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天子 第859节
作者:
漫客1 更新:2025-10-24 14:38 字数:3466
因此,很有必要收拢一些契丹人降军,借用他们来锻炼唐军的骑兵,顺便熟悉关外契丹部。
以便将来,对契丹部采取更加合适的策略。
姚仲无疑是个能力很强的宰相,李云话还没有说完,他就已经开始铺纸磨墨,等到李皇帝说完之后没多久,两份草拟并且润色完毕的诏令,就已经被他写了出来,他吹干墨迹,将诏令捧着递到了李云面前,微微低头道:“请陛下过目。”
李皇帝接过去,看了一眼,满意点头,笑着说道:“就按这个发。”
姚仲应了声是,又工工整整的誊录了一遍,然后请了皇帝陛下的玺印加盖了上去,然后亲自将诏令给发了下去。
等到办完了差事之后,他才回到了李云身边缴旨,李皇帝夸奖了他几句,然后把京城里的事情跟他说了一遍,笑着问道:“去岁,姚先生也在洛阳城里,可有耳闻此事?”
姚仲闻言,连忙摇头:“回陛下,臣只做自己分内之事,科考的事情,跟中书没有什么关系。”
“臣,也不敢去干涉科考的事情。”
李云看了看他,笑着说道:“朕没有说你干涉了。”
“姚先生拜相这么久,朝廷里都说,官出杜姚二门,这样大的事情,姚先生会一点不知情?”
姚仲面色严肃道:“陛下,臣是金陵文会考出来的,本来就资历浅薄,蒙陛下拔擢才能够忝列台阁,跟杜相是全然没有办法相提并论的。”
“至于科考舞弊一案,臣若有半点耳闻风声,也必定会立刻禀报陛下,绝不敢知情不报。”
见他毕恭毕敬的下拜,皇帝陛下摇了摇头,开口笑道:“咱们也这么多年的交情了,只是跟先生私下里闲聊,不必这般拘谨。”
说完这句话,皇帝敲了敲桌子,问道:“那先生对于杜相处理的方法,有什么看法?”
姚仲想了想,还是低声道:“陛下,杜相公乃是臣的半个老师,论情分,臣绝不应该在背地里说他的坏话,但这是国事,臣忝列宰辅,陛下既然问起来了,臣只能如实回答。”
“臣觉得,杜相公…”
“做事还是太宽仁了。”
皇帝陛下若有所思,问道:“那若是先生你来主持这件事呢?”
姚仲不假思索的说道:“回陛下,臣必当掀起大狱。”
他正色道:“如果不算从前的金陵文会,去岁那场科考,乃是新朝开辟之后的第三场科考,第三场科考,就敢有人在其中上下其手。”
“若不严办,国法尊严何在?”
“大唐后世之君,又当如何正视科考?”
听他这么说,皇帝陛下目光微微有些变了,过了一会儿,天子才开口说道:“好了,先生的意见。”
“朕明白了。”
姚仲深深低头道:“臣只有一些愚陋的见识,若与陛下不同,请陛下不要见罪。”
皇帝微微摇头,开口说道:“都说了,只是私下闲聊。”
“今天就到这里,你下去歇息罢。”
姚仲连忙应了声是,低着头小心翼翼的退了出去,等到推到门口,这位姚相公才转过身去,目光闪动。
他跟着皇帝陛下,已经太久太久了,久到他已经可以把握住皇帝陛下的一些习惯了。
比如说,天子的自称。
当今天子没有什么架子,私下里闲聊的时候,多少以“我”自称,只有碰到商议国事,或是在场人数太多的正经场合,他才会自称为“朕”。
而刚才,陛下虽然说是闲聊,但是已经称了好几声“朕”了。
说明…
姚相公弯着身子走了几步,这才直起了腰,两只手背在身后,抬头看了看半空。
这位头发已经有些花白的寒门次相,嘴角露出了一抹微笑。
“您还是出身太高了。”
他摇头自语,神色变得有些轻快。
“竟会被那些冢中枯骨绊住手脚。”
…………
次日,在灾区赈灾了卓相,果然匆匆赶到了荥阳来接驾,到了荥阳之后,他不敢怠慢,一路匆忙忙到了郑家,经过层层关卡之后,终于见到了皇帝陛下,这位卓相公,毕恭毕敬的跪在了皇帝陛下身前,叩首行礼道:“臣卓光瑞。”
“叩见陛下。”
皇帝陛下看了看他,先是说了一声起身,然后将他带到了自己在郑家临时办公的书房里,屏退了外人。
等到书房里只剩下他们两个人,皇帝陛下眯了眯眼睛,看着卓光瑞,问道:“灾区情况如何?”
卓光瑞连忙说道:“户部拨了一百万贯钱,钱是够用的,主要还是调集粮草的问题,好在有薛侯爷帮忙,粮食没有成为太大的问题。”
“现在,灾区百姓的吃食,已经不是问题了,问题是灾后如何恢复,臣正在与当地衙门…”
他话还没有说完,就听皇帝陛下冷冷说道。
“卓相公,你的事发了,你知不知道?”
第984章 连削带打
这一句话,让本就低着头的卓光瑞混身一颤,差点没有站稳,好在他毕竟做了这么多年的宰辅,还是努力让自己冷静了下来,深呼吸了一口气之后,跪在地上,低头叩首道:“臣请陛下降罪。”
李云看着他,问道:“你知道你罪在何处吗?”
卓光瑞跪在地上,低头苦笑道:“臣在朝多年,多少认识一些人,如今礼部那么多人被抓了,臣自然能猜到,是去年的科考出了问题。”
他深呼吸了一口气,低声道:“去岁蒙陛下信任,让臣任科考主考官,这场科考出的一切问题,臣都应当负责。”
皇帝陛下起身,两只手抱在胸前,看着他,开口问道:“有人举发你,说去年科考的时候,你这个主考官,曾经两次离开考棚。”
“你干什么去了?”
“吃饭。”
卓光瑞苦着脸,低头回答。
“吃饭?”
皇帝陛下皱眉道:“这么简单?”
“是。”
卓光瑞深呼吸了一口气,低头知道:“陛下您…与臣相识也这么多年了,应该多少知道一些臣,臣家境殷实,自小便没有什么太大的爱好。”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略有些肥胖的身躯,苦笑道:“最大的爱好,就是吃点东西。”
“尤其是到了洛阳之后,本地的吃食,不合臣的胃口。”
“去岁科考的时候,礼部两个副主考,其中一个也是吴郡人,他说从吴郡带回来了一个厨子,做吴郡的本地菜做得很好。”
“那时候,科考已经结束,已经在判卷了,他就要拉臣去吃家乡的菜,臣当时已经在科场好几天时间…”
“一时糊涂,就前后跟他出去吃了两顿。”
说到这里,卓光瑞低头叩首道:“当时臣想,科考已经结束了,而且断没有人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在这样的事情上胡来,因此,因此…”
他深深低头道:“臣一时糊涂,请陛下降罪!”
皇帝陛下背着手,认真打量着他,眯了眯眼睛之后,开口说道:“你好吃我听说过,但是你家里,不是有吴郡过来的厨子吗?”
卓光瑞低着头,颤声道:“那礼部侍郎说,请了吴郡的名厨…”
皇帝陛下冷笑了一声:“怕不是你,想要拉拢那帮人,因此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
“还是说,那些人许诺了你什么好处,承诺以后唯你卓相公马首是瞻?”
卓光瑞拜相也极早。
但是他是开国初年才拜相,根基比杜姚二人,毕竟不够深厚。
毕竟世族出身的官员,天生就跟杜谦比较亲近,而寒门出身的人,又都跟姚相公走的很近。
卓相公身边的人,往往都是东南本地的士族,而这个时代的士族,尤其是开国之后的士族,并没有多少出彩的人物。
相比较来说,三位相公里,他可以说是根基薄弱。
当然了,这只能算是李云的猜测,这种事,以卓光瑞的聪慧,他绝不可能也不会留下任何一丁点把柄。
这位卓相公跪在地上,深深低头叩首道:“陛下,臣若是有半点这个念头,阖家上下,甘愿随同臣一并遭受天诛!”
听了这话,李皇帝沉默了许久,才伸手把他搀扶了起来。
等到卓光瑞起身,皇帝陛下才闷声道:“真要问你这个罪过,也不会私下里来跟你说了。”
说到这里,皇帝陛下闭上眼睛,开口说道:“不管你是怎么想的,哪怕朝廷那里查出来,你一丁点也没有参与,但是这事你也逃不出一个失察的罪过。”
卓光瑞深深低头道:“臣明白,这已经是陛下护着臣了…”
皇帝陛下睁开眼睛,又看了看他:“你是朝廷的功臣,跟着我这么多年头了,如果是寻常的失察之罪,最多也就是罚俸,但是这个事情不是小事,我需要,朝廷也需要借这个事情立威。”
卓光瑞闻言,脸色苍白,低头道:“臣明白,臣甘愿一死…”
“死不了你。”
李皇帝面无表情的摇头说道:“这里没有外人,只你我君臣两个,我就跟你明说了。”
“后面一段时间,你陪同我巡视灾区,如果这一次赈灾你办的很好,那就当你以功抵过。”
“不过也依旧抵不掉你科考失察的罪过。”
“听好了。”
皇帝陛下开口说道:“若你只是失察,且赈灾有功,这一次我便从轻处罚,只削去你应国公的爵位,不再深究。”
“你可心服?”
开国初年那一场敕封,卓光瑞也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公之一,受封应国公。
奖赏的是他应国之危急,慷慨解囊,因此封应国公。
不过他这个国公,并不世袭,更不罔替,也就是说到了卓家下一代,不仅不会再袭国公,连袭爵的资格也不会有。
即便如此,这个爵位被削去,也是莫大的处罚了。
卓光瑞低着头,声音有些颤抖:“臣,多谢陛下恩典…”
“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