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作者:
寻光小筑 更新:2025-10-31 18:14 字数:3146
“我知道,有些老师认为做学问需要自由。若为自由故,爱情和生命都是可以抛却的嘛。但有时候,咱们多人组织拿出来的一些主意,还是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响应。”
大学里,懒惰得应付工作的老师不止有江弈材一个。
开了会,会议报告另说,文薰首先需要面临的如何去把上周缺掉的课程补回来的困难。
她刚拿到的临时课表,可再无休息的时间,只有连着一个班级上两节英语课的标红。
欠债之后会有一段时间的爽快,可还起债来,那种痛苦,又未必是前面的快乐能够弥补的。
文薰上课上得晕头转向之时,已经说起了“再也不要出门开会”的胡话。
她跟着大家庭一起生活,巧珍走了之后,王妈对她的事情更加上心,每天悉心照顾,也会准时准点叫她起床,是以从来没有出现过迟到的事。
后来吃饭时,跟钱碧莹聊天,她还说起了郭滔先生之前的趣事。
“有一回,辜老师去鄂省开会,独留郭先生一人在家。他们家里做事的婆子有些耳背,在一个周五的早上,以为郭先生休息,就放任他睡到了上午九点,后来还是学生们见没有老师上课,自己找上门才把郭先生敲起来。郭先生那天就精神恍惚,顶着鸡窝一样的脑袋给学生们上了一天的课。事后又是检讨,又是道歉,还曾在某期校刊上刊登了这回奇特经历的心路历程,分享给老师们用作经验教训。”
听得还有如此趣事,文薰来了兴致,“有简报吗,或许阅览室内可有存档?”
“阅览室有,我告诉你日期。”
吃了饭,难得的休息时间,文薰便抓紧时间去阅览室寻找这期杂志了。
郭滔先生不仅是国画高手,写起生活化的小品文也得心应手。哪怕是这等糗事,在他笔下也趣味连连,阅读的过程中时常令读者会心一笑。
文薰读完这篇文章,除了对这类“教学事故”心有余悸外,脑海中还一直萦绕着郭先生在文章中最后一句写下的文字:
“席梦思这种床垫于我而言太软,置身于其中,仿若进入一团云朵做的梦。”
又据说,这篇文章流传出去后,令得席梦思的销量暴增。
这便是“红人效应”了。
别说那些支持郭先生的书迷、学生,哪怕是文薰,现在也想在家里备上一张席梦思床垫呢。
说到“书迷”,近日,文薰也有书迷了。
先是那群学生。在补课大计稍微缓下来的第二个星
期,某个中午,她吃饭回来,发现办公室里围满了人。
是以蔡云子为首的那些她比较熟稔的辩论社的学生。
古老师不在,文薰便把学生们迎了进来。
“你们怎么来了?”
“想跟先生说话。您上周太忙了,我们都不好意思来打搅你。”
“先生,这回开会好玩吗?”
“我们去问了郭先生,他还不肯告诉我们呢。”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话,文薰仔细听着,有条理地回答。
“好玩,但是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田文剑张开一张申江新报,圆乎乎的脸颊通红,“先生,我们在报纸上看到你了。”
文薰仔细一看,发现上头刊登的正好是关于译者联盟会议的事,照片上是最后一天拍的那张合照。
她和一众女士坐在第一排,第二排站立的男士中,霞章立在她身后,背着手,一本正经。
文薰露出忍不住的浅笑。
又听得蔡云子在耳边道:“先生,您的《伯莱恩小姐》翻译得真好。”
文薰有种被认可的欣喜,“你们都看到啦。”
傅全才迫不及待地回答,“看到了,我们都买了。”
文薰才露出表情,蔡云子就笑道:“您别不好意思啊,可不光是为了支持您。我们愿意花钱,全然是因为这是一本好书。”
洛巧仪道:“是啊,各大书店都写了大字报推荐。朗先生,您真的很厉害。”
“我倒是没注意。”
文薰自认为她在国内还不算有名,她出的第一本书,怎么会得到这样的优待?
难道是莫家安排?
来不及细想,蔡云子的声音又传过来,“我爸爸还说,要约时间采访你。”
“是吗?”这也是个没听说过的消息。
她上周闷头上课,好像因为无法分心,错过了很多身边的消息。
回去了一问大嫂,得知:
“是老爷的意思,也是太太一力经手的。”
瑞芬虽然不揽功,但文薰知道,她和大哥肯定出力了,不由得又是感谢。
瑞芬笑着拉住她的手:“都是一家人,客气什么?你出书,是给家里沾光去了,别多想。再说,你也真不能谢我,我最近都没管家事了。”
文薰忙问:“怎么了,不舒服吗?”
瑞芬点头,“请了大夫,说是身子有些不足,需要养养。”
文薰恍然大悟,不藏私地分享起自己的经验:“我上回回舅家,也请了大夫把脉,还获得了一些食谱呢。”
“是吗,怪不得最近你院子里吃饭那么讲究。”瑞芬笑着,不经意间转移话题,“欸,你那套书我也留了一本,有空啊,我也要瞻仰朗先生的大作。”
文薰又被她夸张的用词夸得不好意思了。
今天她打定主意料理私事,在去见了莫太太表示感谢后,还去找了二嫂琼玉。
她们俩妯娌也是好久没有交流了。
文薰主要是告诉琼玉在沪市见到宝瑶的事。琼玉在细问清楚后,多有感谢,又提出要请文薰吃饭。
除此之外,在报纸上,也有议评员发表了对文薰译作的点评。
大约她是新人,无甚名气,外界对她尚算包容,十篇文章里只有半篇恶评。
也有一些报社过来为她做了两篇专访。
同时,她还收到了许多由出版社转寄的,热情读者的来信。
“朗先生的翻译作品和他人不同,光说注释的仔细便能使人惊喜。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解决、解释文章中的每一个生词,且对两个世纪前的俚语做了合适的,同源的本土化翻译。一部十分令人惊喜的作品,期待先生的下次译作。”
“没有男性视角的高高在上,只有对原作的深度共鸣。朗先生用平实生动的文字,将伯莱恩小姐在成长中发生的各种故事亲切道出,我们能看到一位勇敢的,努力寻求自身价值的姑娘。看完这个故事,我好像与这位来自英国两百年前的姑娘成为了朋友。非常感谢先生对这位少女人格的正视,以及与原作者同源的悲悯。”
读者们的正面评价以及高度肯定,让文薰心中被注满了喜悦。
这便是翻译工作能够获得的成就感。
第57章 记秋季学期
《伯莱恩小姐》给文薰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读者们的好评和热情不仅鼓励到了她,也让更多出版社、报社之类的编辑找上了门。
加上之前在沪市开会时认识的编辑,文薰手里已经有了不少的人脉。她将名片用心收好,觉着,说不定往后哪一天就能用上。
进入文坛至今,除开译者联盟,在《伯莱恩小姐》成功出版一事上,文薰受长辈之益良多。老师朋友帮她,朗家的父母帮她,莫家的公婆也帮她……或许在他们眼里,已经成家立业的文薰依旧是孩子。
这种爱护既是关心,也是囚笼。文薰十分明白,她不可能一辈子在亲朋们的照看下生活。
别人有不如自己有。她这样教巧珍,自己也贯彻着这样的道理。
人一定得自己强大,才有对抗一切的力量。
等“痛苦”的补课两周完全过去,工作上的事务完全安定好,文薰也开始往孙乐和的《江东杂谈》报纸上,以“立坚道人”的身份连载小说。
那是她之前在英国时就着手书写的,有讽刺现实意义的短篇故事。这些文稿被文薰装箱跨洋运来,后来又跟着嫁妆进入莫家,终于有机会面世了。
文薰现在的想法和心境已经和当时不一样,她在将文稿寄出去时,还会做适当的修改。
这些故事分上下两则,购买《杂谈》两期便可全部阅读完毕。文薰此举,一是为了锻炼写作技巧有意为之,二来也是应孙社长要求,留下悬念,增加报纸的订阅率。
关于建设小说伏笔的方面,文薰有些疑惑之处,但她存了个心眼,不想霞章发现,便没问他(毕竟那人看书极快,看的还杂,记性还好)。一开始她只自己琢磨,后来经吴品芳介绍,认识了金陵大学文学系的作文老师陈玉兰,日常请教之余,还从这位新朋友之处获得了不少书籍,学到了不小经验。
这种进步,被莫霞章在阅读她来信中时,从细枝末节中发现。他在回信中指出:“夫人如今用文字讲起故事来活灵活现,让人看了之后一发不可收拾,莫非最近在此方面有所精进?”
敏锐之程度实在可怕。