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渣过的昏君重生了 第70节
作者:朵朵舞      更新:2025-10-24 13:38      字数:5455
  韩圣香自觉看了一出好戏,暗自咋舌,扭头一看,只见肖稚鱼目光直直盯着门外。她顺着方向看去,未见着门外有什么,不由问道:“王妃看见什么了?”
  肖稚鱼恍然回神,“刚才好像见着个熟人,打眼一看原来看错了。”
  她笑了笑,若无其事继续与众人说笑,可藏在衣袖下的手不觉轻轻颤抖,掌心攥紧。刚才潘良娣现身,身后跟着两个婢女,其中一个生的细眉细眼,模样清秀老实,正是岁红——前世她的贴身婢女。因进殿服侍只留一个,岁红到了门前就退下了。
  肖稚鱼只觉得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再不留半点侥幸,前世她信任重用的婢女,百般笼络照顾,是沈家安插的耳目。如今再回想,许多蹊跷之处都有了答案。原来她处处落于下风,并非是她与兄长的城府手段输给沈家兄妹。方才见着岁红,她咬紧牙关,五脏六腑仿佛都被烈焰灼烤,只得暗自深吸一口气,将这股火忍下。
  又等片刻,贵妃杨氏带着一群宫女姗姗来迟,进了殿中,与众人见过,便叫来梨园宫女弹奏丝竹。贵妃与众人品评一回法曲,又叫人上菜摆酒。说说笑笑,宾主尽欢。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贵妃已有些喝醉,两颊酡红如涂了胭脂,宫女扶着她去后面休息,燕国夫人不知想到什么,理了理衣裳赶紧跟了去。
  肖稚鱼稍坐片刻,对身边人说殿内闷,要去外面散散,说着站起身。
  宋常瑜跟着也起来,“我和你一同去。”
  婢女上前给两人穿上披风,这才往外去。紫兰殿外有几株青松,针叶蓬蓬,压着一层雪色。肖稚鱼出来并未停留,径直往偏殿走去,最角落一间门帘打开,婢女巧儿从里头走出来,行礼道:“王妃可有吩咐?”
  肖稚鱼摆摆手让她回去。巧儿将帘子掀开,忽听肖稚鱼喊了一声,赶紧回头。趁着这刹那功夫,肖稚鱼目光飞快往屋里扫了一圈,见桌上摆着茶水,好些婢女或坐或站或观望着,角落里有个不声不响的身影,正是岁红。
  肖稚鱼招手将巧儿叫到跟前,贴耳低声吩咐她耵着岁红。巧儿是她从肖家带来的婢女,家中三代都在东郡肖家服侍,衷心自不必说,平日做事也机灵。
  宋常瑜看着情形知道她有事要让婢女去办,识趣地避开几步,去看庭院的松柏。等肖稚鱼吩咐完,她也没去问,只亲热地挽起肖稚鱼的手,在院子里散步。
  “都说春日芬芳夏木阴阴,最是可人,我却觉得雪后都干干净净的,瞧着爽目。”宋常瑜道。
  肖稚鱼点头赞同。两人缓步走着,景春眼尖,首先看到前面一株松树旁有人,便提醒一声。
  肖稚鱼看过去,认出其中年轻的女子头戴金爵钗,是潘良娣。
  宋常瑜“咦”了一声,道:“这不是潘良娣和她叔母。”怕肖稚鱼不明情况,她便解释了几句。原来潘良娣年幼失怙,在叔父家中长大,叔母赵氏待她如亲女。她在太子府站稳脚跟后,对叔父一家也多有照顾。
  潘良娣与赵氏在僻静处说话,婢女则守在一旁,肖稚鱼与宋常瑜并没过去,绕道走了。
  此时潘良娣眉宇间藏愁,眼里已含了泪,道:“我原也当沈霓是名门之后,自有胸襟气度,可自打她嫁了来,表面瞧着雍容大度,实则阴险不过,小郎本来性子平和,不知听了谁的挑拨,对我反目相向,竟当面顶撞我,说我是害他母妃的罪魁祸首,天可怜见,自从韦氏出家,我怕这孩子受委屈,待他千好万好,便是对自己的孩儿都没那么上心,本来都好好的,就沈氏进门后变得不太平……”
  赵氏脸都皱成一团,“小郎的事可不能疏忽,你可与太子说了?”
  潘良娣听了这话,泪水滚落,“太子对我大不如前,沈霓是太子妃,府里内外都敬着她,当着外人面,她从不说苛责的话,太子也总说她温柔大度,再有上回小郎的事,错处都在我身上,我还能说什么,多说一句都有嫉妒之嫌。”
  赵氏急道:“就没寻着她什么错漏?”
  第127章
  ◎赴宴(三)◎
  潘良娣轻轻摇头, 以袖蘸着眼角,道:“叔母,若非我与你诉苦, 你可看得出沈霓城府如此深?她样样周全,不是亲身尝试那些手段,哪能能体会她的厉害, 难怪官场有人说沈家是泥鳅变的, 果真半点不假。如今我也不知该如何办了。”
  赵氏直叹气, 拍了拍潘良娣的手道,“太子是潜龙,后院凶险丝毫不亚于宫中,当初韦氏出事的时候,家中就为你打算过, 可惜百般使力都抵不上圣上一念之间。对了,我倒想起一事, 沈霓当初不是说要许给豫王,太子心中就没一点芥蒂,若是稍加挑拨……”
  潘良娣忙打断她, “豫王与太子是亲兄弟,千万不可乱说话将豫王攀扯进来,让太子知道是我家背后传闲话,我更是连立锥之地都没了。”
  “这可如何是好, 你如今已被沈氏压着一头,她又怀了身子,真生个儿子, 那可是既有名分又有依仗了, 日后都要看着她的脸色过活。”
  潘良娣刚止住的泪又涌了出来。
  赵氏一见不好赶紧转了话锋, 说沈霓未必一举就能得男,况且生下孩子也未必能保住,“你还是想想如何将小郎笼络过来,太子对小郎最是用心,这样也好叫太子知晓你的慈母之心。”
  潘良娣点头。赵氏刚才所说的话,就这句最有用,韦氏所生的小郎是太子长子,自小就受太子教导,直到韦氏出家,太子对小郎又多了一份怜悯。潘良娣心里清楚,太子冷落她,沈霓受宠还是次要,关键还是小郎当日顶撞她时口出恶言,令太子心生猜疑。
  潘良娣神情复杂,摸了摸腹部,将披风拢紧,道:“叔母,说话太久招人眼,我们回去吧。”
  赵氏扶住她,“对对,莫冻着身子,”她将婢女叫来,又问道,“这次你怎么带了个面生的婢子出来?”
  潘良娣道:“先前跟着我的珍珠许了人,芷兰犯错被我撵了,岁红有一手好绣工,为人老实懂规矩,又是宫里出来的,家世清白没别的牵扯,让人放心。”
  赵氏听她这样说便不多问,两人回到殿中,里面正在玩樗蒲之戏。
  原来贵妃醉酒,去后面歇了一阵重又回到席上,燕国夫人陪着她进出,刚才提议玩樗蒲,宫女取了樗木与棋盘来,燕国夫人最好此道,左右招呼来玩。众人听了许久的丝竹也想换个消遣,当即便有人应声,很快凑了一桌。樗蒲又唤做五木,本就是长安最盛行游戏,贵妃在旁看了一阵,见陪着嬉戏的妇人有意相让,燕国夫人势如破竹,没一会儿便觉无趣,命宫女去拿外衣,要去园中赏梅。
  一旁立刻便有人跟上,有的使人拿厚毛披风,有的唤人取手炉,殿前热闹纷纷。潘良娣坐在沈霓身边本就不自在,两人在太子府明里暗里交锋几次,早就两相生厌,听见贵妃要赏梅,她立刻站了起来,披上披风,来到殿外,听到传唤的岁红也跟了上来。
  肖稚鱼余光瞥见潘良娣举动,便说也要去赏梅。韩圣香与宋常瑜见状跟了出来。贵妃带着众人,浩浩荡荡一群人往花园去。
  肖稚鱼有意放慢脚步,走在最后,见潘良娣身边服侍的两个婢女,其中一个就是岁红。外面寒气袭人,比殿内要冷得多,岁红有意侧着身子行走,为潘良娣挡着冷风,动作十分体贴。
  肖稚鱼不动声色观察片刻,岁红长相清秀质朴,天然一副老实人模样,做事又稳健可靠,在婢女之中不是最机灵的,但最难得就是那份衷心与体贴,看她能跟在潘良娣身边,已是得了几分信任,让她不由想到前世的自己。
  肖稚鱼心道,刚才潘良娣与她叔母私下讲话,虽然隔得远不知两人说了什么,但她分明看见潘良娣拭泪的动作,不用猜也知道她是在诉苦。前几回看见这位潘良娣还没有这回的愁色,说不定就与沈霓有关。
  肖稚鱼又瞥了一眼岁红,盘算着该找个机会提醒潘良娣。
  一行人来到西苑,园里有个池子,此时已结了一层薄冰,池上有一座石桥,仅供两三人通行,贵妃走在最前面,随后再是各家女眷。
  韩圣香正笑着和肖稚鱼宋常瑜说着一桩长安城里的趣事,京兆少尹与光德坊一个年少美貌妇人勾搭,没想到这妇人是司录参军的外室,两人撞上,险些当街殴打。她正说到关键时,这时桥上忽然传来尖叫和惊呼。
  “潘良娣摔了。”
  肖稚鱼猛地抬头朝前看去,只见石桥下众人乱做一团。
  年纪稍长的几个妇人怕麻烦,往旁边躲避。唯有一个妇人推开众人,双手狠狠往腿上一拍,“良娣,这是谁要害你呀……”
  众人一听这话立刻皱眉,再一看哭喊的妇人是赵氏,便也无人责怪。
  赵氏几步跑到石桥台阶下,潘良娣面色煞白地摔倒在桥角,脸上犹自带着惊色,听见赵氏的声音这才回神,婢女赶紧要去扶起她,潘良娣面色陡然一变,目光冷冷盯着她,“刚才谁背后拉我?”
  周围人听了也纷纷变了脸色。
  赵氏过来将潘良娣扶起,上下打量她,一时情急,连良娣都忘了称呼,“我的儿,你没伤着吧?”这时听见地上一声呻吟,低头一看,原来还有个婢女扑在地上,刚才多亏了她在下面垫着,潘良娣才缓了缓,没直接摔在冰冷的石阶上。
  赵氏道:“这是?”
  潘良娣道:“岁红,可伤到哪里?你们站着做什么,还不快把人扶起来。”
  一旁有宦官守着,刚才不敢靠近,此时赶紧过来两个,将伏在地上的婢女扶了起来,众人一瞧。这婢女额头青肿,脸上更是有一块擦伤,已渗出血来,再看她身子无力,若没人扶着只怕站不起来,还不知伤到哪里。
  潘良娣道:“快请人来看看。”
  一旁站着的婢女,刚才六神无主,此时扑通一下跪倒,“良娣,刚才不是我……”
  潘良娣狠狠瞪了她一眼。
  第128章
  ◎赴宴(四)◎
  婢女名叫丹珠, 潘良娣上石桥时因桥身狭窄,身旁跟着只她与岁红两个,方才岁红说池中冰下有鱼, 她探头去看,潘良娣却突然脚下一滑摔了下来,岁红奋不顾身相救, 丹珠当时愣了一下, 几步跑下桥来, 看见潘良娣不由背脊一寒。
  潘良娣一时情急,脱口而出背后有人拉扯,此时又眼神不善地看着她,丹珠百口莫辩,冷汗涔涔, 瞬间湿透衣背。她不顾地上青石砖坚硬如冰,跪倒在地, 拼命磕头,“良娣,奴婢服侍您多年, 方才真不是我。”
  潘良娣神色微动,有片刻的犹豫。
  这时有宫女从桥头走来,替贵妃来问发生何事。
  妇人们面面相觑,刚才瞧了一出热闹, 心中各自都有想法,只觉得此事可大可小。
  宫女问清缘由,回去禀报, 很快折回, 说贵妃让潘良娣自己拿主意。潘良娣谢过贵妃, 命宦官将丹珠拉起来,她面色肃杀,目光又落在石桥上,那上面有一层薄冰,正是她刚才脚踩的地方。
  赵氏也看过去,阿弥陀佛地念了两句,道:“到底谁要害你,可千万别心软放过了。”
  潘良娣正要开口,忽然小腹抽痛,她双手捂着肚子,身体微弓,面色苍白如纸。
  赵氏大吃一惊,手忙脚乱将人扶住,“良娣”又嚷嚷,“叫太医来。”
  众妇人面露惊色,潘良娣跟随太子多年,膝下儿女双全,日后造化如何谁都说不清,立刻便有人要过去相扶,赵氏却如护崽似的,将潘良娣搂在怀里,道:“叫太医,谁去请太子来,有人害我们家潘良娣呀。”
  桥下众人听她叫唤的那两句话也不敢怠慢,有的去喊太医,有的与潘家有交情,便从旁相劝。不一会儿,宦官抬着布辇匆匆赶来,将潘良娣抬着去了紫兰殿一处偏殿,将人放在床上躺着,太医也被催着急赶来。把脉之后,太医眉头一时舒展一时紧皱,放下手后没有说话。
  赵氏急得头上冒汗,“良娣可摔着哪里,到底如何说清楚些。”
  太医被她逼得无奈,只得开口道:“潘良娣受了惊吓,有小产迹象,幸好摔的不厉害,我下个安神补胎的方子,回去好生静养。”
  赵氏目瞪口呆,脸色转变,骤然大喜,拉着潘良娣的手道:“我的儿,还是你有福气。”
  此时门前站着不少人,都听见太医这话,纷纷向里道喜。
  潘良娣刚才腹痛时已有预感,心里又喜又惊,喜的这胎来的正是时候,惊的事刚才险些就弄没了。听见众人道喜,她躺在床上谢过一句,让赵氏代为应酬。众人知道她刚才受惊,需要休息,说了几句道喜安慰的话就走了。
  肖稚鱼跟在人群之中,一步三回头地离开。
  走远一些,韩圣香抚着胸口道:“好一出大戏,潘良娣身边不干净呐。”
  肖稚鱼道:“你瞧明白了?”
  韩圣香道:“潘良娣质问两句,那个叫丹珠的婢女慌慌张张,一瞧就心虚,多亏还有个忠心护主的。”
  肖稚鱼轻轻摇头,“谁是谁非尚难分辩。”
  韩圣香道:“我父亲曾告诫过我,观人品,不看他说些什么,只看他如何做。”
  宋常瑜点头附和,“我看那个婢女为救潘良娣,不惜性命,脸上也破了相,容貌对女子何其重要,足可见她良善忠心。”
  肖稚鱼一时语塞,说不出话来。她原先还想提醒潘良娣提防岁红,经过刚才的事,旁人都要夸岁红一句忠心,她却是难以开口,只能将心头忧虑暂时按下。
  回到紫云殿,肖稚鱼使了个眼色,将巧儿叫到一旁。
  还不等她发问,巧儿便露出心有余悸的神情,“王妃先前叫我看着那个叫岁红的婢子,我瞧她三棍子打不出个闷屁,还当她是老实人,刚才在桥头,别人没注意,我可看得真真的,就是她拉扯潘良娣,然后又扑在地上做垫,她这样折腾,脸都弄破了,是为了什么呀?”
  肖稚鱼心道果然是岁红动的手脚。听巧儿如此问,她叹了口气,“为的自然是取信于潘良娣。”
  巧儿面露惊色。
  肖稚鱼沉思片刻,并未带着巧儿去见潘良娣,一来口说无凭,她与潘良娣原先也并无交情,二来沈家做事精明圆滑,必须耐下心来徐徐图之。真的假不了,假的忠心也不会是真,总有岁红显露痕迹的一日。
  侧殿之中,潘良娣躺着歇息许久,赵氏端着一碗汤药进来,道:“是我盯着人熬的,绝不会出差错。”
  潘良娣坐起身子,慢慢将药喝了,用帕子擦了擦嘴,道:“叔母,把人叫进来吧。”
  “这还在宫里,是不是该回去再说?”赵氏问。
  潘良娣摇头,“回去才难办,还是快刀斩乱麻,赶紧处置了吧。”
  赵氏到门前对外说了什么,很快便有宦官将丹珠押了进来。丹珠被捆着双手,绑着嘴,脸上哭得涕泪纵横,一进来就拼命磕头。
  潘良娣看着她,缓缓道:“你伺候我多年,比不上珍珠芷兰两个勤力聪明,在我面前露脸的时候多,得到的赏赐也更多,你是不是心中一直藏着怨?”
  丹珠瞪大眼,呜咽不止,连连摇头。
  潘良娣见她嘴巴上下蠕动,拧眉道:“看你想说什么,我可以叫人解开你脸上的布,可这是在贵妃娘娘的地方,你若是惊扰生事,谁都救不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