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商 第138节
作者:少地瓜      更新:2025-10-20 17:25      字数:4029
  “出门一趟还打猎呢?”明月打趣两句,果然过去看野鸡,“呦,确实活着,怪好看的,养着吧。”
  苏父过来看了眼,笑道:“这几个月野鸡卯足了劲儿下蛋呢,可惜是只公的,不然没准儿能孵出来几只小的。”
  次日一早再去看,那野鸡果然渐渐缓过来,只是怕见人,一个劲儿往园林深处扎,在外面的明月只能偶尔瞥见一闪而过的斑斓色彩。
  才吃了早饭,又滴滴答答下起来,想着下雨天游湖最美,明月便要去西湖玩。
  难得清闲,春枝在桌边缝荷包,角儿就在对面算数,师徒俩时不时低声交谈几句。
  听了明月相邀,春枝头也不抬,“外头潮得厉害,一出门就跟被人掐住脖子似的难受,衣裳也潮乎乎的,我才不去!也怪了,那么些蚊子光咬我,你说气人不气人!”
  明月大笑,“大夫都说了,这是你的血合了蚊子的胃口!”
  春枝气得抓起缝了一半的荷包丢她,明月笑着跑出去。
  今儿只明月带着两个护卫,用小船即可,莲笙爹预备好蓑衣斗笠,晃悠悠撑起小船往湖心处。
  针尖似的细雨密密斜织,落在叶片上、船舱上,沙沙作响。湖面泛起重重叠叠的涟漪,灰蒙蒙雾茫茫一片,与远处绵延起伏的群山间涌起的水雾融为一体,分不清天还是地。
  空气中涌动着浓烈的湿漉漉的草木清香,狠狠喘一口气,仿佛五脏六腑里都能养鱼了。
  哪怕已经在杭州住了近四年,明月还是不大习惯这种潮湿,她时常会担心自己溺死在岸上。
  初时是蒙蒙细雨,虽然潮湿,但实在美丽。
  可渐渐地,雨势便大起来,落下的“沙沙”声陡然转为“啪啪”,湖面上也绽开了一朵朵砸出来的水花。
  “东家,”莲笙爹大声道,“雨太大了,看不清航路,还是避一避吧。”
  “也好!”明月道,“就近靠岸吧,有没有茶楼什么的?”
  莲笙爹迅速想了一回,“茶楼有些远,且中有夹道,倒是小孤山就在斜前方,里面有个孤山寺可以避一避雨,登山赏景极佳。若不愿上山,山脚下有家小小食肆,也有几样t点心可尝。”
  “雨天脚滑,不必上山了,”明月果断道,“到山下食肆即可。”
  上山的路全是石头台阶,边缘颇有青苔,这几日雨水浇透,简直比踩了瓜皮还滑溜。
  莲笙爹便一鼓作气划过去,靠岸时发现已有一条小巧乌篷在,便挨着泊了。
  二碗先登岸撑伞,罩着明月上来,苏小郎最后,顺手关上船舱的门窗。
  沿着石子路走百来步,一座竹屋赫然出现在眼前。那房顶一角还开了个烟囱,一股细细的白烟正幽幽消散在水汽中。
  院前用竹篱笆围着,角落里又圈了个小的,里面养着几只雪亮的大白鹅。见有客来,大白鹅们便拍打着翅膀叫起来,“鹅鹅鹅!”
  鹅一叫,便有个婆婆从窗子里往外看,隔着哗啦啦的雨帘招呼道:“进来避避雨吧!”
  明月带头进去,拿眼睛一扫,正中一个灶坑,上面吊着把大茶壶,正呼哧呼哧冒热气。
  靠墙一个老爷爷正收着泥炉摆弄什么,时不时用大蒲扇扇几下,暖融融的空气中浮动着特殊的香气。
  “来,擦擦吧,都是干净的。”老婆婆端着个托盘过来,里面摆了几条干手巾,笑呵呵道,“才用水壶熨过了,放心使。”
  “好香,”明月接了手巾擦头发,吸吸鼻子,“那是什么,可卖么?”
  “卖,”老婆婆忙道,“有些烤茶叶熏的笋干和香豆腐,另有煮熟的鸡子和小鱼干,若是饿了,也能煮面。”
  “面倒很不必,才吃了饭来的,”明月想了下,“点心每种都上一盘吧。”
  下雨天难得有客,还这般大方,老太太喜不自胜,忙招呼他们去窗边坐了,“这里好,上风向,烟火熏不着,且又能赏雨、看风景。”
  “多谢。”明月招呼众人坐了,也叫莲笙爹不要拘束。
  竹屋不大,面湖的窗子只有两扇,视线最好的桌子也只得两处。
  邻桌和邻桌的邻桌也有人,想必岸边那条船就是他们的。挨着明月她们这桌是个穿纱衫的年轻公子,约么二十岁上下,正对着几样点心自斟自饮,见明月等人过来,微微颔首示意。
  另一桌看穿戴打扮,应该是他的随从和船夫,因为明月等人过来时,他们看起来比那位公子本人还要紧张。
  当然,最关键的是,风景最好的分明是那位公子所在的桌子和现在明月等人坐的,方才店内并无其他食客,可偏偏那几人却选择另一张:风景不算最好,距离那公子却最近。
  不多时,老太太托着四五只小碟子过来,老汉则在后面抱着茶壶,“贵客慢用。”
  茶水如柱,明月细嗅,“这味儿倒少有。”
  老太太笑道:“这是冬日里采的梅花,连同松针、竹叶一起晒干了,用山泉水煮的,就叫岁寒三友。”
  “好风雅的茶。”明月大赞。
  不知是不是先先听了由来的缘故,再喝茶时,竟真品出几分不同寻常的清冽甘美来,叫她忍不住回想起北方的漫天飞雪。
  再吃点心,那笋干肥嫩厚重,越嚼越香;豆干是鸡汁里煮透了再烤的,油而不腻;鸡蛋则是茶汤里煮的,虽是下等粗茶,却别有一番风味;小鱼干没什么内脏,用桌上的竹片胡乱刮了鳞片便可入口。
  明月越吃越开心,不曾想小小一家食肆,竟有这般手艺。
  “老人家,”她对老太太说,“那甚么岁寒三友的茶可还有么?若有,称几两给我。这几样点心也好,每种都来个一斤八两的。”
  多买点给春枝和七娘她们尝尝!
  老太太高兴坏了,忙不迭转身去取,过了会儿却面露难色,犹犹豫豫地走过来,“贵客,真是对不住,那茶倒罢了,只是点心……”她看了那年轻公子一眼,歉意道,“小店备的不多,没想到今日多有贵客登门,方才这位公子各样要了一斤带着,如今却不够了。”
  “啊,”明月有点失落,“也罢,还剩什么呢?”
  反正离得近,什么时候想吃再来就是了。
  “鸡子和鱼干还好,笋干还有几两,鸡汁豆干只剩几块……”老太太赧然道。
  明月才要说话,却听一直没动静的公子忽道:“将我那包鸡汁豆干分一半给这位姑娘吧。”
  “这怎么好意思?”明月惊讶道。
  他没准儿也想带回去给家人吃呢。
  “君子成人之美,”那公子笑道,“且叫我做回君子吧。”
  他来这里只是避雨,见食客稀疏,恐两位老人家备了那么多点心卖不出去坏掉,这才多买了些。
  他本不大吃外面的东西,纵然买了,转头也是叫几个随从分食。如今既然有别的客人想吃,散出去一半亦无不可。
  不过几两豆干而已,推来让去倒显得小家子气,明月大大方方应下,“既如此,我就不客气了。”
  “相逢既是缘,”那公子笑说,“姑娘不必客气。”
  “这话不错,”明月见他生得俊俏,举止斯文,颇有如沐春风之感,当下笑道,“我就住在附近,若来日再见,请务必叫我做东。”
  “哦,”那公子有些意外地说,“这却巧了。”
  明月一怔,“莫非……”
  “鄙姓童,双名琪英,”童琪英拱手行礼,“西湖边的童宅就是寒舍了。”
  “啊,那号寒山客的童老爷子……”明月试探着说。
  “正是祖父。”童琪英点头笑道。
  -----------------------
  作者有话说:哇,凉凉小说一百章啦哈哈哈,撒花!感谢大家的陪伴!也感谢自己的坚持哈哈哈哈!
  第101章
  竟然是童家人!明月又惊又喜。
  细想想,也不算意外,西湖对附近的住户们而言等同后花园,天长日久的,遇到亦在情理之中。
  对方自报家门,明月便不好隐瞒,“我便是明园的主人,姓江。”
  顿了顿,还是补充道:“是个丝绸商人。”
  根据过去几个月童老爷子的反应来看,他老人家是不大愿意与商人往来的,这位童公子得他言传身教,只怕也是一般。
  此事瞒不住,与其后面看他突然变脸,吃些冷言冷语,还不如现在就表明身份,能聊便聊,聊不成立刻一拍两散,也不至于劳心费力。
  “原来是明园,”童琪英眼前一亮,“前段日子我回家时便听说贵园易主,新房主似乎很年轻,今日方知所言非虚。”
  咦,他似乎没多少敌意?明月有点高兴,谦虚道:“一时侥幸,都是各行朋友们照应。”
  童琪英对明园所知不多,此时听明月言语,终于确定她是主事人,不由越发惊讶,“姑娘切勿妄自菲薄,我虽不在此行中,却也知道谋生不易……”
  作为出身名门的秀才公,童琪英出乎意料的随和,说出的话也极中听,明月不自觉跟着放松下来,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童公子同我见过的其他读书人不大一样,说实话,方才得知你身份,我已随时准备离去,带走满身铜臭。”
  前几天她还在西湖边上对付了几个酸儒呢!
  童琪英跟着笑起来,“凡事不好一概而论,正如官有清官,亦有贪官;民有善民,亦有刁民,世人难免也对商人有所偏见。可据我所知,商人之中亦不乏心怀大义者,前些年打仗,边关粮饷告急,不也是各地义商慷慨解囊么?为此官家都曾亲自下旨褒扬……”
  听了这番话,明月对读书人的印象顿时焕然一新。
  原本她和世上大多数人一样,都对读书人抱有别样的尊敬,可自从开始独立经商,她就遭遇了太多来自读书人的恶意。那些恶意没有任何出处,仅仅是因为她商人的身份。
  迄今为止,也只有常夫人夫妻对她是不带一丝偏见的公平的尊重。
  明月自认不是甚么逆来顺受的种子,可以受苦受累受难,却绝不能受委屈,于是渐渐地,她对读书人也开始心怀偏见:
  你们读书、科举、升官发财又不是孝顺我,既然瞧不起我,我也瞧不起你们!
  可现在?
  童琪英甚至主动问:“那么我该称呼你江姑娘呢,还是江老板?如有冒犯,请勿介怀。”
  许多商人都很看重称谓,却也有不少人对此意外敏感,觉得对方称呼“老板”,是在讥讽他商人的身份。
  明月甚至有点受宠若惊,“都好。”
  她就是这么吃软不吃硬。
  不,应该说他人的善意和恶意,其实非常明显。
  当年沈云来在明月称呼他“小沈掌柜”的前提下,故意模糊她的身份而称呼“姑娘”,明月便很不舒服,可现在童琪英把一切问题都摆到明面上,主动t征求她的意见,本身就是一种尊重。
  当一个人不尊重你时,称呼便是争取尊重的手段;
  而当一个人足够尊重你时,称呼就只是一个称呼。
  童琪英就笑了。
  眼前的姑娘落落大方,显然并不因为商人的身份而自卑,那么,他有答案了。
  “江老板。”
  在保持了对彼此职业的最起码尊重后,两个年轻人的交谈出奇融洽。
  童琪英幼年时,童老爷子尚未还乡,一直在外地赴任,他是跟着父母长大的。后来父亲中了进士,进京待选,祖父告老,他便过来同祖父一起生活,顺便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