对。
不过两刻钟,黄三麻溜儿跟着来了,进门先作揖,“多谢您还念着小的,不知有什么吩咐?还是打听什么人?”
明月想了下,“方才我去锦鸿给家里人置办年礼,听伙计们说起少奶奶,倒有些耳熟,想必不是豪商之后,也是位闺秀。”
黄三才不理会她打听人家少奶奶做什么,只管挣钱,听了这话便笑:“您算问对人了。”
阁儿的门关着,外头有苏小郎守着,里头有二碗看着,黄三便不怕给人听了去,“她虽姓孟,明面上是个玉石商人的闺女,可大家都说她生身父亲另有其人。”
“哦?”明月来了精神,“怎么说?”
见她感兴趣,黄三越发起劲,眉飞色舞道:“那姓孟的商人原本是朝中一位大官的书童,后来被放出来经商,又娶了他家夫人身边的一个丫头,可是成亲多年后都不曾生养,当时就有传言,说是那丫头被旧主弄坏了身子,生不了。可突然有一天,姓孟的抱回来一个女娃,说是外头捡的……”
说到这里,黄三就笑,“不怕您听了着恼,世人都想有个儿子传宗接代,更何况姓孟的恁大家业,之前有远亲想给他过继儿子都不肯,如今怎么冷不丁想起养外头捡来的野丫头?竟比亲生的都更疼几分。”
明月隐约猜到什么,果然就听黄三继续道:“然后就有风言风语起来,说曾看见那位大官从那家里出来……虽是捕风捉影的事儿,可无风不起浪,无凭无据,谁去造官老爷的谣呢?”
明月忙问:“那位官老爷可是姓陈?”
黄三一惊,“您都知道了还……小的可什么都没说啊!”
议论归议论,谁也不曾指名道姓,便是事主听见了也不好怎样,可具体到人却不成!
哪怕只有个姓氏,可朝中年纪符合的陈姓高官才几位!
第92章
当官的绝不会随意将官船借给别人,除非是无法拒绝的亲友同僚关系,抑或谋利。
如今看来,此人二者兼有。
苏小郎立刻扬眉吐气。
瞧瞧,当初我说什么来着?我就说姓沈的那厮没安好心!叫我说中了吧!
这无疑是个大新闻。
但对一直提防着的明月而言,除了满足一点好奇心,解除一点疑惑之外,并无太大价值。
便如名家名画,在欣赏它的文人墨客看来,千金不换;可落在饥肠辘辘的百姓眼中,还不如一袋大米来得实惠。
明月本欲将此事报给武阳郡主知晓,可转念一想,不妥,不妥,大大的不妥。
武阳郡主是个有野心的人,她绝不会只有自己一双耳目,万一锦鸿或是陈姓官员与她是一伙的呢?万一对方极其在意此事呢?
一旦发现被自己知道,会不会杀人灭口?
即便没有这么严重,万一武阳郡主不喜欢听这些,因此厌弃了自己……风险太大。
思来想去,明月还是借着向常夫人辞行的机会,故作不经意地说起,“夫人,朝廷的什么户部可有一位姓陈的官员?”
常夫人笑着点头,“陈姓并不罕见,光我知道的有名有姓的就有三个呢。怎么了?”
明月似乎有点不好意思,“今儿我出门采买土仪,无意中听了一耳朵闲话哩……”
迄今为止,自己或许对武阳郡主有点用,但大约不多,为此冒险不值当的;反倒是常夫人,素来宽和,待自己不薄,且娘家和夫家都有人做官,倘或与姓陈的是同盟,也好叫他们赶紧收拾尾巴,若是敌人,或许什么时候能用得上呢。
听明月说完,常夫人难掩诧异,“这话你从哪里听来的,可不好乱讲!”
什么“伪君子秽乱后宅,偷养私生子”,“私生子认仆做父”,“伪君子瞒天过海官商勾结”等等,简直乱作一团。
明月道:“就是两个闲汉说的呢,当时我正与同伴说外地方言,许是觉得我们听不懂,所以并未遮掩,讲得有鼻子有眼。”
顿了顿,又说:“当时我们还笑,说京城百姓同外面的百姓也没甚两样,都会背地里说闲话呢,未必当真!”
常夫人眸光闪动,待晚间丈夫归来,将此事同他讲了,“许多时候,坊间传言或许更可靠些。”
小道消息传得最快,他们身处高门大户,鲜少往下头去,看得未必比寻常百姓清楚。
户部姓陈的官员虽然有三个,但年龄符合的仅有一位,杨逸大为震惊,“若果真如此,岂非大家都被他蒙骗了?”
常夫人冷笑,“亏他素日自诩伉俪情深,清心寡欲,对妻子一心一意,昔年因当众喝斥、弹劾同僚生活糜烂而闻名,世人对此多有赞誉……”
早些年她同别的夫人们聚会时还说呢,天下竟有这般清正的君子不成?没想到,私底下竟这般龌龊。
回想着这些年的所见所闻,杨逸不禁唏嘘,“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
那位陈大人幼年家道中落,母亲带着他守寡,不曾改嫁,生活十分艰难,若非妻子一家倾力供应,早就考不起了。
后来他高中,排名并不靠前,政绩也平平,直到有人称赞他重情重义,发达后也不曾抛弃糟糠妻,不知怎么传到官家耳中,这才开始慢慢提拔起来。
稍后安歇,杨逸还笑,“这可算个大消息,不管她是有心还是无意,你我也该承情。”
同在朝为官,抬头不见低头见,纵然他眼下同姓陈的接触不多,来日未必不会,抑或家中长辈、亲友未必没有往来,无论为敌还是为友,都是极好的入手处。
“我会想不到?”常夫人瞥他一眼,复又笑道,“这是她拐着弯儿的谢那螺钿匠人一事呢,这孩子嘴上不说,心里从不肯忘恩的。”
“这正是她最大的好处,”杨逸叹道,“多少读书人都悟不出来的道理,难为她小姑娘家家的,这样有分寸。”
两天后明月启程,常夫人竟叫她多等两日,跟着别家车队走官道,稍后再同他们一并换官船走。
想到之前的经历,明月很有点杯弓蛇影,“这不好吧?”
常夫人明白她的顾虑,“放心,这位是杨家的世交伯父,如今致仕,要回江宁府去,只带着家眷和些许家当,不妨事的。”
到了江宁府再去杭州就不远了,且又能走水路,比明月三人吭哧吭哧走又远又绕t的坑坑洼洼的民道强得多。
既是正经官宦人家,明月就放心了,只是有些好奇,“马上就要过年了,天寒地冻,老人家怎不等到开春再启程?”
“离乡数十载,四处为官,一朝可叶落归根,哪里多等得了一刻!”常夫人幽幽一叹,颇有些感同身受。
明月无法感同身受。
她不禁想,他们的童年一定很幸福,老家的人对他们也一定很好。
出身凄苦的人是不会想家的,因为本就没有家。
腊月二十六,常夫人亲自派人把明月主从三人送到车队里。
三人一路谨言慎行,连主人家的面儿都没见着,正月十四抵达江宁府,后于正月十九深夜抵达杭州。
前头将近二十天都跟着大部队走,半点不用自己操心,后面几天乘坐官船,也不用费神,到家时明月还神采奕奕的。
就是饿。
如今明园就她一个正经主子,一切绕着她转,自进门那一刻,园林小径两侧隐藏在花木间的石灯笼便渐次亮起。
“东家回来了!”
若干仆从依次上前,问好的问好,搬行李的搬行李,又有人上来请示,“厨房里叫我来问,您可想吃点什么?是否要沐浴?”
“烧点热水吧。”明月摸摸肚子,“倒是有些饿,时候不早了,不必折腾,叫莲笙看着随便弄些吧。”
“哎!”小丫头接了话去了,走出去几步又对着来人行礼,“春管事。”
“东家回来了么?”春枝边走边问,步履生风,身后还跟着个红光满面的老楚头。
“刚到,正往这边来呢。”小丫头恭敬道。
“去吧,”春枝摆摆手,自过去同明月说话,见她俏生生站着才放下心来,“一路可顺利?”
“颇精彩!”明月想了想,“罢了,日后同你慢慢细说。”
又见老楚头在后面鬼鬼祟祟的,啼笑皆非道:“大半夜的,恁老跑来作甚?倒也罢了,一块吃顿宵夜?”
老楚头老脸微红,连连摆手,“吃过了,吃过了……”
过年期间全是肉菜,差点拉不出屎来,听说厨房里还在彩排什么新菜,连鲍鱼都吃过几回,今儿晌午难得清炒了个绿豆芽,把他稀罕得什么似的。
明月就笑了。
老楚头好不容易过几天舒心日子,也怕新东家出点什么事,或是半道反悔,听见动静就跟过来了。如今见她一如往昔,也放下心来,溜达达回屋睡觉去。
“你吃不吃饭?”明月同春枝一起往正房走,“不吃的话先回去睡吧,过年、正月这阵子也够你忙的。”
“有点事,”春枝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翻了几页,语速飞快道,“这阵子莲笙负责采买、操持年夜饭,难为她过年期间也没出错,还揪出两个手脚不干净的下人,一个偷偷倒卖院子里的冬笋,一个采买时虚报菜价,都是之前留下的人。”
明月来了兴致,“哦,很能干嘛,怎么处置的?”
春枝道:“她倒沉得住气,先偷偷报给我知道,她弟弟不是在门上么?两边来了个里应外合,抓的先行。她的意思是咱们刚过来,平时也不曾打骂,天长日久的,难免有人耐不住要试探,不如直接杀鸡儆猴,把人撵了算完,也省的日后千防万防,我同意了。”
明月点头,“挺好的,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使唤还不好找么?”
当初买园子时买的那些小丫头也都练出来了,再买几个进来,正好叫她们以老带新。
春枝往本子上记了一笔,“好,明天就派人告诉张六郎,叫他抽空挑几个好的送来瞧瞧。”
她又翻了一页,“还有一件事,香兰准备过来了,托我给她在城外赁一处小屋子,我找的绣姑那边。”
有日子没提香兰,明月就觉得有点陌生了,“说日后什么打算了么?”
“她在信里提了一嘴,说有点积蓄,想摆个小摊子,或是弄个门脸做点小买卖。”春枝摇头,“我倒觉得,她把事情想得太简单,还不如也像杭州城里那些嬷嬷一般,帮人调教下/人来得实在。”
香兰虽为人婢,却也是家生子、赵太太身边的管事大丫头,日常也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韭菜、麦苗都分不清,回自家也有小丫头伺候。如今带着个吃奶的孩子,半点离不得人,怎么出门做买卖?只怕也吃不了这个苦!
说话间,两人进了门,早有丫头打了热水来,明月先去沐浴,隔着门扉同外面的春枝说话,“你想的这个倒不错,若她果然做起来,以后咱们的丫头就先过过她的手,也比外面生人放心些。”
“且看看吧,感谢归感谢,多的咱们也不掺和,免得日后掰扯不清。”春枝帮她递毛巾,“生了个小子呢,我只怕她或者她男人临时反悔。”
明月亦有同感,“对了,你记得帮我备一份谢礼,明儿送往江宁府。”
虽然那位告老还乡的老爷子一家人都是看在常、杨两家的面子上才捎带自己一程,原不指望什么谢礼,但人家收不收是人家的事,送不送却是她的事,总不好失了礼数。
第93章
等明月沐浴完毕,宵夜也来了,两个托盘上都是一样的东西: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羊肉面,另有三样清爽可口的各色小酱菜,一壶降燥下火的金银花蒲公英茶。
“呦,我可有日子没吃羊肉面了,”明月笑道,“莲笙什么时候会这一手了?大半夜的,灶上还煨着羊肉不成?”
面碗里的羊肉极大块,红彤彤、油汪汪、颤巍巍,没有三二个时辰哪里炖的烂?杭州湿热,正月不上冻,又不能提前做好了存着。
春枝也捡了筷子去她对面坐下吃,闻言笑道:“莲笙极有心,一早便问我你什么时候回来,从五天前就开始换着花样预备起来了。”
她长途跋涉,身体定然损耗,羊肉滋补却容易上火,所以又额外配了清热降火的茶水,隐约有那么点儿药食同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