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作者:姚颖怡      更新:2025-10-22 14:24      字数:3189
  这宗案子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宗叔伯侵产案。
  父亲死了,留下寡母和两个儿女,儿子当时只有八岁,但是姐姐很能干,十五岁便出来做生意,不但把父亲留下来的一家铺子发展成三家,还起了大宅子。
  为了娘家,姐姐直到二十五岁才出嫁。
  母亲和弟弟不想让姐姐受委屈,将其中一家铺子给姐姐做陪嫁。
  又因为弟弟一心想要走科举,对经商没有兴趣,母子俩商议之后,决定家里余下的生意也交由姐姐继续打理,也就是说,以后弟弟只管读书,余下的那两间铺子每年收益的七成都是他们母子的。
  这件事上,姐姐满意,母亲满意,弟弟满意,姐姐的婆家也很满意。
  然而,伯父和叔父不满意了。
  他们用长辈的身份,不允许给姐姐这么多的嫁妆,更不允许出嫁女继续打理家中生意。
  弟弟虽然对经商没有兴趣,但是他还有堂兄弟,再不行,伯父和叔父也可以替他管理铺子,哪里轮得着出嫁女来管娘家的事。
  最后这件事便闹上公堂。
  而崔荣是这样判的,两个选择:一是姐姐若是还想管理娘家的铺子,那就留在娘家做姑婆(因为家中有男丁,所以不能招赘),百年之后由侄子为她养老送终。
  二是那家铺子可以给姐姐做嫁妆,但是娘家的铺子,她无权打理,弟弟不做生意,那就交给伯父和叔父好了。
  弟弟是读书人,当时已是童生,这个案子判下来之后,弟弟二话不说,就找到了他的同窗。
  他这位同窗,有个表哥给新任的云城知府做幕僚。
  于是这件事便以崔荣意想不到的速度传到知府耳中。
  本来就是一件家庭财产的纠纷,刚好府衙里有个官员办差要路过阜云,知府就让他顺路去看一眼。
  说来也巧,那官员去的时候,正好看到那家的寡母披头散发跪在衙门前面,说族中叔伯欺负他们孤儿寡母,而知县不但不为民做主,还逼着她家女儿退婚,所以她不想活了,她要撞死在这里。
  虽然那寡母后来被强制送回家了,但是这件事却通过这位官员,告知知府。
  知府大怒,要知道阜云刚出过官商勾结的大案,本就民愤未消,现在崔荣又闹了这么一出,如果那寡母真的死在衙门前,别说崔荣了,他这个知府也要受到牵连。
  知府把常微知州叫过来训斥了一顿,知州冤啊,他什么都不知道,就挨了一顿排头。
  他又把崔荣叫过来,连骂带吓,最终就是那家人早已分家多年,且家有男丁,弟弟已经十八岁,已是一家之主,家中事宜由他做主。
  于是姐姐带着嫁妆顺利出嫁,出嫁后继续管着娘家的铺子,寡母和弟弟衣食无忧,弟弟一心读他的圣贤书。
  而崔荣也从此在知府那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且,还被罚了一年俸禄。
  前面有地动救灾疏忽,后面又有判案不公,这两件事便成就了崔荣十几年如一日还是知县的仕途。
  这些事情,赵时晴初时是不知道的,而崔三少虽然知道一点,但也就只有一点而已。
  在此之前,他甚至以为父亲是因为太优秀了,才被人故意排挤抹黑,是的,这也是崔家人自己说的。
  赵时晴一到阜云,便去了慕容家,师祖慕容祥夫妇出去云游不在家,接待他们的是慕容家的二老爷慕容礼。
  慕容礼以前是亲卫军的一名将官,后来因为严重的风湿病这才不得不卸甲归田。
  赵时晴问起崔荣崔知县,慕容礼马上便找人打听,不到两个时辰,便把这些事情打听得清清楚楚。
  崔三少羞得想要找个洞钻进去,不到梁地,打死他也不会相信,他的父亲不但不是一个好父亲,而且也不是一个好官。
  赵时晴没有劝他,没什么好劝的。
  不过,更让赵时晴觉得有意思的是,阜云县里竟然没有人知道王姨娘是妾,甚至就连慕容礼也以为崔荣是带着夫人一起就任的。
  崔三少气得握紧拳头,如果崔荣主动告诉别人,王氏只是自己的妾室,那么外人又岂会把姨娘误认为夫人?
  所以一切都是崔荣造成的。
  也是,若是没有宠妾灭妻,又哪里来的杀嫡捧庶?
  “我要告他,写状子,我要到梁都告状!”
  梁地的官员,虽由吏部任命,但是梁王想要罢了谁,是可以先斩后奏的,也不过就是事后补一道公文送到吏部而已。
  也就是说,这些官员到了梁地之后,虽然仍由京城管理,但也要听从梁王领导。
  因此,崔三少要去梁都告状。
  他像是想到了什么,看向赵时晴:“二小姐,你是梁地人,对梁都一定很熟吧,你一定知道要到哪里告状吧?”
  赵时晴摇头:“不熟,不知道。”
  她看看沈观月,又看看泥鳅,两人一起摇头,是的,他们好像的确没有在崔三少面前说起过赵时晴的真实身份。
  所以这傻孩子,至今也不知道这位二小姐,其实是梁王府的二小姐。
  赵时晴:“崔荣所犯之罪是谋反、谋大逆还是谋叛?”
  崔三少摇头,不明白赵时晴为何会这样问:“都不是。”
  赵时晴看向沈观月:“这题你会吗?”
  沈观月点头,做为公主府的不孝子,他也是被强行灌输过大雍律的。
  “根据大雍律,凡子孙告祖父母、父母者,杖一百,徒三年,若所告不实,则处以绞刑。
  你要告令尊,有证据吗?如果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实,那你就要被判绞刑。”
  崔三少怔住,是啊,他怎么忘了,子告父,这根本就不可能。
  他是读过书的,他当然知道,他就是一时冲动,脑子进水了。
  “那怎么办啊,难道就这样放过他和王姨娘?我岂不是白死一场?”
  赵时晴眯起眼睛:“想办法呗。”
  ......
  众人没有去住客栈,那样目标太大,他们就住在了伴山村。
  伴山村是个小村子,只有三十余户,住的都是给慕容家种田的佃户,虽然慕容祥夫妇不在家,慕容礼也能把赵时晴一行安排得妥妥当当。
  另外,慕容礼还把自己身边的一名叫小武的长随打发过来,这个小武,他姐姐家就在离县衙不远,开了一家小食铺,县衙里的衙役经常光顾小食铺,就连小武也和他们混得很熟。
  次日,泥鳅和崔三少便出现在那家小食铺里,不多时,小武便带着一个婆子走了进来。
  这个婆子姓李,是后衙里的粗使婆子,属于县衙的人,她男人是衙门里的牢头,她的两个儿子都是衙役,还有个小女儿跟她一起在后衙里做事。
  来来去去三任知县了,他们一家都还在。
  泥鳅笑眯眯递上一锭银子,李婆子看泥鳅的目光比看亲儿子还亲。
  “你问知县夫人啊,哎哟,我就没见过一大把年纪还这么不要脸的,那天我亲眼看到,她坐在知县大腿上呢,啧啧啧,哎哟,我说那知县夫人呢,你们两个怎么还脸红了,都是半大小子了,过不了两年就要成亲了,脸红什么啊。”
  “知县夫人和谁关系好啊,你们可问对人了,别人一准儿不知道。她有个好姐妹,就是城东那家当铺里的朝奉娘子,那朝奉娘子来后衙里找她,每次都是鬼鬼祟祟,生怕让人看见。”
  “对了,还有一件事,你们一准儿想知道,就是吧,这件事可不一般......”
  泥鳅又递上一锭银子,李婆子眉开眼笑:“这件事虽然不一般,可若是你们想知道,我也能告诉你们。”
  “崔知县刚来上任的时候,除了自家夫人和两个女儿,身边还有一个十八九岁的大姑娘,我们都叫她表小姐,她是知县夫人的侄女。
  后来,那大姑娘就走了,当时说是回家去了。
  可是你们猜怎么着,就是上个月,我表姐新得了个大孙子,洗三时我去了,她家住得偏僻,我有好几年没去过了。
  没想到刚从她家出来,看到了那姑娘,她已经改了妇人装束,那姑娘身边还跟着一个婆子,那婆子怀里抱着一个孩子,看那孩子的模样,再算算她离开后衙的日子,啧啧啧,哪里是回老家,原来是躲在这里生孩子去了!”
  第114章 观月望星(两章合一)
  李婆子只是粗俗妇人,平日里关注最多的也就是男男女女那些事,说的最多的就是谁家的老婆偷汉子,谁家的汉子睡表子(作者:免捉虫,知错,会写),这种事情说得多了,难免会有夸张的成份,捕风捉影更是常事。
  因为她的这点爱好,没少被人找上门来,她男人也没少骂她,可是李婆子从不气馁,依然放任不羁爱自由,不管那雨打和风吹。
  因此这一次,当李婆子怀揣两个大元宝走出那家小食铺时,她的腰杆挺得足足的,她从未想到,扯老婆舌竟然还能赚到钱。
  这可是两个十两的大元宝,足足二十两,无论是她那当牢头的男人,还是当衙役的儿子,谁也没有一次拿回过二十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