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作者:寻光小筑      更新:2025-10-31 18:14      字数:3165
  对上两位学生发亮的眼神,胥载道:“是你们师娘买来的,我也是受其推荐。”
  这毕竟不是重点,便短暂揭过:“你的译作很有水准。你是只愿意翻译这类爱情小说吗?”
  胥载的问题十分直白,似乎隐藏着什么考验。
  文薰敏锐地觉察到其中的言外之意,不答反问:“先生有什么想法吗?”
  胥载没有直言,而是道:“这个问题需要明天拿到会议上去探讨。”
  除了译者联盟,胥载作为大前辈,还有很多文学上的经验可以和年轻人分享。这天晚上,几近深夜,文薰和霞章才被应贵接回了家。
  周一一早,文薰和霞章简单吃过早饭后,出门前往承包举办了本次译者会议的海德大酒店。
  文薰今天穿了件浅蓝色带花的长裙,配简单的白色上衣,十分利落的装束。而霞章则是穿了新买的那套暗绿色花呢西装,干净精神。
  二人下了车,携手走进酒店,好一对璧人。
  酒店大厅里,树立着关于译者联盟会举办盛会的招牌,根据提示上了电梯,往五楼去便好。出了电梯,来到会议室门口,还需得登记名簿。这都是正常手续,不过一会儿,两人便正式走进了厅堂。
  文薰他们到的不早不晚,此时会议室里已经坐了十来个人,郭滔先生赫然在列。对于这位辛苦提拔,又成果搭建鹊桥的“功臣”,必然是要感谢一番的。等他和旁人结束谈话,文薰和霞章走了过去。
  今天是会议第一日,或许为了表示重视,出席的男士都穿了西服正装,郭滔先生也不例外。可他见了莫霞章偏要夸张地喊一声:“哦哟,这是哪里来的小开?”
  文薰听他的语气便知道他在逗趣,低头笑而不语。霞章受不了他,“啧”了一声,“少来。”又骄傲地问:“如何,是不是很潇洒?”
  郭滔笑呵呵地捧场:“我啊,早就知道你莫砚青生了张好面皮。”
  霞章满意了,对着也穿着一套黑色西装的郭滔说:“没关系,你也不赖。”
  他二人说话,向来是这么随性
  自如。
  郭滔虽然年长不少,但他和霞章一直以来都是平辈相交。在他眼里,文薰也是“弟妹”,而非“后辈”,对她也是随意。
  “你待会儿别跟着他,他是国文组的,你得跟着我。”
  文薰刚要点头,霞章却提问:“今年怎么还分上组了?”
  郭滔叹了口气,“今年要谈的事儿可不少,我听说,这可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难不成有什么麻烦事?
  郭滔要文薰跟着他,也不会使她干站着。今年的译者联盟大会,集齐了南方三十多名有翻译能力且愿意翻译的学者、教授,还有少数出版社的编辑和报社记者。
  放在外界,这也是几年下半年江浙文学界的大事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能出席今日会议的人,基本上出身于江浙地区,更是长于江浙,学于江浙,说来都是熟人。等郭滔带着文薰认一圈,霞章带着文薰走一圈,孟海白来了再带着文薰绕一圈,竟都认全了。
  今天钱碧莹也来了。她正与自己留学时的同学在一起,见了文薰,还招呼她过去给她介绍。
  那是来自同复旦大学教文学史的方莉秀女士,她的先生——在沪市外国语学院教英文作文的沈国昌先生且伴身旁。
  因为大家多少带点师生、流派、亲戚关系,黄舅父担心的那种情况并没有出现。毕竟协会中争取到的会员们,都是愿意为了国内的翻译事业而出力的,较为活跃的救国党。
  且翻译向来是一件耗心力之事,今日的群体中,更多的是年轻人。
  等到后来,文薰还从新来的记者堆里见着一位熟人。
  “文薰——”
  “宝瑶!”
  竟是被父亲带到沪市来寻求工作的钟宝瑶。
  她的装扮已和以前不一样,剪了齐耳短发,戴着咖色贝雷帽,却仍旧是穿着裤装的干练形象。她进入会议室时还有些愁眉苦脸,可谁能想到,她能在这里遇上故知呢?
  “你现在工作稳定了?是在哪家报社工作,你怎么也不告诉我?”
  “我……唉呀!”宝瑶欲言又止,警惕地观察了周围,才俯在文薰耳边小声告知,她现在待的这家报社偏文学性,平日里出去采访多偏民生,所以她早已经打算辞职。
  文薰握着她的手,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不过我肯定不会现在就走的,早知道你今天会来,”她十分后悔地端起自己胸前的相机,“我就换个好伙计了。”
  文薰歪了歪头,不解其意,“怎么说?”
  宝瑶道:“换台新家伙,把朗女士拍好看点呀。”
  她讲话诙谐逗趣,令文薰成功展颜。
  “不过说来咱们还是有缘。我已经看到了你的小说发表,也买了回去,正打算仔细阅读后写信去广陵,好生表达仰慕之情呢。”
  文薰拉了拉她,“那你快看,我已经是迫不及待等着你这位能手为我点评了。”
  等话说得差不多,文薰见霞章得了空,拉着宝瑶去见他。
  自是好一番叙旧。
  今日会议室的格局非常有意思。众多座椅被排布成一个圆形,圈了两排。座椅之间的距离交错开来,既留出过道,又不会让前一排的人挡住后一排人的视线。
  如此布局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在座的学者们只需要微微转头,便能望见发言之人。
  至于其他的编辑和记者们,则坐在其外的四角之处,方便他们行走拍摄。
  直到上午9点,会长潘经纶先生站到座椅正中间的空地,伸手请诸位入座。
  文薰跟着郭滔坐在了他的左后方,右前方则是丁时隐。她的右手边是一位穿着薄针织衫,配八分细褶裙,来自临安大学的英语教师杨令梦,左手边是钱碧莹,再过去便是刚才见过的沈国昌。
  而莫霞章跟着一群国文先生坐在她的对面,和一位三十来岁,穿着浅绿色西装的国文教授纪同甲坐在第一排,他的另一边便是文薰的老师孟海白。
  江浙译者联盟由潘经纶、胥载、丁时稳、孟海白等学者共同创办,尤其后三位先生,说出去那是人人皆知的江浙学派的代表人物。
  译者联盟成立至今已有五年,其中吸取到的会员,不仅包括像莫霞章这类古文译今文的能手,还有各种日译、英译、俄译、法译、西班牙等语言的译者。
  闲话不多说。直接抛开形式问题,潘经纶示意旁边的助理可以开始做会议记录。
  “托诸位的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咱们江浙译者联盟去年下半年加今年上半年,一共翻译外文名著85本,外国诗歌187篇。”
  “今年咱们面对的问题较之去年比较严峻,种类也更多。首先需要探讨的,是关于译本的选材问题。”
  文薰将牛皮笔记本平铺在大腿上,快笔写下“选材问题”几个大字。
  胥载开口,“我上个月去了一趟清华园,和北方地区的学者们也开了大概有一个星期的会。说来也算提前通知,咱们译者,称得上是思想与文化的搬运工,为了能够更进一步,是需要多做沟通的。什么时候抽出空来,咱们这群人,也去北边,和文学研究会的学者们交流学习一番。”
  他对上大家的视线,在小声地交头接耳之中又保守了一句,“当然,这只是提议,不是咱们今天主要讨论的问题。”
  他用更深沉的语气道:“细数咱们近些年的翻译历史,得诸君出力,有了很大的进步发展。然,还不够构建完整的体系。”
  “前些年,咱们寻求救国之路,看重思想,所以一时间什么进化论,民权论的哲思作品,得到了大范围的译制;后来经历了文学改良,咱们又引导了反传统、反专制、反封建的风潮。我今天又看到了一些新面孔,说来,文学界尚算欣欣向荣了。”
  “因为今年有北方文学研究会的前例在,咱们便先行讨论一番,他们讨论过的问题。”
  胥载略作停顿,将语速放得极慢,“对于如何翻译外国作品,大家怎么看?”
  有一位年轻男士举起了手,“承林先生,您这个问题提得未免过于广泛。”
  “别急。”胥载向旁边一望,立刻有助理从会议室的两边推出一块写满了粉笔字的黑板过来。
  胥先生考虑到今天出席的人员较多,不方便传阅,便提前请助手将他需要举例的报纸上的内容摘抄下来,写成合适的大字,供学者们阅看。
  “在今年3月的《文化新论》杂志上,汤博容先生提出,翻译作品不能只看那些具有永久文学价值的作品,我们可以适当的重视翻译功利经济价值。”
  胥载提到的这一句话,在黑板上有被红线标出。
  文薰的眼睛比耳朵动得要快,当她已经将那些文字看了一大段后,才反应过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那位逃到日本去的汤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